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兴趣不高,甚至感觉乏味。在新课标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改革,使语文课堂活泼生动起来。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有很多,其中借助音乐,把音乐的元素引入课堂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音乐通过听觉作用于人的大脑,使人产生或轻松或紧张、或激昂或低沉、或喜乐或忧伤等诸多情绪,它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陶冶思想情感、提高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借助音乐,将有助于激活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对如何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如何合理地运用音乐辅助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 借助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导入新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开端。吸引学生的引导方式,能够让学生以最好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中去。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几分钟的音乐欣赏,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清除前堂课引起的疲劳,又可让学生及时地进入后面学习的状态之中。在上课的时候,也可以引进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柳永的《雨霖铃》时,可以用黑鸭子乐队演唱的《送别》导入新课,在优美而略带忧伤的乐曲中,感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的歌词意境,从而引领学生走进送别的主题,感受送别的忧伤。然后教师再引用江淹的话“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导入《雨霖铃》教学,感受诗词中送别的情怀。
二、 借助音乐渲染,体味文本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音乐的渲染作用,创设一种最佳的课堂气氛。通过音乐的直感体验,让学生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类似的联想,置身于乐曲所营造的特殊氛围中,催生情感,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味文本的意境。这种体验有时胜过言传,因为有些意境用言语是不能完全诠释出来的。如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文时,就可以在讲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来帮助学生体味诗歌中那如梦如幻的美妙意境。乐曲那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演绎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学生在对诗歌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再聆听这首古筝名曲,就会沉浸在乐曲与诗歌所共同营造的动人意境当中,体味“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广阔,体味“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孤寂,体味“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相思,体味“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缠绵。教《故都的秋》可以用理查德的钢琴曲《秋日私语》来渲染,让学生体味浓浓的秋味和作者深情的思念。通过音乐的启迪,学生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更深层地感受文本的意境美。
三、 借助音乐演绎,理解文本内涵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理解文本中蕴涵的深层的思想感情,有时候是比较困难的。而恰当地借助音乐演绎,能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在讲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时,能恰当地插入音乐,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感觉恰恰能激起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也给教师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理解文本深层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借助音乐煞尾,构建“绕梁”功效。
写文章讲究“豹尾”,一堂课结尾也很重要,可以借助音乐来强化主题、画龙点睛、营造回味无穷的效果。如教胡适《我的母亲》一文,可以播放德德玛演唱的MTV《我的母亲》来结束全课的教学。胡适深情回忆了他的母亲对他一生的教育和帮助,充满了感激和思念。在文章的最后他说“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对母亲的情感可以借助歌曲来再次表现,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那云雾迷茫的大地上,我从你怀中来到人间。在我那幼小的心灵里,你给我播下了人生的希望……”歌曲悠远深情,感人至深,令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结课方式既强化了文章的情感,又令学生回味无穷。有了这些恰当优美的音乐辅助,课堂教学也变得绵长、醇香,令人念念不忘。
要想合理恰当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音乐,发挥音乐的辅助功能,还要注意很多问题,比如音乐要精选,要与主题密切相融,出示要把握好时机,要注重实效不要流于形式等。不能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以上是本人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只要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相信音乐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辅助,引来活水,注入生机,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连云港市赣榆县高级中学)
一、 借助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导入新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开端。吸引学生的引导方式,能够让学生以最好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中去。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几分钟的音乐欣赏,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清除前堂课引起的疲劳,又可让学生及时地进入后面学习的状态之中。在上课的时候,也可以引进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柳永的《雨霖铃》时,可以用黑鸭子乐队演唱的《送别》导入新课,在优美而略带忧伤的乐曲中,感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的歌词意境,从而引领学生走进送别的主题,感受送别的忧伤。然后教师再引用江淹的话“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导入《雨霖铃》教学,感受诗词中送别的情怀。
二、 借助音乐渲染,体味文本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音乐的渲染作用,创设一种最佳的课堂气氛。通过音乐的直感体验,让学生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类似的联想,置身于乐曲所营造的特殊氛围中,催生情感,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味文本的意境。这种体验有时胜过言传,因为有些意境用言语是不能完全诠释出来的。如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文时,就可以在讲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古筝名曲《春江花月夜》来帮助学生体味诗歌中那如梦如幻的美妙意境。乐曲那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演绎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学生在对诗歌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再聆听这首古筝名曲,就会沉浸在乐曲与诗歌所共同营造的动人意境当中,体味“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广阔,体味“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孤寂,体味“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相思,体味“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缠绵。教《故都的秋》可以用理查德的钢琴曲《秋日私语》来渲染,让学生体味浓浓的秋味和作者深情的思念。通过音乐的启迪,学生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更深层地感受文本的意境美。
三、 借助音乐演绎,理解文本内涵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理解文本中蕴涵的深层的思想感情,有时候是比较困难的。而恰当地借助音乐演绎,能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在讲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时,能恰当地插入音乐,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感觉恰恰能激起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也给教师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理解文本深层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借助音乐煞尾,构建“绕梁”功效。
写文章讲究“豹尾”,一堂课结尾也很重要,可以借助音乐来强化主题、画龙点睛、营造回味无穷的效果。如教胡适《我的母亲》一文,可以播放德德玛演唱的MTV《我的母亲》来结束全课的教学。胡适深情回忆了他的母亲对他一生的教育和帮助,充满了感激和思念。在文章的最后他说“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对母亲的情感可以借助歌曲来再次表现,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那云雾迷茫的大地上,我从你怀中来到人间。在我那幼小的心灵里,你给我播下了人生的希望……”歌曲悠远深情,感人至深,令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结课方式既强化了文章的情感,又令学生回味无穷。有了这些恰当优美的音乐辅助,课堂教学也变得绵长、醇香,令人念念不忘。
要想合理恰当地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好音乐,发挥音乐的辅助功能,还要注意很多问题,比如音乐要精选,要与主题密切相融,出示要把握好时机,要注重实效不要流于形式等。不能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以上是本人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只要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相信音乐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辅助,引来活水,注入生机,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连云港市赣榆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