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高职院校化工实训基地建设的三种模式——借建、自建、共建,分析了三种模式的含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以实践为基础分析了三种模式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借建;自建;共建;高职院校;化工实训基地;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5-0122-02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目前,全国有高职院校1200多所,在数量上已是本科院校的1.6倍,在校学生人数近800万。在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找工作的压力逐年增大的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情况普遍较好,这说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国家对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型“蓝领”的需求持续旺盛。目前,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石油化学工业,也正处于技术升级、人才流动加快、高技能人员缺乏的状态。预计今后每年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新增30万个就业岗位。但是,一方面,现在全国职业院校(包括高职和中职)在校生仅有32万人,每年毕业生有11万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21世纪初的10年正是化工类职业院校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另一方面,全国有千余所开设石油与化工专业的职业院校,其中高职院校有上百所,冠以化工、石化行业名称的有十几所。我国高中毕业生人数自2009年开始逐年递减,到2015年,全国高考人数约为650万人,只有2009年的一半,生源问题将逐渐成为各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
化工行业有别于大多数工业生产行业,其生产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连续化的特点。随着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新材料等在化工企业的大量应用,化工行业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特征更加明显。同时,化工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已经从传统的开关阀门、观看仪表等较为简单的岗位技能发展到需具备工艺过程判断、计算机操作、系统分析等综合职业能力。化工类高职学院能否发挥其办学优势,就是看其能否培养出有用、适用、立足社会、服务本行业的特色人才。
适者生存、不进则退,竞争的核心是比较优势,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这是高职院校的生存之道。国家也适时地对职业教育开始了升级、梳理的工作。自2006年建立的100所高职示范院校,就是国家进行“奖优”、“淘劣”的第一步。化工类高职院校学生在仿真或真实企业环境中的岗位实训是保证学生综合技能水平提高、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用人无缝对接的关键。因此,化工实训基地建设能有效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实训基地构建模式分析
(一)借建——从松散到紧密
借建模式即化工类高职学院依托学校周边国有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习的一种传统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双方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互惠互利。这是计划经济时期化工类学校常采用的一种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式,属于实训基地建设的初级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实习地点、时间的安排不确定性较大,在教学组织上学校缺乏话语权。(2)依赖于学校的人脉资源,实践教学缺乏可持续性。另外,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企业已难于接纳大批的学生实习实训,而且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国有化工企业进行了改制,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接纳实习学生的态度也有所改变。
现阶段仍能与相关石油化工企业保持紧密联系的院校大致有两类:第一类是其上级主管或协管是大型国有企业或集团,在行政权的指导下,学生能参与企业正常的生产;第二类是通过学校的注资投入,实现校企合作。例如,河北某职业技术学院分10年共投资400万元在现有的生产型企业中建立实训平台。投资的方式为借建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自建——从还原到再现
自建模式即以学校投资为主,建立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真实化工企业或仿真企业环境。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大多数院校都有很强的自建愿望。这样既能把握实训主导权,又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学校办学实力,逐步做大、做强校内实训基地。这也是目前各院校采用最多的一种模式。当前,绝大多数化工类高职院校都是公办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模式主要有政府支持、学校主导和少量社会参与。
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2001年起投资千万元筹建化工综合实训基地——紫光精细化工厂,经过广泛调研与论证,最终选择“均苯四甲酸二酐”作为产品。它是以均四甲苯为原料,经过熔融、传热升温、汽化升华、与空气反应、冷却凝华捕集成粗均苯四甲酸二酐,尾气经过吸收处理后排放,粗均苯四甲酸二酐再经过溶解、结晶、分离、干燥、脱水后成精均苯四甲酸二酐。该过程包含多个化工单元操作和多种典型生产设备,安全可靠,产品有一定的市场需求量,可以既满足教学需要,又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此类实训基地是真实化工生产场景的还原。
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高投入。化工属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一家规模不大的精细化工厂都需千万以上的资金投入。因此,资金缺乏会成为化工类实训基地建设的最大障碍。(2)很难找到典型、安全、有市场的化工产品。(3)自建的实训基地,特别是化工厂,需要科学管理运营模式才能长久生存。(4)真实的生产车间不能完全与教学相匹配。工厂与车间是按产品结构和生产需要设计而成的加工实体,而教学实习实训场所是按教学需要模拟生产情境的教学实体,二者的性质与目标有所不同,想要两者完美结合也绝非易事。因此,今后自建类化工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会趋向于生产场景的再现(即采用冷模装置),即装置本身不采用真实物料,而用水、空气代替。如选用产品为PETA(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合成氨、丙烯酸甲酯等有特色的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按一定比例缩小全流程设备。这种装置由不锈钢精密制造,能达到模拟真实设备的运行效果,控制部分采用先进的测控电子技术,将现场的模拟数据送至仿真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集散控制系统),所有的化工生产数据通过高精度仿真教学模拟计算实现,通过在中控室的DCS及现场的联合操作,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一套完全真实的现代化化工装置在运行。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耗小、无污染,不会发生爆炸等危险事故。
