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之旅现本真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minzhu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课件特色与亮点
  很多教师能把写景、写物、写人课文的课件做得光彩夺目,也使得课堂教学熠熠生辉。但是,提及说理性课文课件的制作大家就有点发憷。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来突破说理性课文的重难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以《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为例,笔者尝试运用Dreamweaver建立了专题学习网站,以简单的框架布局整个网站,以大量丰富的课内外视频、图像、声音、文献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视野,将这个专题学习网站设计得简单、实用、交互性极强,使学生更容易吸收、消化课文。整个课件设计不求精美,但求实用;不求华丽,但求易懂;回归本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 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国标本《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的道理,并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感悟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
  本课通过网络教学,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剖析细节,培养他们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处于“团结合作、自主学习”的氛围之中。
  ● 框架布局
  笔者在用Dreamweaver制作网页时,插入了很多的图像、动画、声音等文件,以弥补教材文字多、图像少、不生动的缺点。以蓝、绿、黑三种颜色为主基调,界面清新、自然又庄重,与本课的主题相融合。在设计网页Banner时,插入了水滴往下滴的Flash动画效果,右边的实景图以静衬动进行渲染,边框配以淡粉色加以烘托,突显了鲜明的主题“滴水穿石”。同时Banner上注明了教材的版本、内容、用途,使每个浏览者对网页的功能一目了然(如图1)。
  
  
  
  
  
  
  虽然看起来HTML比较复杂,但是利用Dreamweaver的设计模式,轻点几下鼠标就可以创建出自己需要的框架网页布局(如图2)。
  ● 设计思路及表现手法
  1.回归自然,借物喻理,明“启示”——风行水上自成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本环节在鼓励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专题网站,主动发现,在品词酌句的基础上看图片、观视频,感悟水滴的精神,揭示全文的主旨。
  语文课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要以读为先导,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点击“识水滴”栏目,当小导游介绍奇观,引发质疑──这石头上的小洞是怎样形成的?学生观图片、品文字、悟道理,再浏览网页上“锲而不舍”等重点词句,体会“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再演示“滴水穿石”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境界。
  2.回归语言,抠词析句,读“启示”——吹尽黄沙始见金
  本环节紧扣本文的中心观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充分运用专题网站丰富的教学资源,放手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感悟人物形象。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能深入地钻研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
  
  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我们以40分钟的课堂为圆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势,建构一个开放的大课堂,让课内与课外成为学生语文能力起飞的“双翼”。让学生利用课堂外的时间,自主学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教师之间都能超越时空的局限和束缚,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博客随时随地进行总结交流。生活即课堂,生活即语文。
  同时利用网络优势,开设作业超市,学生自主选择练习,或阅读,或积累,或表达,如点击阅读专题学习网站上的“追访名人”、“成语故事”、“名言导读”栏。《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铁杵磨针》的故事使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名言导读”激励学生树立有价值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充分体现了分层教学的要求,使学生各取所需。同时又体现了作业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 多媒体元素极其技术处理
  通过多媒体元素辅助教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专题学习网站中我们插入了很多动画、视频、图像,这些利用Dreamweaver软件能够很容易地实现。
  1. Flash动画的插入和编辑
  以在网页中插入Banner中的水滴动画为例。在Dreamweaver中,将“插入”工具栏切换到“常用”子工具栏,单击展开“媒体”按钮,从弹出的菜单中选择“Flash”(如图5)。
  
  2. 声音和视频的插入
  声音和视频可以使专题学习网站活起来,成为一个真正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具有深远影响。
  在利用Dreamweaver制作网页时,插入声音和视频也是很方便的。将“插入”工具栏切换到“常用”子工具栏,单击展开“媒体”按钮,从中选择“插件”(如图7)。
  
  从弹出的“选择文件”对话框中选择声音或者视频文件,然后单击“确定”按钮。以声音文件插入为例,完成后,在设计视图中会显示为一个灰色的插件标志,网页浏览的时候,将在这个区域显示一个声音播放控制条。同样通过设置参数可以进一步控制声音或者视频的播放效果。进入设计视图,选择音频文件的插件图标,进入“属性”面板,单击“参数”按钮,在弹出的“参数”对话框中单击“添加”按钮,设置参数为“LOOP”,值为“TRUE”,这样设置是为了让音乐不断循环,形成背景音乐。再次单击“参数”对话框中的“添加”按钮添加一个新参数“HIDDEN”,设置其值为“TRUE”,设置这个参数的作用是隐藏音频播放条,让它不显示在页面上。
  ● 课件评价与反思
  本专题学习网站穿插于整个课堂学习之中,充分利用网站资源丰富的优势,让学生在课文的“读薄”与“读厚”之间走了个来回,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何为“滴水穿石”。真正使媒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言与精神协同发展,使课内与课外成为学生语文能力起飞的“双翼”。但课件制作的精美度还不够,没有足够的亮点和特色,仅有声而乏色。随机点击功能词语、实现实时交互反馈的设置尚不够完善。
  
