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美术教育,不仅要传播美术文化,而且要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像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特征。具有这五个特征的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构建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即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这种思维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发散性。那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通过以下几点简单地进行了概括、分析。
一、激发学习兴趣,萌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在他们完成临摹作业的基础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过去的美术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存在着“只许教师种瓜,不许学生栽豆”的现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要利用充满激情的授课方式来吸引学生,以温和亲切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同时还可以利用幻灯片、图片等新颖可视的教具或展示名家画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把音乐引入绘画课堂创设特殊的情境,把审美情感融于美术学习中,使学生感到愉快。比如: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出黑板报、确定美术主题等活动。虽然学生自我表现的艺术水平不高,但是却被调动了美术学习的兴趣。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使他们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从而把美术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
二、优化教学方法,拓展创造求异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大多教师没有深刻理解教改的理念,在教学中缺少灵活性和创造性。首先,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索式合作学习等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和交流,来引导学生获得更有效的知识。另外,合作学习也可以广泛运用于美术学习中,如在合作完成一幅抽象画的活动。其次,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活动内容。“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作业的布置更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我们要着重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启发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虽然不是画家,但他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是记忆为原材料的智力活动,丰富的想像是创造的基础,想像力越丰富,创造力越强。多媒体课件能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演示的事物、现象、过程,通过光色绚丽的画面,韵律和谐的乐曲,丰富的动感,迅速、直观的再现于课堂,并对那些需要学生掌握,平时用语言等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完整地表达的事物的动态特征,利用多媒体手段的特长予以显现、强调、留住和还原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同时用几个感官去接受,去学习,这样感知更充分、记忆更牢固,理解更清楚,学得更实用、快捷、有趣。使学生如临其境,通过情境的再现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像。
现代信息技术为美术课提供大量的开放性的信息资源,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动脑又动手,多种感官并用。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从客观物象到艺术表现的过程和规律,特别在欣赏色彩构成作品、印象派绘画、抽象绘画作品和现代绘画作品时都有很大的启发性。例如,在欣赏抽象绘画时,学生不易理解现实与抽象的联系,认为抽象绘画很神秘,不可理解。这时如果将一幅秋意浓浓的彩色风景照片(有金黄的稻田、红色的枫叶、橙红的橘子、褐绿色的叶片的照片),在电脑里用Photoshop中的“马赛克效果”处理后,这一幅秋意很浓的彩色风景照片就变成了以红色、褐绿色和金黄色的几何色块为主的一幅抽象构图,它没有了具象,只有一种“秋”的感觉。这样,学生对抽象绘画的感悟和理解就容易多了:“其实,抽象画也是‘有感而画’的”。这样,学生们在对蒙德里安的《百老会的爵士音乐》、康定斯基的《圆之舞》等抽象绘画的欣赏过程中,就能逐步理解作品中抽象符号,感受到节奏的美、色彩的美和构成的美,启发了学生创造性的想像思维。
创新思维是新课程改革中要培养学生的首要素质,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育课堂上,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创造力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才能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方针。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学生的创造潜能,更好地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
[2]《现代教育技术》.
一、激发学习兴趣,萌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艺术创造并非易事,因为在他们完成临摹作业的基础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临摹中逐渐减弱,已经习惯了照抄别人的模式,习惯性思维占据了学生的脑海。过去的美术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存在着“只许教师种瓜,不许学生栽豆”的现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要利用充满激情的授课方式来吸引学生,以温和亲切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同时还可以利用幻灯片、图片等新颖可视的教具或展示名家画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把音乐引入绘画课堂创设特殊的情境,把审美情感融于美术学习中,使学生感到愉快。比如: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出黑板报、确定美术主题等活动。虽然学生自我表现的艺术水平不高,但是却被调动了美术学习的兴趣。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使他们体验到创新的快乐,从而把美术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
二、优化教学方法,拓展创造求异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大多教师没有深刻理解教改的理念,在教学中缺少灵活性和创造性。首先,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索式合作学习等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和交流,来引导学生获得更有效的知识。另外,合作学习也可以广泛运用于美术学习中,如在合作完成一幅抽象画的活动。其次,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活动内容。“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作业的布置更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事实说明:发散性思维对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很有益处。我们要着重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启发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虽然不是画家,但他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是记忆为原材料的智力活动,丰富的想像是创造的基础,想像力越丰富,创造力越强。多媒体课件能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演示的事物、现象、过程,通过光色绚丽的画面,韵律和谐的乐曲,丰富的动感,迅速、直观的再现于课堂,并对那些需要学生掌握,平时用语言等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完整地表达的事物的动态特征,利用多媒体手段的特长予以显现、强调、留住和还原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同时用几个感官去接受,去学习,这样感知更充分、记忆更牢固,理解更清楚,学得更实用、快捷、有趣。使学生如临其境,通过情境的再现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像。
现代信息技术为美术课提供大量的开放性的信息资源,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既动脑又动手,多种感官并用。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从客观物象到艺术表现的过程和规律,特别在欣赏色彩构成作品、印象派绘画、抽象绘画作品和现代绘画作品时都有很大的启发性。例如,在欣赏抽象绘画时,学生不易理解现实与抽象的联系,认为抽象绘画很神秘,不可理解。这时如果将一幅秋意浓浓的彩色风景照片(有金黄的稻田、红色的枫叶、橙红的橘子、褐绿色的叶片的照片),在电脑里用Photoshop中的“马赛克效果”处理后,这一幅秋意很浓的彩色风景照片就变成了以红色、褐绿色和金黄色的几何色块为主的一幅抽象构图,它没有了具象,只有一种“秋”的感觉。这样,学生对抽象绘画的感悟和理解就容易多了:“其实,抽象画也是‘有感而画’的”。这样,学生们在对蒙德里安的《百老会的爵士音乐》、康定斯基的《圆之舞》等抽象绘画的欣赏过程中,就能逐步理解作品中抽象符号,感受到节奏的美、色彩的美和构成的美,启发了学生创造性的想像思维。
创新思维是新课程改革中要培养学生的首要素质,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育课堂上,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创造力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才能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方针。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学生的创造潜能,更好地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
[2]《现代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