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数学的学习,它属于理论性比较强的学习,因此,需要学生主动进行课堂的学习,否则便没有办法能够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效果。初中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能够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运用数学思维和数学角度进行思考和学习,而且还能够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本文将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现状,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学能力;数学教学
一、 前言
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们由于受到了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几乎都是以老师教为主,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递过来的教学内容,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正教师的教学进度,但是却使得整个课堂教学陷入一种死气沉沉的氛围,同时也造成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缺失,学生没有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便没有办法去展开数學课程的自学活动,从而就会导致学生自己在做题解题的时候,感到异常的困难。对于初中数学课程来说,它是学生日后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而学生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由于数学的逻辑知识越来越深,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不一定能够消化,所以就需要学生自身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先是学生进行自学,再针对实在无法理解的内容,教师进行讲解,只有两者结合,学生的数学成绩才能有所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够得到提升。因此,本文将结合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二、 落实课前预习
预习,这一工作,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是陌生的工作。教师通过预习,能够对所要讲解的课文内容有大致内容上的把握,从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而对于学生来说,做到课前的预习,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便更容易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也会更加牢固。但是想要实现前面所说的,最关键的地方便是学生需要真正落实好课前预习这一工作。可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其实学生是没有进行预习这一工作的,因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问的学生一些很基本很简单的概念,学生都回答不上来,从而便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进度。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觉得这些内容,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讲到,到时跟着教师的步伐走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预习,而且预习与否,教师没有办法检查,只能靠学生自觉。所以很多学生就会选择忽略这一门家庭作业。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将课前预习工作给学生落到实处。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教师在教授《正数和负数》的时候,这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让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的引入是实际生活的需要;第二让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第三让学生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第四通过正负数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训练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通过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其中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学会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0”的含义;和让学生掌握负数的引入和理解。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在当堂课程结束之前,告诉学生下一节复习课程的内容是算法,然后明确要求学生对《正数和负数》这一课程进行预习。怎么预习呢?这个时候,教师就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让学生在课后回家完成预习作业的时候,在自己看了一遍的基础上,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进行简单的算法题目的限时作答,同时还能够自己简述一下这节课程的基本考点是什么,然后再通过在多媒体教学平台提交,这样一来,教师只需要登录多媒体教学平台,便能够得到学生清晰的反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便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 采取合作教学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因为数学课本身就是逻辑很强并且具有很强的枯燥性的学科,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就很难让学生对数学这一门产生兴趣,而学生没有兴趣就没有办法真正学到数学知识。而合作学习就是在课堂焦旭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小组之间相互评价,相互合作。教师在使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记住合作学习是一种十分注重实效性的教学手段,它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有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很谨慎的分组,要是没有协调好或者是没法协调,那么这一种教学方式就等于是白费。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教师在教授《有理数》的时候,这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学习有理数的必要性;第二理解并掌握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等有关概念;第三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第四通过课程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分为几个简单的小组,先让学生进行组内的简单讨论,一起将基本的概念性的问题,概括出来。之后,教师再进行例题和更加深层次的知识点的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对数学课程知识点的学习。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起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对于数学课堂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课堂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进而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展综合素质。同时教师的教学课堂的质量和效率也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云.初中数学自学能力培养探究——论“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方法[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8).
[2]李来泉,吴绍辰.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与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1995(2).
[3]陶兰芳,粟维中.推广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法教学实验的体会[N].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X).
[4]皇甫小金.浅析初中数学自学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J].数学教学通讯:初等教育,2014(5).
作者简介:
张德礼,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会师初级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学能力;数学教学
一、 前言
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们由于受到了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几乎都是以老师教为主,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递过来的教学内容,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正教师的教学进度,但是却使得整个课堂教学陷入一种死气沉沉的氛围,同时也造成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缺失,学生没有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便没有办法去展开数學课程的自学活动,从而就会导致学生自己在做题解题的时候,感到异常的困难。对于初中数学课程来说,它是学生日后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而学生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由于数学的逻辑知识越来越深,单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不一定能够消化,所以就需要学生自身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先是学生进行自学,再针对实在无法理解的内容,教师进行讲解,只有两者结合,学生的数学成绩才能有所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够得到提升。因此,本文将结合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二、 落实课前预习
预习,这一工作,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对于学生来说,都不是陌生的工作。教师通过预习,能够对所要讲解的课文内容有大致内容上的把握,从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而对于学生来说,做到课前的预习,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便更容易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也会更加牢固。但是想要实现前面所说的,最关键的地方便是学生需要真正落实好课前预习这一工作。可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其实学生是没有进行预习这一工作的,因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问的学生一些很基本很简单的概念,学生都回答不上来,从而便影响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进度。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觉得这些内容,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讲到,到时跟着教师的步伐走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预习,而且预习与否,教师没有办法检查,只能靠学生自觉。所以很多学生就会选择忽略这一门家庭作业。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将课前预习工作给学生落到实处。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教师在教授《正数和负数》的时候,这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让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的引入是实际生活的需要;第二让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第三让学生会用正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第四通过正负数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训练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通过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其中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学会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0”的含义;和让学生掌握负数的引入和理解。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在当堂课程结束之前,告诉学生下一节复习课程的内容是算法,然后明确要求学生对《正数和负数》这一课程进行预习。怎么预习呢?这个时候,教师就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让学生在课后回家完成预习作业的时候,在自己看了一遍的基础上,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进行简单的算法题目的限时作答,同时还能够自己简述一下这节课程的基本考点是什么,然后再通过在多媒体教学平台提交,这样一来,教师只需要登录多媒体教学平台,便能够得到学生清晰的反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便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 采取合作教学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因为数学课本身就是逻辑很强并且具有很强的枯燥性的学科,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就很难让学生对数学这一门产生兴趣,而学生没有兴趣就没有办法真正学到数学知识。而合作学习就是在课堂焦旭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让小组之间相互评价,相互合作。教师在使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记住合作学习是一种十分注重实效性的教学手段,它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有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人际交往、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很谨慎的分组,要是没有协调好或者是没法协调,那么这一种教学方式就等于是白费。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教师在教授《有理数》的时候,这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第一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学习有理数的必要性;第二理解并掌握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等有关概念;第三通过课程的学习,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第四通过课程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分为几个简单的小组,先让学生进行组内的简单讨论,一起将基本的概念性的问题,概括出来。之后,教师再进行例题和更加深层次的知识点的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对数学课程知识点的学习。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起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对于数学课堂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数学课堂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进而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展综合素质。同时教师的教学课堂的质量和效率也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云.初中数学自学能力培养探究——论“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方法[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8).
[2]李来泉,吴绍辰.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与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1995(2).
[3]陶兰芳,粟维中.推广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法教学实验的体会[N].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X).
[4]皇甫小金.浅析初中数学自学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J].数学教学通讯:初等教育,2014(5).
作者简介:
张德礼,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会师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