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诵读教学初探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encheng7758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素养”的提高,诵读应是有效的途径之一。而现在高中有些语文教师对语文诵读不够重视,这种轻诵读的做法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关键词:语文 诵读 影响 作用
  1、诵读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注重诵读教学是可达到的。
  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讲的都是诵读的好处。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诵读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开阔同学们的眼界、胸怀、提高品德修养大有帮助。所背诵的东西一旦烂熟于心,则其词语、佳句、章法、思想、韵律等都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多诵读能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能起到重要作用。
  2、诵读的作用
  ①诵读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和断句。大家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就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如果仍是“哑巴语文”,错误也许就在沉默中湮没。
  ②多诵读有助于理解文意。诵读是打开思路的钥匙,多诵读能培养我们良好的语感,诵读出来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人认为把“问君能有几多愁?”读成陈述句和疑问句都可以,但如果读出声来,会明显感到,读成疑问句的处理,则显得平淡了。
  ③多诵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语言的韵律和美感要通过声音来体现。中国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表现在声音上,节奏、韵律、排比、对仗,只有用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利用课件展示画面再结合诵读,学生读后脑中会出现鲜明的形象,这样学生的记忆背诵也快,记忆也长久。再如李清照《声声慢》词起头连叠七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觅觅”是唇音,“冷冷”是舌音,其余是擦音和塞擦音,发音时舌尖抵住牙齿,气流摩擦而出甚至先堵塞再摩擦而出,听上去有艰涩之感,加上“觅觅”“戚戚”四个原入声字,调子急促凄厉,折射出女词人在国亡家破时复杂难言的心灵世界。透过这些语言符号,我们读出的是时代家国乃民族的调式节拍。
  多诵读,可使学生将文字、声音、形象审美熔铸在一起,挖掘出“声音”这一语文教学中常被忽略的因素,复活语文本身的精神血肉。学生通过多诵读,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声音,培养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对作品的表达形式和情感内容的分析和领悟,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多诵读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使他们说话写作时很自然的就能创作出优美的句子。背诵使他们积累了更多知识,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文学的审美有了更进一步提高,这不是以往苦求而不得的教学境界吗?
  3、诵读的要领
  重视学生的诵读,教师应首先要为学生建立诵读的规范。
  ①精神饱满,眼到心到。读书应该全身心的投入,朱熹强调读书应“整顿几案,正身体”等,正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强调学生注意力集中,要有正确的坐姿,要看清每一个字,要发出洪亮的声音,要积极思考所读的内容。
  ②把握要领,营造气氛。通过老师或学生领诵,可以直接把正确和积极的“读书声”传递给大家,便于尽快掌握诵读的要领。
  ③言为心声,读出韵味。对学生的诵读要提出要求:一是言为心声,即口中读什么,内心也应该思考什么,不能“口诵心非”;二是直抒胸臆,能将胸中酝酿的情感脱口而出,将自己所理解的课文用声音传达给别人,要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你读书的声音就代表着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4、诵读的方法
  高中语文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也特别重积累,只有通过积累,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对诵读方法加以指导,使学生对一些重点诵读内容形成记忆,也是诵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①字词提示法。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使用此法,可以培养学生踏踏实实一字一句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具体做法是:选出若干起提示作用的词语,经过熟读逐步减少提示词,直到取消提示,也就是帮助学生一步步“扔掉拐杖”独立行走。
  ②听写法。这是一种老方法,但是现在还行之有效。听写可以强化学生的耳、手、心协调到位,强化学生“亲自动手”熟悉字词句篇。可采用生字生词听写、句子听写、段落听写等方法。
  ③联想记忆法。具体方式可灵活多样,比如:把诗文联想成画面加以记忆;或由此及彼联想记忆,如学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写秋景的诗句,可联想起其他古诗词写秋的语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
  5、诵读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多读少讲。一节课40分钟,学生多读多悟,教师抓住重点讲解,要把课堂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②教师给学生一定的点拨。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连用了许多典故,深奥难懂,对这类诗宜先把意思讲清楚,然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读,仔细玩味诗中的伤感之情。
  ③给学生营造诵读的氛围。如讲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可以配上由邓丽君演唱的《月满西楼》这首歌的音乐。既能营造氛围又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其他文献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 教学  传统的数学课堂把丰富复杂、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简约化归为“明算理,重练习”的特殊认识活动,导致数学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机与乐趣,缺乏对智
本研究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ALB1基因对烟曲霉菌角膜粘附力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索烟曲霉菌ALB1基因在真菌与角膜粘附中的作用,为阐明真菌与角膜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春风化雨般地沁人心脾,陶冶学生的情操,可以逐渐使学生产生爱国之情,树立爱国之志。怎样通过各科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笔者作为语文教师,想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 英雄主义 审美  祖国,是多么神圣而亲切的字眼;热爱祖国,又是多么崇高而又圣洁的感情。在孩提时期,正当儿童对言语、对形象、对世界的认识特别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恰当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電教手段 培养能力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已经成了我们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改变传统单调乏味、墨守陈规的教学方式,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学实践的主攻方向。因此,对于现阶段的小学英语教学而言,应充分认识到兴趣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本文,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与培养问题,从我自身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英語教学 兴趣 激发 培养  1、小学生学习英
摘要:国当前的数学教学,面临着改革教学方法,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等课题,“问题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促进传统的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高中数学  一、问题教学法及其实质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习者探索和研究他们所关心的特定问题,并同时发展他们的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教
目的引起弱视的危险因素包括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斜视和形觉剥夺等,上述危险因素如能在视觉发育关键期内及时发现并予以治疗,弱视是可以阻止和治愈的,一旦错过了视觉发育关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不是以某种技能为目标的技能培训。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可能有不少人会说: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还用培养吗?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可浓了,总是叫着喊着要上信息技术课呢。其实不然,学生爱玩游戏而对于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他们很不“感冒”。对于一些考试学科可能学生们还会在压力下去学习,可是对于信息技术学生就很难硬着头皮去学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