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古诗的比较阅读中走进民俗文化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djapane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挖掘诗词中蕴含的民俗文化元素,把它与古诗词教学结合起来,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元日》《清明》作为同一单元的两首古诗,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教师可以以比较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亲近民俗文化,使我国民俗文化不断得到继承与发展,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元日》《清明》是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的两首古诗。在这两首古诗中,元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标志着一年的开始。清明,不仅表示一种节气,还是一种重要的祭祀节日。编者把这两首古诗编排在同一个单元,隐含着特别的意图,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领悟到民俗文化的别样魅力。
  一、内涵比较,知晓民俗之意
  民俗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有着特别的内涵。如果教师对于古诗中隐含的民俗文化置之不顾,这显然违背了编者的教学意图,无法真正发挥出编者把它们列为一组的教学价值。在《元日》《清明》这两首古诗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就二者的内涵进行比较,以使学生对我国的民俗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元日》这首诗是我国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所作。在这首诗中,“放鞭炮、喝屠苏酒、换桃符”是古人过春节的习俗,主要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过春节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这种习俗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表达了我国春节民俗文化的源远流长。其中“爆竹声中一岁除”表达了人们想用放鞭炮这种形式来驱逐晦气,迎来光明;“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屠苏”主要是指用屠苏泡的酒,古人主要是想用此来辟邪或者躲避瘟疫;“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桃符”也就是指如今人们过春节所用的春联,也是有着“辟邪”之意。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其深意与内涵,可以使学生明白民俗文化不是现今才有的,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习俗。《清明》这首诗乃唐代杜牧所作,有着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内涵。“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点明了这个节气天气的特点,另外它作为一种传统节日,清明节是祭拜祖先、悼念亲人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作者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却又赶上细雨纷纷,打湿了作者的衣衫,为作者平添了一份愁绪,在这特定的时间、特殊的环境中,作者的心境发生了特别的变化。
  《元日》《清明》这两首古诗表现的习俗不同,带给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也不相同。《元日》给读者的感受是热闹的、欢乐的,喜气洋洋、积极向上的,而《清明》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感受则是悲凉的、伤感的,这种感受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一致的。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对春节与清明不同的民俗文化有进一步的理解与认知,而且也会自然地产生对各种节日或者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明白这些诗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属于情景交融的佳作。
  二、意象比较,感受民俗之趣
  在一些古诗词中,作者常爱用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思。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元日》《清明》这两首诗中,作者用了“酒”这一意象来表达心中的情感,教师可从比较阅读入手,引领学生从中感受民俗之趣。
  在《元日》这首诗中,作者用“春风送暖入屠苏”来表示人们饮用屠苏酒来庆祝新年,从嗅觉与视觉上给人们带来了暖意。教学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借此设计一个说话环节:除夕之夜,作者与家人坐在一起,喝酒守岁,请你想象一下这时候长辈会对晚辈说些什么,晚辈又会对长辈说些什么。在他们喝酒庆祝新年的时候,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这是一杯什么酒。结合对诗词意象的品析,可以使学生对过春节时有了酒,过节的气氛更加浓郁有所了解,他们不仅对“酒”文化營造出的欢乐祥和气氛有了更加贴切的感受,还从这种民俗文化中体会到了诗人所要传递的一种精神。在《清明》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读熟古诗的基础上思考:诗人“借问酒家何处有”的目的是什么?诗人这时候又是因何而喝酒?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结合查找到的资料,很容易感受到诗人独自漂泊在外时那种悲伤、寂寞,以至于细雨打湿衣衫也毫不在意,因为此时此刻诗人不仅身上感到冷,更是冷在心里。此情此景,诗人只想通过酒来释放自己那种凄冷、悲凉、难过的心情,这是怎样的酒啊?(驱寒的酒、忧伤的酒、孤独的酒和思乡的酒)
  在《元日》《清明》两首诗的教学中,借“酒”这一意象引领学生对比、品味,可以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同样的意象,别样的情怀。在《元日》这首诗中,酒带给人们的感觉是轻松愉快的。在《清明》这首诗中,喝酒给人们的感受是悲凉的。这看似寻常的酒,却暗含着作者不同的情思,这样引领学生比较品味,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独特的情感。
  三、炼字比较,感受民俗之妙
  在一些古诗词中,作者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常常会对需要用到的一个字、一个词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与创造性的搭配,以使其能够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教学时引领学生就这些特别的词语比较品味,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精妙,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
