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裘沛然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stk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饮誉海内的杏林巨擘,其晚年的主要精力不在中医临床,而是为转换社会的道德风气而奔走呼唤,从治病到"医心"完成了他个人的传奇跨越。
  他就是裘沛然。
  笔者和裘老相识二十年,在他生命的最后四年又和他过往甚密,他的离去不仅对我是个噩耗,事实上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坏消息:通往上世纪的文化栈道又断了关键的一节……
  
  慷慨施援于水火
  
  我们相差四十七岁,他却于我有救难之恩,外界素来不知,此系首次披露。
  1913年,裘老出生于浙江慈溪一个布商的家庭,幼时上过私塾和国学专修馆,后又攻读经史百家之书,于1931年考入上海中医学院,在名医丁济万诊所临床实习,又常请益于海上名家谢观、夏应堂、程门雪、秦伯未、章次公诸先生,深得诸前辈青睐。
  待到我们相识时,他已是卓荦大家,有了很高的社会地位:国家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中医学院(后为上海中医药大学)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时为1988年,我所供职的杂志社要我写他的专访,见面在他的书房,话题不从中医入门,反从古典诗词切入,恰巧我亦有此好,可谓一拍即合,当然他的旧学造诣比我高多了,佩服之余也觉得奇怪,一位名医的国学功底怎么也如此深呢。
  交往三年后,我"出事"了。时为1991年。那个时代,我们国家对国际社会是不承认存在娼、赌、毒现象的,尤其对"毒品"现象讳莫如深,认为毒品的存在是一个国家的奇耻大辱。但是偏偏我当时经过一个月的滇西调查,证实了云南西部已沦为"金三角"的最大贩毒走廊,整个云南毒品死灰复燃的现状如火如荼,我那时还年轻,热血沸腾之下撰写了1949年以来第一篇长达五万字的揭露国内毒品泛滥的报告文学《疯狂的海洛英》,首发《萌芽》杂志后,又连载《南方周末》三个月,拉开了共和国禁毒报道的第一幕。
  文章发表后掀起了惊涛骇浪,滇系部分报刊对我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批判,天天刊出文章,鞭挞我“捏造事实,对三千万云南人民大泼脏水”;海外《明镜周刊》和《星岛日报》等纷纷转载《疯狂的海洛英》,面对境外媒体的竞相质疑,国家有关部门一方面对外“无可奉告”,一方面驰电上海有关部门“严肃查办”。
  有人狠狠地传下话来:这个人绝对不能在新闻单位工作,除名!情急之下,我找了裘老。裘老很镇定地听完我叙述,徐徐问道:他们指控你的核心“罪名”是什么?我答:严重失实。捏造云南毒品大流行的现状。
  他听了笑笑,说,我有一个可靠的“病人”是云南高层,我相信他会告诉我实情……但你的问题是,你有采访录音和照片吗。
  我说有,有录音,有专业的摄影。他想了一想,说,这样吧,你们教委有位最高领导,我后天正好约他看病,你到时候来,向他当面陈述。兼听则明嘛。
  到了那天,我出现时,领导微感意外,裘老向他低声解释后,我陈述了新闻采写经过,拿出了六盘录音和大量戒毒所的照片。领导说,情况我了解了,裘老为你也打了电话,基本事实是有的……可能比你写的还严重。不过呢,个别细节,你是不是有点“水分”?以后要注意,写调查,就算是报告文学,也越朴实越好!尤其是国内第一次披露,这么天大的事情,……呵呵,世界震动,你知道我们的压力有多大吗!
