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与语文教学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10000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必要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语文”和获取解决各种问题的语文能力。而正确道德观的确立和培养能更好、更迅速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应该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培养正确道德观应该从《大学》入手。
  关键词明德至善 修身齐家 当代教育 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特点。当代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强调重视通过自身的修养与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强调学习各种文化体系的长处,加以消化吸收,丰富自己。具有很强的现代价值。因此,语文教育要以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智慧为根本,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实现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为实现整个语文课程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一向注重道德品质的修养,其著作也颇为丰富。这就产生了继承传统文化培养正确道德观应该从那部著作学起的问题。宋代著名理学家程子说:“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强调《大学》是学习者首先应该学习的科目。宋代理学家朱熹把《大学》列位“四书”之首,在他的《四书集注》大学章句序中就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可见古人对《大学》的学习非常重视。只有在学习《大学》之后才能继续学习其他科目。当代的语文教育继承中国先进文化,培养正确的道德观也应该从《大学》入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赋予其时代气息,使传统文化为当代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发挥作用。
  《大学》 “明德至善”的精神有助于语文教学中“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构成了《大学》的基本思想和“纲领”。认为学习注重个人品格的培养,树立“止于至善”的学习目标。这是学习科学文化的前提,只有个人修养提高了,才能使自己学为所用,也就是“亲民”,用自己的品格影响自己身边的人,用自己的知识服务于身边的人,使身边人的个人修养和生活质量也提高起来,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达到“明明德”于天下,也就是“止于至善”。语文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目标强调学生应在具备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掌握语文工具不但要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
  把“明德至善”在语文教学中切实落实,能够正确引导和促进学生科学态度和思想方法的培养,更好地发挥科学态度和思想方法的积极效应,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朝着造福于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前提。“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强调了正确的道德观是文化教育的前提。文学是人学,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只有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才能真正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加深对人性、社会以及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才能发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处理生活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时就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吾手写吾口”写作的实质是自己心灵的独白,有了“明德至善”评判标准,遇到问题才会产生积极健康的想法,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摧人向上、陶冶读者的情操。这样不仅提高了写作的思想深度而且也避免了写作中说假话套话空话的弊端,从根本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等语文能力。
  《大学》“诚意正心”的修身准则有利于语文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八条目,而在这八项中,以“修身”为界,主体部分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则是对修身的补充、说明。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目的是为了修身。也就是说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保持诚实公正的信念都应该时刻渗透着良好道德观的修养。这样由修身出发,便可能家齐、国治、天下平,即“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达到“家齐、国治、天下平”后就会在更大范围内使明明德成为可能;使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去修其身、齐其家、治其国、平天下;使社会每一个人的道德生命都得到充分实现。而社会每一个人道德生命的实现,反过来又促使“家齐、国治、天下平”。在这一过程中,“修身为本”与“止于至善”,个人与群体便在“明明德”上真正得到统一。
  语文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了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掌握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运用语文”。“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方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之外的学习“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诚意正心”的修身准则也是一种过程与方法,在落实语文知识的同时渗透修身教育,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学习,主动学习,乐于体验的习惯。使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把语文知识理解运用,内化为语文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主动接受学习。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下转第27页)(上接第18页)接受的倾向。
  《大学》“齐家治国”的社会理想体现了语文“情感态度与世界观”这一目标。《大学》在具体阐释“三纲”、“八目”的过程中也指出了人人都要树立齐家治国的社会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大学》指出:一要自谦,要做到慎独。虚心好学,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并学习之。无论在任何时刻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诚于中,形于外”;二要正心,保持一颗公正的心。不要因愤怒、恐惧、好乐、忧患、亲疏而丧失本心;三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要做到关爱别人。别人有难处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自己不爱做的也不要让别人去做。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重视《大学》的这一社会理想,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教育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目标;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当代的学生和家长把学生学习的理想仅仅定位在学得一技之长,将来赚大钱做人上人,使自己生活美满等等不考虑别人,不考虑社会,不考虑国家,只考虑个人享受的弊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落到实处,给学生以人文性的熏陶。
  综上所述,“大学” 之道”对实现语文课程目标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未来人格的形成及国家培养的人才对社会的回馈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育中加强中国原典文化的落实,汲取中国文化的精华既能起到继承和发扬中国的先进文化,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积极的道德观,真正实现语文的教育目的,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03.7.
  [2]朱熹.四书集注. 岳麓书社,2004.8.
  [3]李炳南.论语讲要.2006.12.
  [4]梁涛.《大学》新解——兼论《大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中国大学生网,2003.4.
其他文献
传统理论认为未成熟的神经元主要是沿着放射状胶质细胞迁移至最终目的地。放射状胶质细胞是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细胞,该细胞又称伯格曼胶质细胞(Berg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持续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同时也给高等教育质量带来了巨大冲击。本文结合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现状,分析了高等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众化 教育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状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