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课堂与教师“寻道”密不可分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an461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丽课堂是我们的追求,而美丽的课堂需要我们不断的“寻道”,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观察,思考,实践,体验。理解教材,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释放学生已有认识,重视今后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与打造美丽课堂密不可分。
  关键词:认识;发展;美丽课堂;理解教材;知识背景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93-1
  埃尔维修说过:“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而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觉得美丽课堂即是好的课堂。而好的课堂是简单的,朴素的,有节奏的;好的教学是感觉不到在教学,好的课堂40分钟过的太快了,好的课堂是你我都有学习机会了,好的课堂是上着上着教师不见了,好的课堂是学着学着学生不见了……可如何打造好的课堂呢?我想好的课堂需要我们“寻道”。
  一、识学之道
  好的课堂需要教师智慧的“寻道”,识学之道即读懂教材。特级教师朱德江说过:“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而读懂教材就需要我们认真的去研读,去揣摩,去领悟教材要表达的真实含义。
  如:一年级认识11至20那一课时,起初教学让我非常的困惑,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1到10这十个数,按照顺序,最先认识的也应该是11。但教材为什么要安排先认识12这个数呢?为什么不先认识11?在一次教学研讨中我提出了这一问题,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是以12为一个轮回,一年有12个月,12生肖,12种基本的颜色等,教材关注了学生的认知,安排先认识“12”这个数。我们在教学时可以穿插关于12这个数的生活常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时这番话令我茅舍顿开,教材如此细致地关注学生的认知,贴近生活以便学生的学习,所以美丽课堂需要读懂教材。
  二、教前之道
  教前之道即预见学生已知。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
  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连加连减那一课,这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用竖式连写的方法计算连加连减,而在我们备课时,已经认识到学生已经会用竖式计算,并且已经知道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所以在安排这课的教学时,我首先复习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在复习简单的连加连减的口算,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然后出示例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3个两位数连加的算式,大多数学生用两个竖式计算出答案,就在这时,我只要稍加要求,能否把这两个竖式合并成一个竖式来计算,四人一组先讨论再交流。学生很容易想到不要把第一步的得数在写一遍,可以直接写加号和第三个加数再计算。当我询问用竖式连写的方法计算有什么好处?学生就说这样写简便。然后在试一试计算连减时,全班学生用了新学的方法,学生把以前的知识迁移到新知中,可见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三、教中之道
  教中之道即释放学生已有的认识,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好的课堂还应“打开教师”,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教学生不会的,学生会的不教,教不会的学生。我们应煽好情,激好思,装好傻,指好路,出好手。
  如六年级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这课,教师提供一份先学导单:1把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棱都平均分成2份,3份,4份,5份……
  1.切成的每个小正方体是否都有涂色?
  2.切成的正方体最多有几个面涂色,在什么位置?
  3.切成的小正方体涂色的面的个数还有其它情况吗?在什么位置?
  课前教师提供这个材料先让学生思考,填表。课上教师组織学生汇报结果,在逐个交流。大正方体的棱平均分的份数,切成的小正方体的个数,3面涂色小正方体有几个?在什么位置?观察得出(在顶点处)。2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有几个?在什么位置?观察得出(在每条棱的中间)。1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有几个?在什么位置?观察得出(在每个面的中间)。
  在这些过程之后,教师追问,有没有不涂色的,有几个?又有怎样的规律?在学生一系列的交流中,互相学习,自主探索,总之好的课堂应把“课堂打开”,让教材内容活化,让学生先研先行,让教师智慧介入,让探究走进价值,让活动全员参与,让思辨不断显彰,让课外自趣行走。
  四、教后之道
  教后之道即再生今后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而数学知识就如用链条串起来一样,我们每节课的教学都要为今后的教学及以后学生的发展夯实基础。
  如认数,教材编写先认识0到10,在认识10到20,100以内,千以内的数,万以内的数,最后认识多位数和负数;先认识分数,再认识小数,在这一系列的认数教学中,学生先认识较小的数,再认识较大的数;先学会20以内数的加减,再学会百以内数的加减;先学会百以内数的比较大小,再学会更大数的比较大小;先认识分数再认识小数,以及分数与小数的内在联系等。只有学生把前面所学的知识都学透了,对于后面的学习才不会有困难,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放眼未来,关注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生为本。如何让“副科”也高效、灵动,实现以生为本,本人在教学地理七年级下册“撒哈拉以南非洲”一节时,探索采用多种手法,让学生能够:看一看,直观明了;想一想,活跃思维;说一说,各抒己见;议一议,碰撞火花;理一理,思路清晰;悟一悟,情感升华,从而更好地实践了素质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素质教育;高效;灵动;地理课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
摘 要:近年来,由于本校学生的智能越来越低,使得生活数学成为学校最难实施的一门课程。笔者从实践调查出发,了解学生特点与生活数学学习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调整策略。  关键词:智障学生;生活数学;调整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7-048-2  随着“零拒绝”理念的贯彻,我校生源逐步由中度智障儿童转变成为重度、多重残疾儿童,残障种类也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追问是课堂提问中非常实用也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所谓追问,就是教师锲而不舍地再次提问,这样的提问方式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追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58-1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
摘要:本文从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的烽烟》教学入手,阐述教师授课时应从史实出发,分析鸦片战争为什么会爆发、中国为什么会战败等问题,以帮助学生真正、正确地认识鸦片战争。要让学生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而不是从教师口中或课本中找出现成的结论。  关键词:鸦片战争;细节;史实;结论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0-072-1  现今的历史教学
摘 要:追问我们的课堂:课堂中的“学”真的发生了吗?还是在被动执行教师的“指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素养”,赋予学生思维生长的力量,要看到学生在课堂上拔节生长,不只是生长知识,更生长思维和智慧。  关键词:学习;真正发生;生长;知识和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90-2  教育学者张文质提出了“让学习发生”的观点,课堂本质应该
摘 要: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它也是导致化合价变化的本质。另外电子是比较抽象的,化合价是比较直观的、具体的。没有化合价,氧化还原反应就会变得神秘莫测,令人无法掌握。所以,称化合价为氧化还原反应解题金钥匙。现举几例以说明化合价对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性。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解题;化合价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73-01
摘 要:现代悲剧大师奥尼尔的《悲悼》三部曲不仅是在情节结构和人物安排上取材于古希腊悲剧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忒斯》,从复仇这一主题来看,更是这一主题在二十世纪的悲剧作品中的最为壮美、最为有力的回响。  关键词:奥尼尔;埃斯库罗斯;《悲悼》;《俄瑞斯忒斯》;复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87-2  奥尼尔的悲剧《悲悼》三部曲可谓是奥尼
摘 要:小学语文作业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语文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个手段运用得当,必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踏步地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反之,如果运用不得当,则会直接令学生消沉,大幅度降低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基于新课改的前提,本文从创新的角度出发,要求破旧立新,对小学语文作业的多元化设计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破旧立新;设计;多元;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3.2
摘 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验教材在实验区试用几年来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高中政治教材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其必须反映时代特点,与时俱进。然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特征决定了教材很难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教材的滞后性已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政治课堂的生动性。我省现用教材为党的十七大以后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8年3月第4版),其中许多数据、观点均采集于十七大以前(2007年)。
摘 要:当“绘本”接轨“数学”,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呢?笔者就在执教低年级数学课程中运用绘本教学的实践心得,探讨二者之间接轨的可能性、文化价值和对接策略。绘本是感性的,数学是理性的。用绘本滋养数学,儿童在理性的经纬中生长出思想的芦苇。  关键词:绘本;数学;接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22-2  一、案例呈现  数数歌  1条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