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85年第一台笔记本电脑诞生开始,人们追求移动计算的努力就开始了。然而,苹果公司的Newton早夭、微软打造的Tablet PC不得志,直到iPhone出现,移动计算才真正见到了曙光。
为何移动计算的道路如此波折?
正像乔布斯在放弃Newton时所说的,移动设备要做到能随身携带、随时联网,从而完成电子邮件等应用。移动设备的核心是在移动中提供各种应用,而缺乏这些软件的支持,从硬件出发的设计必定失败。
2012年,用软件定义已经成为各大厂商进军移动设备的共识。微软Windows 8的加入在平台层面上提供了更广阔的设计空间,iPad Mini、新一代超极本是围绕应用需求做出的硬件变革,Web应用 App的组合奠定了未来应用服务的模式。一辆移动计算的跑车在找到了它的引擎——软件之后,正在以冲刺的速度向我们驶来。
从iPad Mini到新一代超极本
在向移动计算前进的道路上,任何企业都不会一帆风顺。iPad Mini和新一代超极本正是在软件定义下的硬件变革的代表。
虽然库克依然在口头上力挺乔布斯,声称“7英寸平板电脑并不是一款好产品”,并用7.9英寸将iPad Mini与“7英寸平板电脑”区隔开来,但实际上,iPad到iPad Mini的尺寸变化,正是软件定义下苹果不得不做出的妥协。毫无疑问,虽然iPad Mini没有采用令人惊艳的视网膜显示屏,像素密度仅有163ppi,但与iPad 2相同的分辨率是可以满足众多应用需求的。同时,它在提高便捷性的同时又保证了欣赏电影、看电子书等应用的体验,这是尺寸更小的iPhone所无法做到的。移动设备的屏幕大小到底应该是多少?这取决于用户的应用。应用的多样化决定了移动设备的屏幕尺寸也必须多样化,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超极本概念的变革,同样体现了软件的力量。对键盘输入需求强烈的办公应用和对触控输入需求强烈的娱乐应用催生了“PC、平板二合一”的需求,虽然以硬件进步驱动的能耗和便携性需求也极为迫切,但软件驱动的“PC、平板二合一”需求则更为迫切。因此,新一代超极本取代了超极本,成为“告别旧时代的移动体验”的新宠。
从iPad Mini到新一代超极本,软件定义的力量越来越明显。在未来,这种力量还将影响整个移动计算市场的竞争形势。
变革中的软件力量
从iPhone出世到Android崛起,移动计算市场不断发展,但在Windows 8出现之前,真正意义上的移动计算时代还仅仅拉开了序幕。Windows 8出现后,移动计算真正跨越了工作、娱乐和生活,白热化竞争才刚刚开始。
综观移动计算发展的几个时代,可以发现移动计算中软件发展的轨迹。在iPhone出现前的“前移动计算”时代,黑莓、Palm和Tabl et PC解决更多的是工作上的需求。娱乐、生活的应用虽有,但不是人们购买这些设备的核心动力。实际上,从Palm和黑莓时代,软件驱动的力量已经显现了。Palm的日程管理、记事本使之杀出重围,黑莓的邮件推送使之快速崛起。不过,受网络因素和办公需求有限的制约,它们并未造成广泛的影响。
iPhone改变了这一切。iPhone出现后,《水果忍者》这样的小游戏迎来了爆发性增长,人们的娱乐需求充分得到满足,反过来也促进iPhone快速增长。娱乐需求的普遍性和苹果的品牌影响力双管齐下,移动计算才迎来了爆发性增长。
社交等生活类应用的增长晚于娱乐。这是由于,这种应用背后是一个平台模式,它的建立周期要长于小游戏这样的应用。微信、微博等交流工具崛起是生活类应用爆发的代表性事件。这一阶段,谷歌的平台基础展现出了实力。谷歌长久以来在互联网上积累的从搜索到地图等服务,再到社区的完整布局与Android平台也在数十款谷歌应用的推动下全面进驻了移动计算市场。视频、电子书需求增长也要求更大的屏幕尺寸,这使得平板电脑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似乎是一个循环,在娱乐、生活需求在移动计算中得到满足后,工作的需求再次驱动移动计算发生变革。Windows 8后来居上的唯一希望也在这里。虽然Surface表现目前还不尽如人意,但在新一代超极本的推动下,人们越来越渴望见到能够同时满足娱乐、生活、工作需求的产品,这将成为未来一个阶段移动计算设备和应用竞争的主旋律。
未来所有移动计算的竞逐,都将围绕软件进行,谁能更好地满足软件的需求,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
相关链接
移动计算发展大事记
1985年,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东芝T1000/T1100诞生。不过,这款产品主要还是用在固定场所,只是方便了在不同场所间的移动。
1993年,Palm推出“Zoomer”,苹果推出“Newton”,这两款产品是真正的移动计算设备,随后惠普、夏普和东芝等厂商也推出类似的PDA产品。但受限于连接性等因素,这些产品表现不佳。
1996年,Palm转换思路,推出功能简化的“Pilot”,取得了成功,成为早期移动计算设备中唯一的成功者。次年,苹果放弃“Newton”。
1999年,RIM推出黑莓手机,将电子邮件作为最核心的应用,并配有小型全键盘。
2002年,微软开始大力推广Tablet PC,但仅在工业、医学等领域有少量应用,用户多为专业人员。
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iPhone创下了智能手机的销售纪录,同时第三方开发者 App Store的模式极大促进了移动应用的爆发式增长。
2008年,Android 1.0发布。到2011年,Android全球市场份额跃居第一,促进了移动设备的多样化发展。
2012年,Windows 8发布,使移动设备在工作中占据主流成为可能。
为何移动计算的道路如此波折?