(三)共建——从合伙到股份
共建模式即院校与企业共建化工实训基地,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委派生产和管理骨干,学校负责手续报批、提供土地、修建厂房、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对于化工行业,特别是沿海地区,准入门槛越来越高,共建将是高职院校构建化工类实训基地的理想模式。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的《全省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方案》中明确规定: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禁止新建单个项目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在3000万元、2000万元(不含土地费用)以下的所有化工项目。对于如此大规模的投资,投资主体(企业、院校)均有寻求多方合作的意向。对企业而言,除了看中学院实训场所现有的土地、厂房、设备等资源,更多的是政府能给予的优惠政策和学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及其具有的研发、培训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优势。对于学院而言,如能选择实力雄厚且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合作,则有望实现化工实训基地的高起点建设、低成本管理、低风险运营。如果当地政府和学院主管部门能依照扶持重点大学建设科技产业园的模式,给与鼓励政策,指导当地化工类高职学院“筑巢引凤”,吸引优质企业进入基地合作建立生产型工厂,将加速当地区化工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同时促进当地的化工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2007年,我院化工实训基地与毕业校友在校内基地合作共建了一套抗氧防老剂403生产装置,现已开始顺利投料试生产。该装置涉及的单元操作有过滤、蒸馏、流体输送等,单元反应包括加氢还原、缩合等,主要设备有配料釜、中间罐、加氢反应釜、蒸馏釜、过滤器、冷凝器,还有一些辅助设备,和原有均酐装置形成互补,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训条件。如何更好地使学院和企业同舟共济、互惠互利?这就需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如果能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理念进行股份化改造,建立股份制企业,明确合作双方的权责,将实现优势互补、校企双赢。在掌握教学实训话语权的前提下,学院实现了不为我有、但为我用,使基地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化工实训以产品、设备为载体进行真实岗位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优秀的化工实训基地将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目前,三种化工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仍处于探索当中,各化工类职业院校应从实际出发,构建满足自身要求和特色的化工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丁志平,许宁.校内化工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30):172-173.
[2]徐建中,孙见君,曾宗福.当前高职院校科技工作的重点与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8,(21):102.
[3]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作者简介:
卞进发(1954—),男,河南桐柏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化工相关教学与科研。
王一男(1978—),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工业催化剂制备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借建;自建;共建;高职院校;化工实训基地;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5-0122-02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发展。目前,全国有高职院校1200多所,在数量上已是本科院校的1.6倍,在校学生人数近800万。在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找工作的压力逐年增大的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情况普遍较好,这说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国家对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型“蓝领”的需求持续旺盛。目前,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石油化学工业,也正处于技术升级、人才流动加快、高技能人员缺乏的状态。预计今后每年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新增30万个就业岗位。但是,一方面,现在全国职业院校(包括高职和中职)在校生仅有32万人,每年毕业生有11万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21世纪初的10年正是化工类职业院校发展壮大的黄金时期。另一方面,全国有千余所开设石油与化工专业的职业院校,其中高职院校有上百所,冠以化工、石化行业名称的有十几所。我国高中毕业生人数自2009年开始逐年递减,到2015年,全国高考人数约为650万人,只有2009年的一半,生源问题将逐渐成为各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
化工行业有别于大多数工业生产行业,其生产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连续化的特点。随着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新材料等在化工企业的大量应用,化工行业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特征更加明显。同时,化工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已经从传统的开关阀门、观看仪表等较为简单的岗位技能发展到需具备工艺过程判断、计算机操作、系统分析等综合职业能力。化工类高职学院能否发挥其办学优势,就是看其能否培养出有用、适用、立足社会、服务本行业的特色人才。
适者生存、不进则退,竞争的核心是比较优势,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这是高职院校的生存之道。国家也适时地对职业教育开始了升级、梳理的工作。自2006年建立的100所高职示范院校,就是国家进行“奖优”、“淘劣”的第一步。化工类高职院校学生在仿真或真实企业环境中的岗位实训是保证学生综合技能水平提高、实现学校教育和企业用人无缝对接的关键。因此,化工实训基地建设能有效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实训基地构建模式分析
(一)借建——从松散到紧密
借建模式即化工类高职学院依托学校周边国有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习的一种传统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双方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互惠互利。这是计划经济时期化工类学校常采用的一种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式,属于实训基地建设的初级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实习地点、时间的安排不确定性较大,在教学组织上学校缺乏话语权。(2)依赖于学校的人脉资源,实践教学缺乏可持续性。另外,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企业已难于接纳大批的学生实习实训,而且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国有化工企业进行了改制,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接纳实习学生的态度也有所改变。
