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来源 :档案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cil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院校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学术档案资源的建设和积累,但由于种种原因,高等院校学术档案资源流失、分散管理、重复建设等现象十分严重,进行资源整合的任务很重。以笔者所在的河南理工大学为例:
  从1909年创办焦作路矿学堂算起,河南理工大学的办学历史已有百年,比河南大学的历史还要悠久。在新中国成立前,学校曾五易其名,九易其址,因多次迁移和战争等原因,许多档案资源都遗失了。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焦作工学院更名为中国矿业学院,主体迁往天津,档案、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等也随之迁走了。留下来的员工和奉命迁来的两所煤炭学校在原址继续办学,直到1958年成立焦作矿业学院,学校的档案资料才开始比较齐全完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焦作矿业学院一焦作工学院一河南理工大学的一步步发展,陆续有校友向学校捐赠图书、档案、资料,学校也采取措施多方进行征集,并派人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原煤炭部档案馆及国内多所与本校有历史渊源的高校档案机构复制了一大批珍贵档案。但直至今天,这些档案资源也只有极少数存到了学校档案馆,大多仍分散保存在校史馆、图书馆及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有些很珍贵的档案原件常年在展柜内展出不利于档案的长期保存,甚至有的仍保存在经办人手里面临二次遗失的风险。
  除档案馆、图书馆、校史馆外,保存学术档案资源较多的部门还有学报编辑部、各院系资料室、研究生处、校办、教务处、宣传部、学工处等。出现这种情况,有历史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制度设计的问题,很多情况下由于未对学术资源的收集和移交作硬性要求,许多部门为了自己利用方便不愿意上交。还有些是多头管理,同一件事同一样东西,许多部门都在管,容易导致一般的、好说话的,好多部门都存有,重要的、不愿交的,都想着别人会存,结果谁也没存的现象,这在科研成果档案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学术档案资源建设特色不够突出。每所高等院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有拿得出手的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有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叫得响的专家学者。在照顾全局,普遍提高的前提下,围绕这些“特色”和“精品”,在全、新、高、尖上狠下功夫是今后的努力方向,但也是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果有一天,研究矿山安全,尤其是瓦斯治理,首先想到上河南理工大学网站,首先想到来河南理工看看;研究孙越崎就是河南理工大学资料最全,那么我们的学术资源建设才算真正做到了家。
  上述情况虽然是河南理工大学的个案,但根据平时我们与省内外同行交流了解到的情况,以及一些文献报道,这些问题在不少高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下面,还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就加强学术档案资源的收集与整合,提高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提些建议。
  1、加强档案馆舍建设,为学术档案资源的长期保存打好物质基础。相对而言,国内许多高校都是重图书馆建设,轻档案馆建设,有了重要客人图书馆必看,建设新校区首先就要规划建设图书馆,而档案馆要么用旧房(如腾出来的图书馆),要么随便弄层楼打发了事。我校也是这样,图书馆是新校区第一批投入使用的建筑,而档案馆虽已规划设计了几次,但还是个“蓝图”。至今仍是借住在图书馆的一个楼层。而且所谓的档案馆也只是对外的一种说法,在学校的机构中并没有这个名字,有的只是校办的档案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一些部门不交档案提供了口实。《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2008年)明确要求,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高等学校应当设立档案馆,而且要有专门的库房和管理设施:一是建校历史在50年以上;二是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在1万人以上;三是已集中保管的档案、资料在3万卷(长度300延长米)以上。第三条是否达标,笔者未做调查,但前两条是绝对够了。所以,尽快建设档案馆(包括实体的和机构的)是当务之急。
  2、对学校各机构、各院系现存学术档案资源进行普查登记,加强资源整合。现在学校里各个部门保存的学术档案资源,原则上都应向档案馆和图书馆移交。这里说的学术档案资源其实面很广,是个模糊概念,既包括在学校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形成的各门类档案,还包括因学校教学、科研而购买的图书和报刊杂志;既包括学籍档案,还包括教学档案;既包括本校出版的学报,还包括与国内外高校交换得来的外校学报;既有公务活动中形成的,还有教职工个人发表的论文、出版的图书。
  3、对有关学术档案资源保存机构的职能进行重新划分,用制度保证学术资源的有序流动。要按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明确学校各机构、各院系应归档移交文件材料的范围。突出档案馆的收藏职能,将图书馆等机构的收藏职能移交给档案馆。收藏在档案馆的学术文献资源主要是藏,一般不对外借阅;而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就是面向师生提供借阅,校史馆就是对外展览并尽可能让大家看到文献的原貌。这就要求我们,如果文献只有一件,那原件就要存到档案馆,其他部门提供利用则应提供复制件、缩微件或电子档案;如果文献一式多份,那存在档案馆的就是藏,其他地方的则可以用;校史馆布展应使用仿真件,必须用原件的,应定期进行更换,以确保原件安全。