  此次厄难就这么过了,“除名”的事也不再提起,后来虽然有中央主要领导对《疯狂的海洛英》的高度肯定并作出了批示,但若非裘老及早援手,则笔者很可能在获悉“批示”以前就被终结、被“清除出新闻工作者的队伍”了。
  
  和裘老写书的日子
  
  十多年前,我们的谈话总在他天钥新村的住所进行,他的书房总是阳光灿烂而高朋满座。
  话题总会慢慢地从诗赋、历史或文坛逸事而转向孔孟儒学、转向道德风气。
  事实上,经济上去了,精神下来了。一说起当下社会的“坑、蒙、拐、骗”现象,老人就痛心疾首,甚至捶胸顿足,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和忧虑。
  我当时就觉得奇怪:一个人能像您这样修成正果的医林巨擘,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您还想医治人的心么。
  他说,是的,“已是人间经济热,乾坤正气要弘扬”。和我们这个民族的、宏伟的人心工程比,医者,小道也;躯壳强健而心灵已死的国民,是国之不幸。道德风气这么差,社会要这么多健康的“病人”干什么?而拯救他们精神的良方恰恰就在他们所不屑的孔孟那里。他要写本书,呼吁大家做个“合格”的人。
  大概觉得我的旧学基础还过得去,他便多次邀我担任他的撰稿助手。
  说实话,我觉得自己的水平,为他写专访,可以。但是,含英咀华,萃取孔孟的精粹而劝喻世人,洋洋二十万余言,我自问能力大不能及。
  失望之余,他转延助手,从上海师范大学到浙江大学、到复旦大学、华东师大……时光流逝,辗转四本草稿,皆不能满意,难点在于:太专业了,读者不看;太普罗了,裘老不干。事情就这么僵着,眼看时光荏苒,裘老心急如焚,2003年至2005年他四次召我长谈,最后一次在“世纪酒店”对我摊牌:此事非你执笔不可。这件事,名利是没有的,老夫九十多岁,生平从不求人,为天下苍生计,请你出山,社会上,很多人高看你,但你让我失望!
  裘老的风格一向是轻声说重话,这次也是轻锤重敲,我听了顿觉羞愧而无地自容,想想他,九十多岁了,身居青云,早就可以花鸟自娱,安享荣华了,却还孜孜于社会风尚,道德人心,图什么呢。十年来,明知道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我却怕苦怕累地屡屡婉拒。说到底,怕烦。且无利可图而已。
  这是我一生最最辜负他的地方。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四年,我们才走到了一起。2006年秋天,裘老牵头,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负责人李伟国,张耀伟,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原党委书记张建中,章原博士和我,组成了书稿的讨论班子,由裘老厘定框架篇章和提要,由我和章原执笔。裘老晚年的居所,除了天钥新村的老屋外,主要居住华漕陈家角的“茅庐”。
  我们讨论和码字的地点,主要在“茅庐”。茅庐环境很好,前花木,后修篁,上下三层,通透敞亮。室内有电脑两台。
  裘老邀请我和章博士常住茅庐,他那日本弹簧床,我至今想来仍觉得飘飘然。因搜寻和整理资料的需要,以及随时记录裘老脑中的电光石火,章博士在那里的时间更多些。
  我俩于《论语》和《孟子》有点基础,但离“著书立说,代圣贤立言”的水平还差,于是在茅庐,每天的日程差不多都是这样开始的——
  先由我评议新近的社会新闻,特别注重哄抢、乱伦、造假、诈骗、虐亲一类的道德风化案,接着由我或章原引述网民的言论,然后裘老口引《论语》或《孟子》,结合案例,追古溯今,作人性演化的自由剖析,其引经据典的构架为:孔孟为纬,中国通史为經,偶引《中庸》、《荀子》、《墨子》以及西哲言论,关于孔子生平,主要参考《史记·孔子世家》和《孔子家语》,并不旁骛历家集注,他说了,中国人的本原就在孔孟,“乱天下者必先乱是非”——后代的儒学著述,多为摇舌杂说,不是朝廷需要,就是一己私利,所谓“后儒多未醇”,都为各种隐匿的利益所驱而“潜移”孔孟,“默化”孔孟,无论出于善意还是恶意,日积月累,水滴石穿,到了“五四时代”,孔孟已经被扭曲到非打倒不可的程度了,从这个角度说,“五四”打倒的,已经不是原来的孔孟,而是早已出位离窍的“孔孟”了,我们为了唤回“中华精神的原住民”而还原孔孟,除了研究原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其他文献
巴加内尔呆了    陌生人一见就叫:“啊,还有女乘客!妙极了……”说着,他文雅地走上前去,不等介绍,就对玛丽小姐称“夫人”,对海伦夫人称“小姐”,又转身向哥利纳凡爵士说声“先生”。门格尔更正说:“这位是哥利纳凡爵士。”  “哦,爵士,请原谅!船上不必太拘礼节,大家才能很快熟悉起来。和夫人们在一起,将会十分惬意,时间也会过得快些。”  海伦夫人和玛丽小姐都傻了!爵士赶紧问:“先生,您是……”  “我
