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高校学生自我主体意识定位相对模糊,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主体意识相对薄弱,或过于张扬,这些都可能会给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家庭和校园等造成负面影响。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与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氛围等因素有关。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高校需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高校学生;主体意识;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118-02
主体意识是现代人区别于传统人的一种基本意识,是人类对于自身本质、地位、价值、命运等运动规律的系统化认识,是人类实现自我解放的思想标志。主体意识体现在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过程中,直接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形成、主体角色的表现、主体权益的维护、主体责任的履行、主体价值的实现。
在以知识、经济、信息、文化为主题的当代社会,为社会个体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良好的文化氛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是每一位学子生活、求知、锻炼和塑造自我的地方,也是塑造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地方,更是学生学习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方法的地方。这一切中最重要的是形成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从而能够形成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大学阶段是学生从校园环境进入社会环境的过渡阶段,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当代大学生应该不断充实自我,努力提高能力,加强综合素质,以便在步入社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一、高校个体主体意识相对薄弱现象概述
在当前的大学校园,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具有普遍性:一方面,有些学生的主体意识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主体意识不明显、维权意识不强、信息意识薄弱、竞争意识浅淡、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探索实践意识相对较弱、对同学好友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等方面。以上表现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致使他们踏入社会以后显得无所适从。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主体意识的严重错位,个性过于张扬。其实,每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自我和个性,但是把个人的自我和个性膨胀、放大,甚至凌驾于集体之上,对他人的权益构成威胁甚至侵害时,显然是错误的,对于这部分学生,应该进行自我反思。
二、影响高校学生主体意识的因素
(一)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首先,家庭成长环境是影响个体主体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孩子呱呱坠地起,就生活在一个自己无法改变的客观环境中。父母关爱的程度、家庭氛围的差异对个人的成长有截然不同的影响。正是这种影响奠定了学生最初的个性,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岁看小,五岁看大”,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其次,个体主体意识的薄弱与否与自我成长经历及心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客观存在,拿高校普通在校学生与学生干部比较,无论是在信息意识、竞争意识、维权意识方面,还是其他方面,学生干部的主体意识更为明显。从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层面讲,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一阶段称为自我中心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倾向于主观地坚持自己的立场、观点,不能以客体本身内在的规律及他人的角度认识问题。皮亚杰设计的“三座山实验”是自我中心思维的典型例证。所以,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尽量快速跨越这一阶段,实现自我心理的飞跃和成长。
最后,个体主体意识还与自身文化素养息息相关。“读史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古人留下的名言警句时刻提醒大学生要不断学习,在思想上有所修炼。大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将书本中的“知”与现实社会中的“行”相结合,不断认识社会,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并且抓住一切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在实践中学知识、练技能、长才干。
(二)学生干部工作方面的原因
2011年11月2日,《光明日报》刊载出这样一条消息:高校学生会之怪现象:学生干部成了官。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直斥“学生官场怪象”,并批评现在部分学生跑官要官,功利心很重。此言一出立刻引发社会激烈讨论。高校学生干部工作开展的好坏对学生主体意识有重要影响。
目前,部分学生干部服务意识差。学生干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对老师负责,传达学院的各种信息,继而推动校园各项活动的顺利展开。在此基础上,应和广大学生打成一片,融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圈子中,赢得大家的认可和拥护。
部分学生干部作风不正,严重脱离广大学子。这样的工作思想与工作表现于己于人都有害而无利。还有部分学生干部在工作过程中仅仅对自己的“上司”负责,忽视了广大学生的决定性力量,这类情况在高校中也普遍存在。上述因素的存在对大学生个体意识的培养存在不利影响。
现阶段,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尚未定型,应该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从根本上改观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学生干部,应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使之作为一个良好的桥梁,做好老师和普通学生之间的感情、信息沟通。
(三)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首先,授课老师应了解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水平,注重改进自我教育教学方法,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感情上关爱学生。自我意识先后要经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个阶段。授课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实现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逐步飞跃,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另外,行政老师应讲究领导艺术,共建和谐校园。老师应进行科学化领导,重视艺术化领导;重视校园的非正式组织,正确引导校园学生会及班委,使之在校园文化的大氛围下积极向学校的制度与目标靠拢。
在信息社会中,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资源与机会。部分高校的管理体制中缺乏信息通达和反映的渠道,需建立有效的信息传达机制与反映机制。另一方面,还应建立金字塔式的管理层级,以利于组织的协调和长远发展。最后,高校需明确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高校如果背离了教学这一主题主线,就应该立刻扭转方向,使学校工作步入正常轨道,建立学习型校园。
三、培养高校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 (一)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强主体意识培育和锻炼
1.信息意识