  点评
  专题学习网站课件在近几届NOC优秀课件评选中都不乏精品,但以说理性文章为专题的参赛作品却是凤毛麟角,因为制作说理性文章的多媒体课件是一个难点,搞不好会画蛇添足,适得其反。课件《滴水穿石的启示》的作者敢于挑战,大胆尝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本课件找准了说理性文章的切入点,从滴水穿石的情境解说到几位科学家的故事演绎,充分利用了媒体中的图文影音资源,创设了独特的艺术情境,让学生从论据出发,充分体验,弥补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为理解课文主旨奠定了基础。
  凡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是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能引发好奇心。《滴水穿石的启示》课件制作者紧紧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选择和设计了形象生动的媒体资源,如“走进文本”中滴水穿石的动画图片,“学习课文”中的“追访名人”和“成语故事”子模块等,使说理性文章充满了趣味性,使学习变成了乐趣。
  当然,作为一种尝试,本课件尚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可以尝试进一步加强课件的交互性,突出课件的人文性,真正使媒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从而成为说理性文章课件的一个标本。
其他文献
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科学团队及苏州工业园区跨校科学团队所呈现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了Web2.0时代网络主体大众化及跨时空的优势,积极实现网络环境下同侪互助,发挥网络积淀教育资源的优势,高效整合信息    技术与科学课程教学,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促进了学生科学概念的转变与形成。  ● 教学设计体现了科学性  教学设计中呈现了与传统教学设计不同的内容: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环境分析等。其中教学
教育信息化有具体的期望:通过编程,逐步实现虚拟的教育世界,增强人们教与学的效果。而信息化的虚拟如果没有到达课程的层面,技术就难有实际的效果。通过信息化方法论,信息分析被推向更基本要素的层面,就有更强的生成能力,许多不相干的课程,可以有许多共同面,而在共性之下,可以清楚讨论各自的特点。这样可以设计新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来统一处理共性的内容,而每个具体课程分别体现各自特点,使得教育内容和教与学的方法
总课题专家组  周忠继、顾明远、周满生、王珠珠、刘雍潜、钱培德、谢锡金  梁宁建、倪文锦、许庆豫、杨季文、袁爱玲、祁永华、岑绍基、林小苹(排名不分先后) 组稿:林小苹  组织实验  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上海、江苏、江西、湖北、北京、福建、香港、海南、云南、湖南、安徽、新疆等省、市电教馆或相关教育教研  机构(中小学及其他子课题单位参与者)  参加研究  朱巧明、吕强、李培峰、赵雷、朱晓旭、刁红
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在现代教育中推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2007年发布的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第二版)指出:“在信息时代下要求教师促进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性,设计适应学生发展水平的学习活动,在其中采用能够发挥技术优势的教学策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能够促进、支持学生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和发现。”该标准对学生提出了“具备创造性
编者按:域外采风的视线,一直在关注着国外信息技术教育的最新发展。2010年11月,美国发布了一份题为《改变美国教育:技术增强的学习——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2010》(简称NETP2010)的重要文件。这份文件期望通过对教育信息化的革新,重构美国的学校,重构教育中的基础建设,最终从衡量“在座位上的学习时间”转移到衡量“学习效率”,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革命。这份文件对我国未来的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
唐代诗人元稹在《遣悲怀(其二)》中写道:“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用在当今的教育教学实在恰当不过了。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改革,从1996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无疑是得益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今IT技术的发展新趋势已变为多媒体化和网络化,并且二者的结合日益紧密,使用电子教材、研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网络系统进行教学,已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面对教学环境的巨变,我们必须转变过
●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英语》七年级(上)第五单元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的第一课时。本教材考虑到北京市过去几年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了顺利地与小学英语衔接,特在教材后面附了Primary English Review的复习部分。北京师范大学版教材的设计思路是“话题—功能—结构—任务”,倡导语言教学的交互性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 学
物理实验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 现状  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取得了一定进展,探索出一些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模式,并且开发了大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一直受到中学物理教师的重视,也涌现出一些优秀作品。但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还不够系统,存在很大差距,具体现状如下。  学生应用情况:  (1)学生接触到知识传授的多,基本是教材的媒体化。  (
由于《细胞分化、癌变和衰老》一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关注度高,因此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通过关注人类健康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实际问题的兴趣。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学反思   1.在采用“任务驱动法”时要给学生创造真实、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情境,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
小编说:“整合点专栏”开设八个月以来,以其独特的教学设计视角和极富借鉴意义的课例展示,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欢迎。从本期开始,“整合点专栏”将重点关注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组织开展的基于“整合点”的“同题异构”研究。“同题异构”是一种深入研究教学的有效方式,但因其对参与人员的数量、质量,组织机构的物质与人力投入等方面的高要求而乏人问津。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凭借庞大的“整合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