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我国“农民集体”的民事主体地位

来源 :农村经济与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3473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宪法规定农民集体是享有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但在民法中却没有承认“农民集体”的民事主体地位,于是农民集体就长期存在着有主体之名,而无主体之实的尴尬现状。以农民集体的法律地位为切入点。将其定位为非法人团体,探讨将非法人团体列为第三类民事主体,从而突破我国现有的民事主体二元体制,重新构建我国的民事主体制度,以保障农民集体的合法权益。
其他文献
荆州市农村居民消费情况纷繁复杂,首先根据现状分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然后针对该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促使农村居民消费合理化。
清代台湾的特殊社会环境,使得丧葬救济极为重要,且颇具特色。就义冢的救济对象而言,大陆移民、戍台官兵等占较大比重。至于义冢的捐助者,除绅士阶层外,像开垦组织、郊商等社会群体
实证研究发现:农机购置补贴将使持有农机的的农民、雇佣农机耕作的农民收入增加、依靠农业劳动获得工资的农民收入下降,即农机购置补贴将对农民收入产生差异化的影响。补贴政
清光绪十七年(1891)日本长崎发生了一件震惊华侨社会的官司,原告傅云娘道光二十九年(1849)生于福建省同安县,祖父傅淇水乃嘉庆朝自备资本承办官铜的贸易商。云娘丈夫黄礼镛生于金门
“驮”作为敦煌文献中常见的一个计量用词,与传统量制单位的换算方法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在对敦煌地区的面粉加工业进行初步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解释了敦煌P.T.1088号等文书中“罗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