  如在《元日》这首诗中,第三句写到“千门万户曈曈日”中“曈曈”写的是日出时的景象,象征着无限美好的前景,读着令人心情振奋,预示着美好的开始。而《清明》这首诗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主要写了清明这天细雨纷飞的情景,由“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清明那天雨下得恰到好处,由“曈曈”“纷纷”可以看出古人在创作的时候常常采用叠词来表现自然景象,表达作者情感。古诗词中叠词的运用不仅可以使作者的表达更为形象准确,而且读起来也会让人感到朗朗上口。在教学《清明》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找出诗中能够表现出诗人此时此刻心情的词语,然后让学生适时说一说从这个词语中感受到了什么。在学生说完以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还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行人的悲伤。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结合“雨纷纷”这一特殊景象思考这与作者的心情的关系。结合这个特殊的节气,以及这天的天气情景,特定的人文内涵,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此时绵绵细雨打湿的不仅是作者的衣衫,更是作者的心情,使作者的心情变得更加抑郁了。在这种教学情形下,学生对诗的理解感受已经从“欲断魂”到了借景抒情的“雨纷纷”,学生的思维发展到了更高的层次。由此也可以看出诗人借助清明时节的雨来抒发自己情怀的表达特色。在《元日》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诗中有没有类似的表现手法。在仔细寻找发现中,学生明白了作者其实是想借“曈曈”一词来表明变法给老百姓带来的美好前景以及自己的决心与勇气。
  在《元日》《清明》这两首诗的教学中,抓住诗中的“曈曈、纷纷”两个叠词引导学生感悟体会两首诗的不同情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精妙,学生对两首诗的不同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在《元日》《清明》两首诗的教学中,从单元特点与教材编排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感受民俗文化的特点。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真正走近作者,走进民俗文化,获得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从而使我国的民俗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华宁县宁州街道甸尾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寓言故事,这对弘扬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宣扬传统的儒家思想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寓言故事以小见大,具有很强的讽喻性,能够对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语文教师都习惯性地把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直接告诉学生,却忽视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不能真正发挥寓言故事的价值。对此,教师应做出改变。以下将介绍几种寓言故事的教学方法,希望对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编写,准确把握了年段特征,突出体现了尝试用多种阅读方式提升阅读能力的目标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就要从阅读目标入手,引导学生采取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明显提升。  第一学段的阅读是由启蒙状态向初步掌握阅读技能逐步过渡的阶段;第二学段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与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初步体验精读、默读、略读等不同形式的阅读时期,在这个学习阶段,学生具有了
科普类文章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有着重要作用。统编本低年级教材中选编了不少科普类的文章,一年级上册的《四季》“和大人一起读:《小松鼠找花生》”,一年级下册的《要下雨了》,二年级上册的《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二年级下册的《我是一只小虫子》《雷雨》《要是我在野外迷了路》,等等,这些文章主要是以童话、诗歌、故事的形式出现,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强,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有些
区别于传统课堂的单篇阅读教学,主题性群文阅读在同一个主题下从不同角度选择多个议题,每一个议题组织多篇文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形成认识。主题性群文阅读强调主题的引领,希望以此明确课堂讨论的中心,使单纯的议题讨论有层次,并通过主题的引领贯穿多个课堂,使议题组合呈现,力争达到统整课程的效果。同时,主题和议题的层次设置、组合呈现更切合学生的思维成长规律,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群文阅读研究的道路
一提起习作,很多学生就头疼,他们不愿写,也不会写,所以就有了一种怪现象的蔓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都不一样,但写出来的习作往往大同小异。原来在学生中背作文、抄作文书很是流行。他们每人手中至少有两三本作文书,习作题目一出,他们就忽拉拉翻开大抄小抄一遍,写出来的习作只不过改头换面罢了。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具有新奇感、神秘感的世界,不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使他们乐写、愿写、会写呢?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和自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学生的听、说、读、写要由必要的语文知识来支撑,离开了语文知识,语文素养的形成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往往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脱离语言环境的实际机械地记忆、操练,结果不仅肢解了课文,也使
基于“STEM”视角,以整合为核心,引导学生跨界阅读,需要大视野、大情境、大课程。借助跨学科透视、跨领域体验和跨技术整合,给予学生跨界阅读空间,让跨界阅读成为一种高阶阅读。跨界不是简单的叠加、混合,而是深度融合。“STEM”视角下的跨界阅读,能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互联网 ”背景下,学科边界正在模糊、消弭,科学与人文从二元对峙逐渐走向融合,“STEM”教育就诞生在“互联网 ”背景下。所谓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引领学生以“读”促“评”,让学生读有所获、评有所得。  一、引领学生自读促自评  自读促自评,通常在每篇课文新授前的预习时间内进行。自读促自评着眼于培养学生读的兴趣、评的情趣,变教师的“要我读、要我评”为学生的“我要读、我要评”。  自读是学生预习课文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石。常用的自读方法有:默读、轻
学者吴广岭在研究语文教学时提出,课程改革的所有问题最终都会聚集在一个地方,那就是课堂。课堂上主要发生的问题是教材和教法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不管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都要体现出对教材的理解。教师首先要学会细读文本的内容,然后还要指导学生展开文本细读,体会文本的深意。我在教学中就将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掌握文本细读方面,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对文本展开细读,尝试发展解读能力。  一、字斟句酌,潜心涵泳  在
找准教学视角是高效教学的保证。对散文来说,领悟文本意境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月迹》这篇散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从“观月迹、品心迹、悟意境”等方面进行教学,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散文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把散文教学与记叙文教学等同的现象,不能真正凸显散文的教学价值。那么,散文教学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教师应从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