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未来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oa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新课程赋予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只有不断深化与推进创新教育,不断探寻创新教育的内在规律,才能大幅度地提升育人“正能量”,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步伐的高素质的人才。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引领者、主导者,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高中生的实际,准确把握准数学知识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最佳“切入点”,适时、适度地引导、鼓励高中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最佳的思维创新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而要实现创新,核心在于人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提高数学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需积极利用教师的示范导向作用,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获得提升,这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一、构建形成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按照一定的知识结构,设置与其知识有关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依靠情境信息,鼓励学生同桌互译,小组合作,并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尝试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应用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学校要建造一个圆形养鱼池。 在池子中间垂直于水面,装上一个有彩色花纹的柱子AB,A恰好在水面中心,AB=2。2米,放置在柱子上端B处的喷头,在向外喷水时的水流向各个方向上抛物线形状相同,在过AB 的任一平面上路径都是抛物线。 为了使流出的水流更让人赏心悦目,在AB距离为1。5米处达到距水面最大高度2。58米。 假如不考虑别的因素,水池的半径至少要多少米,才能使喷出的水流不落到池外?课堂中学生自制塑料桶、橡皮桶等,装上水并扎上孔,让水流自然流出来,使学生亲身体验喷射过程,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设计了相似的情景,自然地把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强化条件或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例如:高中课本中经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F,作一条直线垂直于它们的对称轴和抛物线相交于p1、p2两点,线段p1p2叫做抛物线的通径,求通径p1p2的长。通过计算可得通径p1p2的长为2P(解法略)稍一引申,这两点纵坐标之积y1y2等于什么?容易得y1y2=-p2,再围绕这一中心课题作进一步研究。变题1,与对称轴不垂直的焦点弦的两端的纵坐标之和等于什么?其结论就是课本题目: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这条抛物线相交,两交点的纵坐标为y1、y2,求证:y1y2=-p2.它是抛物线焦点弦的一个性质。变题2,过抛物线焦点的一条直线与它交于两点P、Q,通过点P和抛物线顶点的直线交准线于一点M,求证直线MQ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这是课本第32页第13题,它是应用上述性质进行解题的实例。变题3,问“y1y2=-p2有什么几何意义?”经过作图,分析可证过抛物线的焦点弦的两端作准线的垂线,两垂足与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这实际上是抛物线焦点弦的又一性质。变题4,过抛物线的焦点弦的两端作准线的垂线,以两垂足连线为直径的圆,必切焦点弦于焦点。变题5,以抛物线焦点弦为直径的圆,必与准线相切。通过这种训练,紧扣教材,适当变式使学生从中了解命题的来龙去脉,探索命题演变的思维方法,它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类比思维、联想思维的有效方法。
  三、变化问题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改变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由难到易,让学生改变思维角度,更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的培养,同时让学生仿照延伸,自我展示,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都有重要的意义。例:学习棱锥后,可讨论四面体顶点的射影与底面多边形的变换关系,可设置以下条件:①当四面体是正三棱锥时;②当三条侧棱两两垂直时;③当三条侧棱分别与所对侧面垂直时;④当各个侧面在底面上的射影面积相等时;⑤当顶点与底面三边距离相等时;⑥当几条侧棱的长均相等时;⑦当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时;⑧当各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且顶点射影在底面多边形内时;⑨当各个侧面与底面所在的角相等, 且顶点在底面多边形外时。通过不断变化命题,并进一步拓展延伸,让学生对四面体顶点的射影与底面多边形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三垂线定理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使自己的思维深度得到更好的培养。