现阶段仍能与相关石油化工企业保持紧密联系的院校大致有两类:第一类是其上级主管或协管是大型国有企业或集团,在行政权的指导下,学生能参与企业正常的生产;第二类是通过学校的注资投入,实现校企合作。例如,河北某职业技术学院分10年共投资400万元在现有的生产型企业中建立实训平台。投资的方式为借建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自建——从还原到再现
自建模式即以学校投资为主,建立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真实化工企业或仿真企业环境。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大多数院校都有很强的自建愿望。这样既能把握实训主导权,又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学校办学实力,逐步做大、做强校内实训基地。这也是目前各院校采用最多的一种模式。当前,绝大多数化工类高职院校都是公办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模式主要有政府支持、学校主导和少量社会参与。
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2001年起投资千万元筹建化工综合实训基地——紫光精细化工厂,经过广泛调研与论证,最终选择“均苯四甲酸二酐”作为产品。它是以均四甲苯为原料,经过熔融、传热升温、汽化升华、与空气反应、冷却凝华捕集成粗均苯四甲酸二酐,尾气经过吸收处理后排放,粗均苯四甲酸二酐再经过溶解、结晶、分离、干燥、脱水后成精均苯四甲酸二酐。该过程包含多个化工单元操作和多种典型生产设备,安全可靠,产品有一定的市场需求量,可以既满足教学需要,又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此类实训基地是真实化工生产场景的还原。
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高投入。化工属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一家规模不大的精细化工厂都需千万以上的资金投入。因此,资金缺乏会成为化工类实训基地建设的最大障碍。(2)很难找到典型、安全、有市场的化工产品。(3)自建的实训基地,特别是化工厂,需要科学管理运营模式才能长久生存。(4)真实的生产车间不能完全与教学相匹配。工厂与车间是按产品结构和生产需要设计而成的加工实体,而教学实习实训场所是按教学需要模拟生产情境的教学实体,二者的性质与目标有所不同,想要两者完美结合也绝非易事。因此,今后自建类化工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会趋向于生产场景的再现(即采用冷模装置),即装置本身不采用真实物料,而用水、空气代替。如选用产品为PETA(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合成氨、丙烯酸甲酯等有特色的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按一定比例缩小全流程设备。这种装置由不锈钢精密制造,能达到模拟真实设备的运行效果,控制部分采用先进的测控电子技术,将现场的模拟数据送至仿真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集散控制系统),所有的化工生产数据通过高精度仿真教学模拟计算实现,通过在中控室的DCS及现场的联合操作,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一套完全真实的现代化化工装置在运行。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耗小、无污染,不会发生爆炸等危险事故。
(三)共建——从合伙到股份
共建模式即院校与企业共建化工实训基地,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委派生产和管理骨干,学校负责手续报批、提供土地、修建厂房、帮助企业培训员工。对于化工行业,特别是沿海地区,准入门槛越来越高,共建将是高职院校构建化工类实训基地的理想模式。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的《全省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方案》中明确规定: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禁止新建单个项目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在3000万元、2000万元(不含土地费用)以下的所有化工项目。对于如此大规模的投资,投资主体(企业、院校)均有寻求多方合作的意向。对企业而言,除了看中学院实训场所现有的土地、厂房、设备等资源,更多的是政府能给予的优惠政策和学院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及其具有的研发、培训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优势。对于学院而言,如能选择实力雄厚且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合作,则有望实现化工实训基地的高起点建设、低成本管理、低风险运营。如果当地政府和学院主管部门能依照扶持重点大学建设科技产业园的模式,给与鼓励政策,指导当地化工类高职学院“筑巢引凤”,吸引优质企业进入基地合作建立生产型工厂,将加速当地区化工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同时促进当地的化工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2007年,我院化工实训基地与毕业校友在校内基地合作共建了一套抗氧防老剂403生产装置,现已开始顺利投料试生产。该装置涉及的单元操作有过滤、蒸馏、流体输送等,单元反应包括加氢还原、缩合等,主要设备有配料釜、中间罐、加氢反应釜、蒸馏釜、过滤器、冷凝器,还有一些辅助设备,和原有均酐装置形成互补,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训条件。如何更好地使学院和企业同舟共济、互惠互利?这就需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如果能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理念进行股份化改造,建立股份制企业,明确合作双方的权责,将实现优势互补、校企双赢。在掌握教学实训话语权的前提下,学院实现了不为我有、但为我用,使基地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化工实训以产品、设备为载体进行真实岗位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优秀的化工实训基地将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目前,三种化工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仍处于探索当中,各化工类职业院校应从实际出发,构建满足自身要求和特色的化工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丁志平,许宁.校内化工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30):172-173.
[2]徐建中,孙见君,曾宗福.当前高职院校科技工作的重点与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8,(21):102.
[3]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作者简介:
卞进发(1954—),男,河南桐柏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化工相关教学与科研。
王一男(1978—),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工业催化剂制备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