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读法遭遇的“两难”尴尬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wbi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9年4月举行的温州市第6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共有13节评比课,其中3节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小数的初步认识》。这是本次赛课唯一的一组同课异构,它们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仅仅因为2006年参加赛课研磨过,并且近期在多次观摩活动中也聆听了这节课,从名师演绎到青年教师赛课,课堂上学生在教学前后总是反复出错。关于小数难读、教师难教的“两难”尴尬引发了我无限的思考。
  [课例回放]
  章姗姗老师执教《小数的初步认识》。她通过宣传海报上的惊爆价引入一组小数,在认识小数的各部分名称后,请孩子试读“65.65”。一连请了5个孩子,都错读成“六十五点六十五”,无一出现正确读法。章老师紧接着范读“六十五点六五”并要求孩子比较“听出老师读得有什么不一样了吗”……然而在后面教学中,学生错读依旧出现。
  小数真的如此难读?
  1.学生有怎样的起点?
  孩子们不是有丰富的购物经验吗?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总不陌生吧?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单元中不是接触过以元为单位小数的读法吗?小数为何如此难读?为了释疑心中的困惑,我随机找了我校一年级段和三年级段各20名孩子进行学前抽测,就“1.50元,请你读出来”通过问话收得数据如下:
  
  虽然这40个孩子不够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但是也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①缺乏读小数的意识。从表中看出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孩子用意义来读的占到50%以上。可见,关于“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孩子们有着非常丰富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 1.50元的认识只限于价格(表示一元五角),当我追问“有没有不一样的读法”,他们则是一脸茫然。②缺乏读小数的经验。虽然一年级孩子在人民币单元中初识价格牌上的小数,教师在教学中也会介绍小数的读法,但看来孩子们并不领情。他们在3年甚至更长久的数学学习中,习得的都是有关整数的读法。受整数读法的负迁移,学生把小数“像整数那样”错读也在情理之中。上面一组简单随机的数据表明农村学校的孩子少有正确读小数的经历,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有正确认读的经验和基础。
  2.课堂为何会如此“尴尬”?
  ①“有效”意识不强。“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是教师用书上给出的单元目标。因大多数农村孩子缺少认读小数的经验,又受整数读法的负迁移,再加上很多教师麻痹地认为“日子长了,自然就会”,不舍得在这上面下工夫,往往是蜻蜓点水式地走过场,以致课堂中遭遇着学生反复出错的尴尬,使本环节的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②设计起点过高。在另两位教师的课上都有让孩子先尝试读整数部分只有一位的小数,再读整数部分有两位的小数。而章老师则直接让孩子试读“65.65”,相比较难度系数高出很多。在调查中,我对能正确认读1.50元的孩子进行追问,发现他们在读65.65元时又有反复出错的现象。看来有的孩子虽然能够正确认读整数部分是一位的两位小数,但当整数部分出现两位或以上的两位小数时就产生了一种认知冲突,使其认知在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之间摇摆。③预设学情不足。章老师过高地估计了学生,总认为下一个学生能读对。未能及时调控,一直请到第5个孩子,以致出现一边倒的状况,最后仍然需亲自范读,降低了本环节的教学效率。④民主意识过泛。章老师对学生的错读采用延迟评价。哪知第一个读出“六十五点六十五”的孩子是班里发言较积极的女生。这样的孩子在班级里往往有较高的威信,平日里的榜样力量在读小数的时候也发挥出来了。在教师没有干预的情况下,“六十五点六十五”一开始便成了一种导向。
  该如何教学小数读法?
  1.充分预设,及时调控课堂
  面对章老师遭遇的尴尬,我认为针对学生试读小数应做到以下预设:①都能正确认读,那么应该回避错误读法。5月份章老师再回平阳县又上了这节展示课,这次课上试读竟然无一错读。章老师再三追问:“有没有不同读法?”在比较两种不同意见后,学生却从“会读”变得“不会读”了。事实告诉我们课堂也要适时做到“见好就收”,当学生并未形成巩固、熟练技能,应避免出现错误的干扰信息,影响知识的建构过程。②出现错误、正确两种读法,可以通过同伴交流,实现生生互学,在比较中形成正确的读小数的技能。③都是错读小数,教师可以在前两个孩子试读错误后及时追问“你有不同意见吗”,有不同意见表示对这读法不赞同,它所导向的是对这一读法不太赞同,提倡、鼓励学生说出心中不太踏实的想法。这样,即使错误在前,正确的读法也容易出来。即便出不来,也是学生的真实起点,那么直接教学小数读法也不乏是省时高效的教学手段。充分预设,及时调控,是防止课堂遭遇尴尬的前提。
  2.加强对比,扎实掌握读法
  本次赛课3位教师分别采用了教师范读、 生生互教等教学手段,可到课中同样会有学生反复出错。看来仅仅通过简单的范读和机械的模仿是行不通的。那么怎么教学可以减少整数读法的负迁移,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呢?
