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少年儿童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人终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品质的形成也是以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的。每个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心理指导者”,让学生学会学习,快乐学习。
关键词 心理健康快乐学习 自由发展 鼓励
少年儿童时期是人格培养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将是一个人终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也是以少年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的。这就要求老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心理指导、心理咨询这些特殊形式外,更多的是通过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来体现,尤其是要通过学校教学工作来体现。
课堂教学要体现心理教育的思想,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为此,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要有不同于过去的特点。具体讲,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快乐学习,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精神生活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机体活动和智力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相反,压抑的心情会使人大脑抑制、思维混乱、学习效率大减。
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只有满面春风、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地走进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为营造一种和谐、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要有一定的幽默感,可以使用诙谐有趣的语言。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会变苦学为乐学,变教师让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努力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平和氛围,努力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积极维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利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对学习的自信心,能够做到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开展内容新颖、生动活泼、激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各项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团结协作,努力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
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控制学习进程,它的心理教育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学会了学习,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胜任感、操纵感,产生一种我能学好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情感体验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信正是健康心理与个性的基本特征。②会自主学习的学生更能体会到学习的欢乐。他们有更强的学习兴趣,更丰富的认知上的理智感。这种自主学习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好心情、好体验,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学习任务适度,留给学生一块自由发展的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大多数的学生放学回家总是说读书很累,平时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遏止了学生的发展,这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心理疾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我们必须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日常教学活动之外,让学生拥有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世界。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有益人生,有益于学生自由、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并能发掘学生潜在的各种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天赋、自己的特长和自己的爱好去发挥自己的长处,把自己的潜能激发出来。事实表明,当学生自由独立地从事他们喜欢的活动时,就是他们的头脑最活跃的时候,才是发挥最充分的时候,也是他们心情最愉悦、个性展现最自然的时候。现在很多学生个性发展差,心理问题突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成天“跟着”学习,他们没有自由发展的一块天地,没有身心状态受到最大限度激发的时刻,渐渐地他们的个性也就变得黯淡无光。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四、正确鼓励学生,不滥用惩罚
教学中,对学生多奖励的心理价值就在于,它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功感,给知识的学习带来趣味感,给学校生活带来意义感,因而奖励就无可争辩地具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独特价值。
一堂优质课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是否得到了真正的调动。这就关系到教师的课堂控制策略中是否有效地运用了“适时鼓励”的艺术。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性的动作,不仅可以鼓舞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由于鼓励而培养起来的奋发向上的精神,也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
五、每个教师都应成为“心理指导者”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身心发展处于形成阶段的学生,教给学生应该有的知识,教会学生应该有的技能,引导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每个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心理指导者”也是由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的,更是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决定的。
快乐是一种心情。拥有快乐心情的人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美好的事物,去感受美好的生活,去创造美好的学习情境。
关键词 心理健康快乐学习 自由发展 鼓励
少年儿童时期是人格培养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将是一个人终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也是以少年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的。这就要求老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心理指导、心理咨询这些特殊形式外,更多的是通过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来体现,尤其是要通过学校教学工作来体现。
课堂教学要体现心理教育的思想,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为此,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要有不同于过去的特点。具体讲,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快乐学习,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充满精神生活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机体活动和智力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相反,压抑的心情会使人大脑抑制、思维混乱、学习效率大减。
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影响着整个课堂气氛。教师只有满面春风、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地走进课堂,才能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为营造一种和谐、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要有一定的幽默感,可以使用诙谐有趣的语言。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会变苦学为乐学,变教师让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努力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平和氛围,努力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积极维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利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对学习的自信心,能够做到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开展内容新颖、生动活泼、激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各项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团结协作,努力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
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控制学习进程,它的心理教育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学会了学习,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胜任感、操纵感,产生一种我能学好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情感体验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信正是健康心理与个性的基本特征。②会自主学习的学生更能体会到学习的欢乐。他们有更强的学习兴趣,更丰富的认知上的理智感。这种自主学习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好心情、好体验,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学习任务适度,留给学生一块自由发展的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大多数的学生放学回家总是说读书很累,平时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遏止了学生的发展,这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心理疾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我们必须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日常教学活动之外,让学生拥有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世界。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有益人生,有益于学生自由、全面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并能发掘学生潜在的各种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天赋、自己的特长和自己的爱好去发挥自己的长处,把自己的潜能激发出来。事实表明,当学生自由独立地从事他们喜欢的活动时,就是他们的头脑最活跃的时候,才是发挥最充分的时候,也是他们心情最愉悦、个性展现最自然的时候。现在很多学生个性发展差,心理问题突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成天“跟着”学习,他们没有自由发展的一块天地,没有身心状态受到最大限度激发的时刻,渐渐地他们的个性也就变得黯淡无光。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四、正确鼓励学生,不滥用惩罚
教学中,对学生多奖励的心理价值就在于,它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功感,给知识的学习带来趣味感,给学校生活带来意义感,因而奖励就无可争辩地具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独特价值。
一堂优质课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是否得到了真正的调动。这就关系到教师的课堂控制策略中是否有效地运用了“适时鼓励”的艺术。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性的动作,不仅可以鼓舞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由于鼓励而培养起来的奋发向上的精神,也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
五、每个教师都应成为“心理指导者”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身心发展处于形成阶段的学生,教给学生应该有的知识,教会学生应该有的技能,引导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每个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心理指导者”也是由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的,更是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决定的。
快乐是一种心情。拥有快乐心情的人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美好的事物,去感受美好的生活,去创造美好的学习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