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哲人说过:“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这番意味深长的话语为宽容和期待作了最生动直观的解释。
教师对学生善意的宽容和适度的期待,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班主任曾在班会课上遇到一个两难的问题:一位学生说自己的一个新笔记本丢了,怀疑同桌拿了他的笔记本。班主任见这位同学的同桌焦虑不安,且没有申辩,心里便明白了八九分,是直截了当地追问,还是下课之后再解决呢?班主任沉思了一下,说:“也许是谁无意中拿了你的笔记本,或许是你不小心掉到地上了。如果哪位同学拿了你的笔记本,我敢肯定他现在很后悔。”然后,班主任把自己的笔记本递给丢本的学生,“你用我的吧!不过,在这里我要提醒同学们,未经别人允许不要拿别人的东西,希望同学们以后注意。”
班主任不忍心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采取了期待这名学生主动认错的做法。时隔多年,这位学生大学毕业后,拜访他的小学班主任,讲述了他那次拿同桌笔记本的事:“我当时很愧疚,只是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老师当场揭开这个秘密,我那点儿可怜的自尊心可能会受到很大的打击。老师的宽容,帮我解了围,使我非常感动,我觉得只有下决心好好学习,才能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报答老师对我的爱护、教育和培养。”
上述事例说明教师采取的宽容和期待的做法是成功的。学生犯了错误,大都会后悔,毕竟他们都还是孩子,需要我们的引导和帮助。当然,有些学生是自觉向善,而个别学生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才能明辨是非。如果教师采取了过激的做法,在当时可能会奏效,但由此对学生的心理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也许会使学生从此失去做人的尊严,甚至会酿成某种悲剧。
原谅别人的过错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优秀的教师善于以自己的宽容之心,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孩子们沟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孩子们的心灵,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宽容虽然缺乏刚性,却把人格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受教育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由此获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宽容是素质教育内容中主体性的要求。其一,教育的过程是不断内化教育行为的过程,学生有了自主意识和自强精神,才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其二,基础教育应该关怀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有了自主、自强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三,领导和教师要感到教育责任的重大,增强教育的使命感,培养每一名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追求卓越,崇尚一流的精神。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独立人格。对于学优生,教师往往易于认识到他的价值,也容易做到尊重学生。部分教师在平时就是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提问那几个学优生,经常表扬他们,学优生犯了错误也不及时给予纠正。而对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则不闻不问,不抱期待,时间长了,这些学生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倦的情绪。这使得好学生越来越优秀,而学习较差的学生则“破罐子破摔”,索性不学习了,甚至出现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当他们在学习上有进步的时候,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当发现学生的错误的时候,要耐心地告诉他什么地方错了,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帮助他树立信心。教师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这样学生才会有进步。
发展学生的个性需要宽容和期待。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听话和学习好的学生会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于是学生“乖巧”的一面受到人为的强化,甚至成为孩子成长的要素,从而促使其原有的个性慢慢被磨灭,形成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见风使舵,轻信盲从的性格。这种现象在学校和家庭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学校的纪律和教师的要求总是细致入微,教师往往采取“划一性”的教育方法,留给学生的自由活动空间相对狭小,培训出来的学生大多数循规蹈矩,缺乏自主意识。学生的个性在各种规范约束下,得不到有益的张扬,这不能不说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悲哀。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要维护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不可强求,更不可处处约束。”所以,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对学生持宽容的态度,不能时时以纪律和规章制度约束他们,而要用赏识的目光认可少年儿童的天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影响下,发展他们的个性。
教师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对好学生不要一味地纵容,对学困生也不能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学生提出来的不同见解,教师都要认真对待和分析,只要该见解是对的,我们就要考虑采纳。教师还要给孩子留一片施展个性的天地,让他们在这里自由地翱翔,快乐地成长。
宽容和期待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宽容和期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能使学生改掉自身的缺点与毛病,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师生之间更加融洽,使校园变得和谐健康。让我们的校园多一些宽容和期待吧!