  ①在对比中知难而退。
  温州市教研员雷子东老师在讲座中介绍:当学生出现两种不同读法时,教师通过不断增加小数部分的数位如“3.1415926……”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小数部分若像“整数”那样读太麻烦了。
  “小数的读法为什么不同于整数的读法?是只因为约定俗成?是因为太麻烦了,不好读,还是……”
  
  按整数读法,十位是6读做六十,个位是5读作5,所以整数部分读做“六十五”。小数与整数一样都是十进制,照这样读下去:十分位是6就该读做“十分之六”,百分位是5则读做“百分之五”, 65.65 读做“六十五又百分之六十五”。据悉这种读法称为间接读法。相对直接读法,就是教材采用的如65.65读做“六十五点六五”,也就是按数位来读。直接读法显然比间接读法方便实用。是否就因此人们便用直接读法来读小数了呢?我并没有作更深入的探究。但去年一次省级公开课上我县黄静老师通过对比“读π”就成功地教学了小数读法。这一环节可加深体验,巩固读法。
  ②在反问中打破思维定势。
  孩子们读小数是受整数读法的负迁移,那么我们不妨用整数的数位知识来打破思维定势。鉴于在四年级下册将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小数计数单位、数位顺序表),也会进一步学习小数的读法,本课只是小数的初步认识,所以对小数的读法孩子不宜作深入的探究。当学生把65.65读成“六十五点六十五” 时只需反问:“都是六十五吗?”“小数部分的6也是在十位上吗?”“那么还能不能读做六十?”……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感悟小数读法再按照“整数”那样读是行不通的。
  (浙江省苍南县龙港七小325802)
其他文献
表格,因其具有概括性强、知识容量大、简洁清晰、直观形象等诸多优势,能够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简化,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种框架,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如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恰当地运用表格,用好、用足、用活表格,能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实效。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表格这一导航仪的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铺路架桥”呢
学生的语文学习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任务、不同的要求。然而,综观时下不少阅读教学课,教学的目标模糊、定位不准、内容不清、面面俱到、策略相似、大同小异,作业设计雷同、机械重复等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学段意识模糊。这已引起小语专家的关注。那么,阅读教学如何凸显学段特点,在学段“航标”的引领下进行有效教学,驶向省时高效的成功“彼岸”?最近人教论坛报道“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以下简
摘 要: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我们过去十多年的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方向性的指引,但是面临新时代的变化与新形势的需求,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需要进行修订和完善,才能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步伐。“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是当前形式下我们要破解的重要难题。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运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
上完语文课,我心情极其沮丧地回到办公室。今天是星期一,孩子们不知怎么回事,上课精神蔫蔫的,不要说“一石激起千层浪”,简直是“吹不起半点涟漪”,课堂几次陷入僵局。我是越上越急,越上越气,在我的高八度中,下课铃声响起,我悻悻地走出课堂。  【课堂回放】  今天上的是人教版六上《唯一的听众》第一课时。课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学院教授的鼓励帮助下,由没有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人物档案】  张祖庆 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市现代实验小学副校长,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政府督导室兼职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名师讲师团特约讲师,浙江省“领雁工程”实践导师,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特聘教师。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张老师逐步形成了“简约而丰满、扎实而灵动”的教学风格,被誉为小语界的“多面手”。近年来,他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实践与儿童写作研究,在作文课(讲评、指导)、班级读书会、阅读课
说来惭愧,作为桐庐的语文教师,早就听说上世纪桐庐有位教育家袁微子,一生从事语文教育和研究工作,在全国小学语文教育界有很大的影响,却始终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拜读他的只字片言。今年适逢袁老诞辰一百周年,桐庐县小学语文教研员朱老师几次组织我们走近这位大教育家,了解、学习他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教育精神,备受感染,就默默地收集了一些他的资料。读后,感觉语文教学在他的口中笔下是那么平实而灵动,甚是亲切,受益匪浅。  
关键词: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重庆教研基地;启动仪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6-0030-02  由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重庆市渝北区教育委员会承办,重庆市渝北区教师进修学校、重庆市南华中学校协办的“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重庆教研基地启动仪式暨重庆市普通高中体育课程创新基地
李吉林老师主张的情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语文能力的发展。在李老师的阅读情境教学课堂上,她以训练语言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随着发展。李老师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她所设计的语言训练,完全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重视情境中语言训练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对于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词句,李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只要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就可以使阅读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让课堂呈现姹紫嫣红的无边美景。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为例,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  一、深入解读,品鉴美文,实施“修枝疏叶”  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修枝疏叶”,才能明确重心,找到切入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了解异国风情、揣摩
读写结合对改善课堂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我在教学一篇课文时,总会努力寻找教材中的一两处读写结合点,设计练笔引导学生练写。然而,很多时候我的练笔设计会流于形式,收不到“写”的实效,这让我大为困惑。直到我经历了公开课《文成公主进藏》读写结合环节的四次磨课,才明白应该怎样拨云见日,走出练笔设计单重范式、单重文本、单重语意的误区,使读写结合教学得意又得言,真正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