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创新潜力迸发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4o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教学中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本文在激发兴趣,学习新知,推进联系,寻求解法,动手操作五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能力进行论述。
  关键词 探究;讨论;联系;运用;操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6-0234-01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我们的基础教育由于受传统的观念体制、模式等制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断泯灭学生创新力的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变传统教学为创新教学,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对培养学生合作,创新能力有着现实意义。
  一、激发兴趣,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因此,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创新欲望,使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中体验合作,创新的欢乐。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会联系生活从实际分东西入手:(1)2个西瓜平均分给2个下朋友,每个分几个?(2)1个西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分几个?“半个”,还能用我们学习的整数表示吗?这时新问题和原有认知发生了冲突,教师应适时激趣,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动动脑筋,想个办法表示出半个,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形式各异的半个呈现在眼前: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创意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到底怎样简洁清楚地表示“半个”呢?学生情绪高潮地投入到后面的学习。这一激趣,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学生感受到创新的乐趣。
  二、设计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都是教师先教,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方法和结论模仿例题做一些类似的题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有模仿,照搬,谈不上什么创新。学生只有发现问题,才能产生求知欲望,才能质疑,才能有创新。
  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异分母数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的方法后,在比较22/33和28/52的大小时,学生发现:通分时计算繁杂既费时又费力,又容易出错。教师应适时培养创新,除运用通分比较大小之外,根据题目自身特点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学生探究,因为22/23=1-1/23,28/29=1-1/29,因为1/23>1/29所以22/23<28/29;27/52>1/2,15/32<1/2所以27/52>15/32。这样,学生通过对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运用一题多解,在寻求解法中,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题的解法往往是不唯一的。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练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分析、理解、思考,从而找出不同的解法,以此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在20以内加法教学中,传统的教学采用死记硬背,强化记忆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想法,汇报时展示多样算法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例如:教学9 4时,应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有的把4分成1和3,用9 1=10,再加3等于13;有的把9当作10,先算10 4=14再用14-1=13。有的把9当作10,4当作5,用10 5=15,再用15-2=13.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但培養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也培养了创新能力。
  四、放手操作,在操作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离不开形式和操作,教学中应放手学生操作,在实际动手中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出示:已知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边长为8厘米,求它的面积。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是题目缺少一个条件,即只知道三角形的一个底,且暂时无法求出对应的高。此时教师应激励学生小组合作运用剪、移、拼方法探究。从动手操作中学生探究解法;
  学生甲:用4个同样的原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边长8厘米的大正方形,如图2,这样原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大正方形面积除4列式为8×8÷4=16(平方厘米)。
  学生乙:沿高把三角形剪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拼成一个边长为8÷2=4的正方形,如图3,原三角形面积等于正方形面积,列式为(8÷2)×(8÷2)=16(平方厘米)。
  学生丙:用四个同样的原三角形拼成一个底和高都是8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如图4,则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除以4,列式为8×8÷4=16(平方厘米)。
  学生丁:要求原三角形的面积,先求出底边上的高。用两个同样的原三角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如图5,很明显原三角形的高为8÷2=4厘米,则原三角形的面积为8×(8÷2)=16(平方厘米)。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原理和数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它们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鼓励者,教师只有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才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掌握更多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敢创新,会创新!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幼儿园产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人们对于幼儿所接受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现代幼儿园无论是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都开始呈现多元化,幼儿的需求也逐渐成为了教育的核心。本文则是通过分析以往幼儿园课程存在的问题,探析适应性发展课程的有效建设方式。  关键词 适应性发展;幼儿需求;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
摘 要 过去的德育教育的中心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一个循规滔距的学生,对于那些行为习惯略有偏差的学生而言,这种教育,要么使他们违背自己的个性,做一个无个性之人;要么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在已偏离的轨道上越走越远。这就好像对待一棵已经长歪了的树,硬是要把它掰正,那便要冒着折断它的危险。所以,我们要想改变一个学生的不良行为,需要伟大的师爱。  关键词 关心;理解;信任;尊重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
摘 要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身为人师的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充满活力、有灵动的课堂,使学生主动地、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设计游戏性课堂,数学生活化,恰到好处的翻转等,都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关键词 游戏;畅说;生活;翻转;活力课堂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0-0201-01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
摘 要 拼音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规范书写拼音、正确朗读拼音以及准确拼读拼音是学生学习拼音的三个重要方面。本文将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学生为例,浅显论述一些小学一年级语文拼音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小学;一年级语文;拼音;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8,G623.21,C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5-02
摘 要 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虽然教学中知识讲解的部分主要由教师来完成,但是思维过程却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而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所以说,其实学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教学生学会如何思考。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学生思维过程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也缺乏鼓励思考的经验,课堂上数学思维的培养还需要教师与学
摘 要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有了兴趣,学生在学习中才会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才能保持恒久的注意力和敏锐的思考能力,才能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求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才能跟上信息社会发展的潮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 兴趣;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摘 要陕西省城固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并蕴藏着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其中包括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这些一直是城固人民生存和生活的基础,同时,更存在于城固幼儿园教育中。城固的地方文化特色具有多样性、地域性、教育性、传承性等特征,有利于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本文是从城固传统文化精神为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为切入点,利用城固的地方文化精神开展适合城固幼儿教育的特色课程。  关键词幼儿园;地方文化;课程资源  中图分
摘 要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跳脱书本主义,实现人本教育思想的有效途径。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彰显知识的趣味性、发挥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成为许多一线教师不断研习攻关的课题。在此,本文将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为例,展示“全动力教育理念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融合之路的些许体验和心得。  关键词 汉字教学;综合性学习;全动力理念;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
摘 要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的吃力,但效果并不理想的现象。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的有效性一直是教学领域关注的问题。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方面由于班级人数多,教师难以在大班授课的情况下,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另一方面,属传统教育学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找到差异教学的突破口。这就需要教师在研究教法的同
摘 要 对联,言简意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应让学生继承和发扬。练习对联创作,有助于学生才思敏捷、精练表达。新形势下,可以巧借微信练对联。具体方法是,讲说故事,激发兴趣;认识对联,把握特点;引领晒联;下水示范,引领试联;评改赏析,引领入门;自由取材,引領创作;连句成诗,引领发展。对联训练,费时不多,值得提倡。  关键词 微信;晒联;示范;鼓励;评改;提升  中图分类号:F046.2,TD432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