(特约编辑钟伟芳)
教师对学生善意的宽容和适度的期待,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班主任曾在班会课上遇到一个两难的问题:一位学生说自己的一个新笔记本丢了,怀疑同桌拿了他的笔记本。班主任见这位同学的同桌焦虑不安,且没有申辩,心里便明白了八九分,是直截了当地追问,还是下课之后再解决呢?班主任沉思了一下,说:“也许是谁无意中拿了你的笔记本,或许是你不小心掉到地上了。如果哪位同学拿了你的笔记本,我敢肯定他现在很后悔。”然后,班主任把自己的笔记本递给丢本的学生,“你用我的吧!不过,在这里我要提醒同学们,未经别人允许不要拿别人的东西,希望同学们以后注意。”
班主任不忍心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采取了期待这名学生主动认错的做法。时隔多年,这位学生大学毕业后,拜访他的小学班主任,讲述了他那次拿同桌笔记本的事:“我当时很愧疚,只是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老师当场揭开这个秘密,我那点儿可怜的自尊心可能会受到很大的打击。老师的宽容,帮我解了围,使我非常感动,我觉得只有下决心好好学习,才能不辜负老师的期望,报答老师对我的爱护、教育和培养。”
上述事例说明教师采取的宽容和期待的做法是成功的。学生犯了错误,大都会后悔,毕竟他们都还是孩子,需要我们的引导和帮助。当然,有些学生是自觉向善,而个别学生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才能明辨是非。如果教师采取了过激的做法,在当时可能会奏效,但由此对学生的心理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也许会使学生从此失去做人的尊严,甚至会酿成某种悲剧。
原谅别人的过错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优秀的教师善于以自己的宽容之心,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孩子们沟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孩子们的心灵,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宽容虽然缺乏刚性,却把人格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受教育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由此获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宽容是素质教育内容中主体性的要求。其一,教育的过程是不断内化教育行为的过程,学生有了自主意识和自强精神,才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其二,基础教育应该关怀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有了自主、自强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三,领导和教师要感到教育责任的重大,增强教育的使命感,培养每一名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追求卓越,崇尚一流的精神。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独立人格。对于学优生,教师往往易于认识到他的价值,也容易做到尊重学生。部分教师在平时就是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提问那几个学优生,经常表扬他们,学优生犯了错误也不及时给予纠正。而对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则不闻不问,不抱期待,时间长了,这些学生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倦的情绪。这使得好学生越来越优秀,而学习较差的学生则“破罐子破摔”,索性不学习了,甚至出现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当他们在学习上有进步的时候,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当发现学生的错误的时候,要耐心地告诉他什么地方错了,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帮助他树立信心。教师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这样学生才会有进步。
发展学生的个性需要宽容和期待。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听话和学习好的学生会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于是学生“乖巧”的一面受到人为的强化,甚至成为孩子成长的要素,从而促使其原有的个性慢慢被磨灭,形成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见风使舵,轻信盲从的性格。这种现象在学校和家庭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学校的纪律和教师的要求总是细致入微,教师往往采取“划一性”的教育方法,留给学生的自由活动空间相对狭小,培训出来的学生大多数循规蹈矩,缺乏自主意识。学生的个性在各种规范约束下,得不到有益的张扬,这不能不说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悲哀。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要维护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不可强求,更不可处处约束。”所以,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氛围,对学生持宽容的态度,不能时时以纪律和规章制度约束他们,而要用赏识的目光认可少年儿童的天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影响下,发展他们的个性。
教师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对好学生不要一味地纵容,对学困生也不能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学生提出来的不同见解,教师都要认真对待和分析,只要该见解是对的,我们就要考虑采纳。教师还要给孩子留一片施展个性的天地,让他们在这里自由地翱翔,快乐地成长。
宽容和期待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宽容和期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能使学生改掉自身的缺点与毛病,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师生之间更加融洽,使校园变得和谐健康。让我们的校园多一些宽容和期待吧!
(特约编辑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