中国改革开放的头十年,正好是中苏关系正常化经历酝酿——实施——实现的十年。我作为外交部主管司——苏欧司的副处长、副司级参赞,亲历了这一正常化的全过程。“中苏关系正常化”七个字,与“邓小平”这三个字是紧密相连的,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密不可分的。    四个十年 四个阶段    本文既然讲的是中苏关系正常化,首先有必要回顾一下中苏两党、两国关系40多年的演变过程:“过热”——反常
故事:  今天数学的期末成绩公布了,班里出了一条大新闻,何雪同学的居然只考了56分!  “号外号外!何雪挂红灯了!”调皮的男孩子当做新闻一般四处宣扬,很快整个年级都轰动了,甚至有同学到何雪班来参观她。  “她不是你们班的语文课代表吗?数学这么糟糕?”  “她上次演讲还拿过冠军呢,想不到居然数学会考不及格!”  “看来她没有我们想的那么优秀啊!”  “何雪这是怎么了?是不是一次意外?”  从拿到考巷
时尚是什么?有人说,时尚是华丽的外衣;有人说,时尚是跟得上潮流的脚步;还有人说,时尚是一种思想的前瞻……其实,时尚更是一种生活态良和生活方式!   如今,低碳、绿色的风潮B经席卷世界,你是否也想成为一名绿色达人?该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绿色达人呢9下面的一些达人行动,就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在协成为绿色达人的同时,你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到家人,让大家一起都加入到绿色行动中来!祝愿我们的地球更美好
人物简介  戎嘉余,中科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长期从事海洋无脊椎动物及其相关地层学,中国奥陶、志留纪和早泥盆世腕足动物系统分类和群落生态研究,多次作全球腕足类动物地理学的总结。主要根据腕足类生物地层学,修正我国某些奥陶、志留纪地层对比问题,为确立与全球对比、区测填图和古地理研究提供依据。还提出华南志留纪海平面的升降规律;为生物大灭绝与辐射的深入研究做出了贡献。戎嘉余院士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科技指导/邳州四中生物组薛岗  制作时间:5分钟  制作难度:☆☆☆☆☆  想象力指数:★★★☆☆  20世纪初,丹麦化学家瑟伦·瑟伦森解释了溶液的酸性是由溶液中氢离子的化学作用所致。他也成功地找到了根据溶液里氢离子浓度来确定酸性的方法,这就是著名的“氢离子浓度指数”,即pH值。不过,要了解某种溶液的酸性强弱,大可不必把自己武装成一位化学家,打开厨房,用锅简单的紫甘蓝菜汤就能代替我们通常在实验室里
9月15日,当4500名雷曼兄弟员工走进伦敦办公室时,却被告知需要另寻出路了。这是伦敦繁荣期的一个节点。过去15年,英国资本是欧洲不可或缺的金融支柱,吸引着大量海外人才和投资,金融产业对伦敦的重要性更甚于纽约。然而现在,全球正处于市场危机中,伦敦也避不开阴霾:股市暴跌,政府救市。这个曾经历过风浪的城市知道,接下来可能还会出现失业、减薪、入不敷出等问题。这次的经济低迷情况比以往更糟,因为金融危机伴着
最近一条令人吃惊的新闻中说,奥地利一名医生指出:日常多挖鼻孔、吃鼻屎,居然有益健康,因为鼻屎中有大量细菌,如果吃下带有多种细菌的鼻屎,并让小肠吸收,其功效就像吃药一样,可增强人体免疫力!因此他建议家长鼓励孩子做类似行为,以增强孩子的免疫系统。  吃鼻屎,无论有什么理由,听起来都够恶心的。是这位奥地利医生的脑袋秀逗了,还是这种说法真有科学道理呢?一块鼻屎的诞生  鼻屎实际上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副产物。人
乘气球出逃  “史密斯先生!我们正在往下掉!”  “现在吊蓝离海面不到200米了。”  “把所有重物都扔掉!快!所有的东西!”  这是1865年3月23日下午4点,从太平洋上空传来的焦急的喊叫声。  从3月18日到26日,大风暴从北纬35度斜穿赤道直到南纬40度,横扫美洲、欧洲、亚洲2800多千米。风暴所到之处,房子倒塌,树木连根拨起;海上巨浪滔天 这时,一只氢气球被卷进了风暴的旋涡,正以150千
过去,科学家从生物体中获取机器人的设计灵感,通常是模仿人类的内部构造或昆虫的外形架构等,尤其是后者。现在,哈佛大学化学家怀特赛德斯团队认为,过去对软体生物(如鱿鱼、海星和蠕虫等)的模仿被长期忽视了,为此他们设计了一种“软体机器人”模具,制造出一种软体机器人,让其从事一些硬体机器人不能做的事情。  借助空气前行  制造软体机器人使用的是怀特赛德斯团队发明的“软光刻”技术。其生产过程是:用光照射模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