  4、通过学校网站和校史馆宣传学术档案资源,倒推学术档案资源的收集、管理和研究。学术档案资源的收集和整合,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用。除了被动地接受各方面的查询、参观外,还要主动地进行挖掘、研究和开发这些资源,一个是通过网站虚拟的,另一个是通过校史馆、博物馆实地的。通过用,发现还有哪些没有保存,哪些还比较散乱,倒推着我们不断弥补过去的失误,做好今后的工作。
  
  (李兴利组稿,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
其他文献
7月中旬,我清华本科毕业,现是北京清显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行官(COO)。我工科出身,就读于汽车系,在公司却不负责技术,主要的任务是融资和产品商业化,已为公司融资400万元。相比商科或文科的学生,我更能在技术与客户之间搭建桥梁,深入地解释公司的业务。  我和创业伙伴、公司首席执行官(CEO)沈天翼都有多年的创业经历,他就读于数学系,我们相识于清华大学创业协会。创业中,我与沈天翼是互补型伙伴关系,他擅
珠峰雪豹,神秘存在  珠峰自然保护区,珠峰雪豹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跋涉在喜马拉雅绵延起伏的山脉上,寻觅着雪豹留下的踪迹  2014年5月,陈鹏举第一次来到这里参与了珠峰雪豹保护项目为期 14天的预调查工作。  半个月后,珠峰雪豹研究中心正式筹建招人,陈鹏举毫不犹豫地递交申请。“我一直以来对大型猫科动物非常感兴趣,虎、豹身体线条特别美,给人以力量,雪豹更是神秘的高原‘幽灵’,能有机会做深入研究,绝对不
很多人说职场如江湖,无非就是两件事:做和说。  随着社会化全球化大生产的深入,互联网的普及,光凭“做”本身似乎很难跟得上节奏,  “说”的地位被大家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很多人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做得好不如说得好”,相信“三寸不烂之舌,可以抵百万雄师”。  事实上,职场上做与说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职场新人来说,  想要一下在“华山论剑”中成为武林盟主或者在“舌战群儒”中
彭丽媛女士随团出访俄罗斯、坦桑尼亚等国,其端庄大气的着装引起世人关注,向来低调的设计师马可受到了空前关注。在一片中国制造而无中国设计的大环境下,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并入苏州大学)的马可是如何成长为一名中国设计师的?我们来重温下2009年马可在北京Icoggrada国际设计大会上题为《良心设计,清贫做人》的演讲吧。  我是一个不喜欢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人,一直更愿意用作品来代替自己说话,好在
60平方米的空间被隔成了上下两层的小洋楼,  灰色的墙面干净素雅,点缀着一幅幅精美的油画,废旧油桶喷上彩绘后变身展示台,  轮胎经过改装后变成了组合沙发,泡沫雕塑而成的工艺品错落有致地摆放着,  多肉植物在阳光下慵懒地生长……  很难想象,这间位于重庆师范大学文化空间创业园充满艺术气息的工作室,  是郭桂林和他的伙伴们在几乎“零成本”的情况下,  一点一点手拾废品精心设计、打造而成,  他们给这间
坐拥莽莽古长城,毗邻苍苍十三陵,昌平自古以来就是胜地,现在也是如此。石油、化工、政法三校,呈“品”字形分布,悉数位于昌平城区。北京化工大学西门与中国石油大学东门相向,中国石油大学北门与中国政法大学南门相对。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大学区与街区没有明显的界线,但小小大学城已初具规模。  大学城以高校为核心,在科教、文化、社团等资源上的分享非常之多。这三所大学的学科各有特色,文理互补,工商兼修。  学习资源
编者按:  回顾2012,跟“PONIT·态度”合作过的校媒有:四川外国语学院《地平线》、中山大学《中大青年》、武汉大学青年传媒集团《珞珈青年报》、云南大学《新闻周刊》、深圳大学《深大青年》、南昌大学昂扬记者团、扬州大学《扬大青年》和中南民族大学《学生工作通讯》。  每一份校报校刊都是在记录一所学校的变迁与发展,建筑的建与拆、人员的更与替、活动的兴与衰……而同是“在地人”又具有灵敏新闻嗅觉的校媒人
Tips:这些年,我们经历过的“神考题”  最国际:宁波诺丁汉大学本学期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与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奥地利、秘鲁等世界25所大学学生共同完成一道考试题——用9天的时间,通过测算物流的成本和风险,来提供一个最低成本的物流解决方案,并通过视频会议向老师展示他们的成果。  最隐晦:湖北大学《现代汉语》课程期末考试试卷中出现一道猜字谜的考题,答案连成一句话是“湖北大学我爱你”。出题者邱庆山
1952年,北京大学从沙滩红楼迁到西郊海淀的燕园,  与燕京大学合并,随即在燕园的南部建立了一批学生宿舍楼。  斗转星移,转眼已走过半个多世纪。  其中,29、30和31这三栋建于1956年的老宿舍楼,如今即将被拆除。  近60年来,在这三栋宿舍楼里留下青春的北大校友不胜枚举。  这其中有的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行业先锋、知名人士,  更多的,是一些平凡的人,  却因为北大,因为这满载历史的宿舍楼,
白宇今年22岁,是我的老乡(山西人),人长得很帅,说话斯文有礼貌,戴着金丝边的眼镜,穿着修身的休闲西服,瘦高挑,脖颈中间有一个小小的纹身,是小篆的“光”,意思让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失去希望。  初识时,他神情严肃认真地讲述自己在做的事情,让我这种平时5句话3句不正经的人失去了言语(我说他像吴彦祖的时候,他居然没有笑)。他人在上海,我们只见过几次面,却经常在微信上聊天,讨论北京和上海文化商业氛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