正像乔布斯在放弃Newton时所说的,移动设备要做到能随身携带、随时联网,从而完成电子邮件等应用。移动设备的核心是在移动中提供各种应用,而缺乏这些软件的支持,从硬件出发的设计必定失败。
2012年,用软件定义已经成为各大厂商进军移动设备的共识。微软Windows 8的加入在平台层面上提供了更广阔的设计空间,iPad Mini、新一代超极本是围绕应用需求做出的硬件变革,Web应用 App的组合奠定了未来应用服务的模式。一辆移动计算的跑车在找到了它的引擎——软件之后,正在以冲刺的速度向我们驶来。
从iPad Mini到新一代超极本
在向移动计算前进的道路上,任何企业都不会一帆风顺。iPad Mini和新一代超极本正是在软件定义下的硬件变革的代表。
虽然库克依然在口头上力挺乔布斯,声称“7英寸平板电脑并不是一款好产品”,并用7.9英寸将iPad Mini与“7英寸平板电脑”区隔开来,但实际上,iPad到iPad Mini的尺寸变化,正是软件定义下苹果不得不做出的妥协。毫无疑问,虽然iPad Mini没有采用令人惊艳的视网膜显示屏,像素密度仅有163ppi,但与iPad 2相同的分辨率是可以满足众多应用需求的。同时,它在提高便捷性的同时又保证了欣赏电影、看电子书等应用的体验,这是尺寸更小的iPhone所无法做到的。移动设备的屏幕大小到底应该是多少?这取决于用户的应用。应用的多样化决定了移动设备的屏幕尺寸也必须多样化,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超极本概念的变革,同样体现了软件的力量。对键盘输入需求强烈的办公应用和对触控输入需求强烈的娱乐应用催生了“PC、平板二合一”的需求,虽然以硬件进步驱动的能耗和便携性需求也极为迫切,但软件驱动的“PC、平板二合一”需求则更为迫切。因此,新一代超极本取代了超极本,成为“告别旧时代的移动体验”的新宠。
从iPad Mini到新一代超极本,软件定义的力量越来越明显。在未来,这种力量还将影响整个移动计算市场的竞争形势。
变革中的软件力量
从iPhone出世到Android崛起,移动计算市场不断发展,但在Windows 8出现之前,真正意义上的移动计算时代还仅仅拉开了序幕。Windows 8出现后,移动计算真正跨越了工作、娱乐和生活,白热化竞争才刚刚开始。
综观移动计算发展的几个时代,可以发现移动计算中软件发展的轨迹。在iPhone出现前的“前移动计算”时代,黑莓、Palm和Tabl et PC解决更多的是工作上的需求。娱乐、生活的应用虽有,但不是人们购买这些设备的核心动力。实际上,从Palm和黑莓时代,软件驱动的力量已经显现了。Palm的日程管理、记事本使之杀出重围,黑莓的邮件推送使之快速崛起。不过,受网络因素和办公需求有限的制约,它们并未造成广泛的影响。
iPhone改变了这一切。iPhone出现后,《水果忍者》这样的小游戏迎来了爆发性增长,人们的娱乐需求充分得到满足,反过来也促进iPhone快速增长。娱乐需求的普遍性和苹果的品牌影响力双管齐下,移动计算才迎来了爆发性增长。
社交等生活类应用的增长晚于娱乐。这是由于,这种应用背后是一个平台模式,它的建立周期要长于小游戏这样的应用。微信、微博等交流工具崛起是生活类应用爆发的代表性事件。这一阶段,谷歌的平台基础展现出了实力。谷歌长久以来在互联网上积累的从搜索到地图等服务,再到社区的完整布局与Android平台也在数十款谷歌应用的推动下全面进驻了移动计算市场。视频、电子书需求增长也要求更大的屏幕尺寸,这使得平板电脑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似乎是一个循环,在娱乐、生活需求在移动计算中得到满足后,工作的需求再次驱动移动计算发生变革。Windows 8后来居上的唯一希望也在这里。虽然Surface表现目前还不尽如人意,但在新一代超极本的推动下,人们越来越渴望见到能够同时满足娱乐、生活、工作需求的产品,这将成为未来一个阶段移动计算设备和应用竞争的主旋律。
未来所有移动计算的竞逐,都将围绕软件进行,谁能更好地满足软件的需求,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
相关链接
移动计算发展大事记
1985年,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东芝T1000/T1100诞生。不过,这款产品主要还是用在固定场所,只是方便了在不同场所间的移动。
1993年,Palm推出“Zoomer”,苹果推出“Newton”,这两款产品是真正的移动计算设备,随后惠普、夏普和东芝等厂商也推出类似的PDA产品。但受限于连接性等因素,这些产品表现不佳。
1996年,Palm转换思路,推出功能简化的“Pilot”,取得了成功,成为早期移动计算设备中唯一的成功者。次年,苹果放弃“Newton”。
1999年,RIM推出黑莓手机,将电子邮件作为最核心的应用,并配有小型全键盘。
2002年,微软开始大力推广Tablet PC,但仅在工业、医学等领域有少量应用,用户多为专业人员。
2007年,苹果推出iPhone。iPhone创下了智能手机的销售纪录,同时第三方开发者 App Store的模式极大促进了移动应用的爆发式增长。
2008年,Android 1.0发布。到2011年,Android全球市场份额跃居第一,促进了移动设备的多样化发展。
2012年,Windows 8发布,使移动设备在工作中占据主流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