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根据现行教材有关知识点或习题,赋予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背景,将数学问题设计成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注意知识前后联系,合理整合利用,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其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举措。例如,新课标高中数学人教B版教材必修5P40页例3涉及“教育储蓄”的问题。由于教育储蓄问题的特殊性,可以用这个问题学习或复习等差数列的通项、求和等知识。我们安排学生课外调查有关“教育储蓄”的资料:①教育储蓄的适用对象;②储蓄类型;③最低起存金额;④每户存款本金的最高限额;⑤支取方式;⑥银行现行的各类、各档存款利率;⑦零存整取、整存整取的本息计算方法等。在学生完成调查,清楚有关概念和术语之后,进一步设置研究在多种情况下如何合理选择储蓄方式。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体验利用数学建模解决教育储蓄问题的全过程,特别是数据采集,问题设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悉相应的数学模式,在对已有信息的分析、加工、拓展、深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学习兴趣,增强了思维能力,不仅体会出数学的无穷魅力,而且实实在在地增强了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和实践能力。
  总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程序,调动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效果。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节奏本是音乐术语,后来被应用于一切艺术之中。绘画、舞蹈、文学创作都有节奏。文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观点之一。仔细考量中国古代文论,“文势”范畴与现在的文学节奏有极大的相似处,尽管二者不能形成完全对应。本文试从文学节奏与文势内涵和特征出发,观照二者的共性和差异性,论证文学节奏与文势的关系:即文学节奏是文势的手段,文势是文学节奏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文学节奏 文势 关系   我们经常提
唏哩哗啦镇上有两个农夫,张三和李四,各自种了一亩大冬瓜。  这天早上,李四去收冬瓜,到了地里,忽然发现半块地的冬瓜被人偷了。李四想:贼偷那么多瓜,肯定吃不了,有可能去集市上卖。李四想完,就急冲冲地往集市走。  到了集市,找了半天,才发现有一堆冬瓜像自己地里的。他确认后,上前跟卖瓜人吵了起来:“这是我地里的冬瓜,你是偷来的!”原来,卖瓜人是张三。  张三站起来说:“你的瓜,哪个瓜上写你李四的名字了,
期刊
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创造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所谓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指思维主体,是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
建设工程从本质上说是一项拟建或在建的建筑产品,它具有一般产品的质量内涵,但同时由于建筑产品的特点,它又具有唯独属于建筑产品的独特内涵和特点。因此,对建筑工程的质量管
期刊
刘守华教授在学界已是德高望重,但他却总是谦恭谨慎,他曾谦虚地说:“我不是科班出身,没有读过研究生。”在从事学术研究时,刘守华教授低调、扎实,而他的认真态度可谓达到极致。他时常告诫我们,文章不要怕改动,要反复斟酌、精益求精。无论是手稿的定型还是输入电脑后的电子版,刘守华教授都是十遍以上的次数进行修改和校对。每位毕业生离开学校之际,刘守华教授会送上自己数次删改的手稿作为临别礼物。   ——莫 愁《刘守
期刊
内容摘要:冯梦龙是明代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杰出编辑家。他重视民间文学,主张作品应抒发民众的“真情”,他忠实记录、悉心评注、力求保持民间作品原貌以及作品要“适俗”即符合民众的审美趣味的编辑思想,对当代民间文学作品、大众文化出版物的编辑出版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冯梦龙 民间文学 编辑思想   明代是古代图书编撰的兴盛时期,涌现出了宋濂、杨慎、李贽、徐光启、胡应麟、冯梦龙、毛晋、宋应星等一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内容摘要:短篇小说集《逃离》是艾丽丝·门罗的代表作,《逃离》中的女性都是具有女性意识的主体,即使在门罗的笔下,她们的逃离多半都以不完满的形式结束,但不可否认的是女性意识的觉醒正是门罗笔下的女性选择逃离的深层动因。其中同名短篇小说《逃离》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小说,门罗从女性视角出发,对女性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及成长历程进行了深度地剖析。  关键词:《逃离》 女性意识 悲剧性 救赎 回归  一.《逃离》中
在建筑领域,楼宇系统电气消防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楼宇系统电气消防技术使用中,无法避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故障、网络化程度不高、报警组
期刊
内容摘要:意向性是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人的意识的一项核心内容。就其功能作用来说,它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得以可能的条件和枢纽,是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人们相互理解,解释社会联系得以可能的主要依据,具有认识论意义并且可以用于语言研究和翻译研究。本文拟从个体意向性和集体意向性角度出发,对《红楼梦》英译两个译本中对于“起来”一词的翻译作初步的研究,并详细阐述两个译本翻译策略和意向选择不同的原因以及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