当代社会信息交流日益频繁,信息在社会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意识的正确指导下,大学生应自觉地进行有效地信息交流,实现自我开放、自我完善,在此基础上实现有效协作、良性互动。通过各种媒介把握国内外大事,以最新最先进的信息武装自己的头脑,认识自己所处时代及周围环境,从而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2.竞争意识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但社会进步、时代发展需要有动力。竞争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大学生必须要有竞争的勇气,在树立信心的前提下同他人竞争;有开放的竞争心态,善于交际,敢为天下先,善于在竞争中合作;有坚忍不拔的竞争意志,有不怕挫折与失败的毅力,才能经得起风浪的考验。
3.独立意识
在各种陌生环境中,尽快适应各种情景,培养适应能力和自控能力。生活中、思想上要有独立意识,任何事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时常给自己独立的空间和时间思考自己收获和不足。这里的学会独立并不是不予别人交往,而是在思想上、人格上的一种高贵品质。善于交际,多接触人事和社会,开拓自我眼界,提升自我品位。
4.注意加强自我修养
大学生应以人品赢得别人的尊重,以人品感召别人。这些需要以自己的真挚人品与别人真心交往,赢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
5.注重社会实践,广泛接触社会上的人和事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当中。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应该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尽量多地接触社会。转变思想和观念,以社会人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取得点点滴滴的经验,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
(二)在注重内因的前提下,必须重视外因,恰当处理好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其一,老师从根本上了解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水平,应采取相应措施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关怀。个体身心发展因自身经历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行政老师在科层制体系下应尽量采用艺术化领导方式、人本化管理形式,把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合理需求看作是推动高校组织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二,学生干部应从根本上转变自我作风,树立服务意识,给自己准确定位。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学生干部对校园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此过程中,学生干部必须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作风,把自己的植根于广大学生当中。
其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氛围的营造,对于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培育有着重要作用,而这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创建。提升校园文化水平与文化底蕴,营造良好的学术气氛,促进校园文化大发展,落实人本管理思想,突出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主体意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信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采取信息技术与网络化管理手段,以学习为中心,实现交流学习,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在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中实现对当代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培养和提升。
总之,广大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维护与突显,需要学生自身、老师、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此外,通过技术手段建立信息机制,提升校园文化底蕴,最终通过构建学习型、和谐型校园实现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不断强化。
[参考文献]
[1]金建新,万里燕.组织行为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2]杨玲.教育心理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0.
[3]竺乾维.公共行政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高校学生;主体意识;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4-0118-02
主体意识是现代人区别于传统人的一种基本意识,是人类对于自身本质、地位、价值、命运等运动规律的系统化认识,是人类实现自我解放的思想标志。主体意识体现在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过程中,直接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形成、主体角色的表现、主体权益的维护、主体责任的履行、主体价值的实现。
在以知识、经济、信息、文化为主题的当代社会,为社会个体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良好的文化氛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是每一位学子生活、求知、锻炼和塑造自我的地方,也是塑造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地方,更是学生学习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方法的地方。这一切中最重要的是形成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从而能够形成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大学阶段是学生从校园环境进入社会环境的过渡阶段,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当代大学生应该不断充实自我,努力提高能力,加强综合素质,以便在步入社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一、高校个体主体意识相对薄弱现象概述
在当前的大学校园,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具有普遍性:一方面,有些学生的主体意识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主体意识不明显、维权意识不强、信息意识薄弱、竞争意识浅淡、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探索实践意识相对较弱、对同学好友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自主的精神等方面。以上表现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致使他们踏入社会以后显得无所适从。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主体意识的严重错位,个性过于张扬。其实,每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自我和个性,但是把个人的自我和个性膨胀、放大,甚至凌驾于集体之上,对他人的权益构成威胁甚至侵害时,显然是错误的,对于这部分学生,应该进行自我反思。
二、影响高校学生主体意识的因素
(一)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首先,家庭成长环境是影响个体主体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孩子呱呱坠地起,就生活在一个自己无法改变的客观环境中。父母关爱的程度、家庭氛围的差异对个人的成长有截然不同的影响。正是这种影响奠定了学生最初的个性,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岁看小,五岁看大”,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其次,个体主体意识的薄弱与否与自我成长经历及心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客观存在,拿高校普通在校学生与学生干部比较,无论是在信息意识、竞争意识、维权意识方面,还是其他方面,学生干部的主体意识更为明显。从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层面讲,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一阶段称为自我中心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倾向于主观地坚持自己的立场、观点,不能以客体本身内在的规律及他人的角度认识问题。皮亚杰设计的“三座山实验”是自我中心思维的典型例证。所以,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尽量快速跨越这一阶段,实现自我心理的飞跃和成长。
最后,个体主体意识还与自身文化素养息息相关。“读史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古人留下的名言警句时刻提醒大学生要不断学习,在思想上有所修炼。大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将书本中的“知”与现实社会中的“行”相结合,不断认识社会,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并且抓住一切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在实践中学知识、练技能、长才干。
(二)学生干部工作方面的原因
2011年11月2日,《光明日报》刊载出这样一条消息:高校学生会之怪现象:学生干部成了官。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直斥“学生官场怪象”,并批评现在部分学生跑官要官,功利心很重。此言一出立刻引发社会激烈讨论。高校学生干部工作开展的好坏对学生主体意识有重要影响。
目前,部分学生干部服务意识差。学生干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对老师负责,传达学院的各种信息,继而推动校园各项活动的顺利展开。在此基础上,应和广大学生打成一片,融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圈子中,赢得大家的认可和拥护。
部分学生干部作风不正,严重脱离广大学子。这样的工作思想与工作表现于己于人都有害而无利。还有部分学生干部在工作过程中仅仅对自己的“上司”负责,忽视了广大学生的决定性力量,这类情况在高校中也普遍存在。上述因素的存在对大学生个体意识的培养存在不利影响。
现阶段,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尚未定型,应该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从根本上改观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学生干部,应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使之作为一个良好的桥梁,做好老师和普通学生之间的感情、信息沟通。
(三)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首先,授课老师应了解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水平,注重改进自我教育教学方法,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感情上关爱学生。自我意识先后要经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个阶段。授课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实现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逐步飞跃,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另外,行政老师应讲究领导艺术,共建和谐校园。老师应进行科学化领导,重视艺术化领导;重视校园的非正式组织,正确引导校园学生会及班委,使之在校园文化的大氛围下积极向学校的制度与目标靠拢。
在信息社会中,掌握了信息就掌握了资源与机会。部分高校的管理体制中缺乏信息通达和反映的渠道,需建立有效的信息传达机制与反映机制。另一方面,还应建立金字塔式的管理层级,以利于组织的协调和长远发展。最后,高校需明确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高校如果背离了教学这一主题主线,就应该立刻扭转方向,使学校工作步入正常轨道,建立学习型校园。
三、培养高校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 (一)从自身实际出发,加强主体意识培育和锻炼
1.信息意识
当代社会信息交流日益频繁,信息在社会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信息意识的正确指导下,大学生应自觉地进行有效地信息交流,实现自我开放、自我完善,在此基础上实现有效协作、良性互动。通过各种媒介把握国内外大事,以最新最先进的信息武装自己的头脑,认识自己所处时代及周围环境,从而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2.竞争意识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但社会进步、时代发展需要有动力。竞争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源泉。大学生必须要有竞争的勇气,在树立信心的前提下同他人竞争;有开放的竞争心态,善于交际,敢为天下先,善于在竞争中合作;有坚忍不拔的竞争意志,有不怕挫折与失败的毅力,才能经得起风浪的考验。
3.独立意识
在各种陌生环境中,尽快适应各种情景,培养适应能力和自控能力。生活中、思想上要有独立意识,任何事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时常给自己独立的空间和时间思考自己收获和不足。这里的学会独立并不是不予别人交往,而是在思想上、人格上的一种高贵品质。善于交际,多接触人事和社会,开拓自我眼界,提升自我品位。
4.注意加强自我修养
大学生应以人品赢得别人的尊重,以人品感召别人。这些需要以自己的真挚人品与别人真心交往,赢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
5.注重社会实践,广泛接触社会上的人和事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当中。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应该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尽量多地接触社会。转变思想和观念,以社会人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取得点点滴滴的经验,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
(二)在注重内因的前提下,必须重视外因,恰当处理好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其一,老师从根本上了解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水平,应采取相应措施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关怀。个体身心发展因自身经历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行政老师在科层制体系下应尽量采用艺术化领导方式、人本化管理形式,把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合理需求看作是推动高校组织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二,学生干部应从根本上转变自我作风,树立服务意识,给自己准确定位。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学生干部对校园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此过程中,学生干部必须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工作作风,把自己的植根于广大学生当中。
其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氛围的营造,对于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培育有着重要作用,而这需要广大师生共同创建。提升校园文化水平与文化底蕴,营造良好的学术气氛,促进校园文化大发展,落实人本管理思想,突出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主体意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信息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采取信息技术与网络化管理手段,以学习为中心,实现交流学习,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在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中实现对当代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培养和提升。
总之,广大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维护与突显,需要学生自身、老师、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此外,通过技术手段建立信息机制,提升校园文化底蕴,最终通过构建学习型、和谐型校园实现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不断强化。
[参考文献]
[1]金建新,万里燕.组织行为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2]杨玲.教育心理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0.
[3]竺乾维.公共行政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