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经济的转型呼唤智慧型工人
时代正推动着全球经济转型,在新的经济体系里,劳力资源、自然资源不再是发展的关键,一个开放型、思维活跃的大脑,将成为社会的最重要资源。着眼于工人脑力资源开发的智慧型工人概念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
当今社会,传统行业的工作人数在不断减少,而对新经济类型的工作人员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只需要很少的时间和代价就能从互联网上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而如何选择、理解、消化、评价、学习和运用这些信息去创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是人们必须具备的思维素质。在新经济类型中,问题解决、知识创新的关键不是拥有多少知识,而是如何有效地分析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可以形象地把新经济类型的工作人员称为“符号分析员”,他们要学会操纵复杂的观念与符号,有效地获取和分析信息,并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需要。
面对这种要求,智慧型工人首先要具备批判性的思维能力。面对变化迅速的环境,当遇到不同的问题时,能从以往的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中找到类似的地方,进行细致的分析,综合评估决断;需要考虑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还要考虑到可能会产生的例外。这里需要有深思熟虑的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态度;养成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等好的思维品质;培养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
二、从经验到智慧的转变
传统工人的知识形态是经验,表现为重复运用一个概念或重复一个动作。经验性知识的提问方式是“怎么做”,它在传统的经济体系里占有主导地位,传统的工人只要学会操作就能应付日常工作任务。主要的教育方法是通过反复实践来解决,学艺三年为受教育者提供各种实践机会,使他们在不同的实践中,锻炼提高,完善充实。
现代工人的知识形态是智慧,表现为积极应对千变万化的世界,主动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现代化生产中,工人不是机器,而是积极主动地解决生产过程中问题的实干家。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断掌握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科技水平,是个人拓展能量、增加才干的唯一途径。在新经济体系里,处在这一层次的智慧型工人应该是最庞大的一个群体。智慧首先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智慧型知识的提问方式是“为什么”。因此,对于高职教育来说,首要的教育方法是创造一种有利于提高思维积极性主动性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试图更好地了解世界的好奇心,鼓励能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三、知识的异化需要培育出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培育更深刻的背景是知识异化所引起的教育转型。在信息爆炸时代,知识呈现出权威化特点:人在与知识的互动中,是知识而非人总是以“言者”的身份出现,告诉人应当如何,而不是仅仅提供行为依据,知识开始权威化。知识的权威化意味着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知识通过支配社会的经济关系进而支配人的生存状态,“知识就是力量”这句格言在今天已经有了标志知识异化的含义。
知识的权威化在教育中表现为:知识支配着教育,进而支配了教育中的人。知识以权威的面目出现在教育中,成为教育的价值中心,知识法则成为教育法则,从教育的目标到教育的方法,都围绕知识这一价值中心。知识掌握了学校的权力,教育中的人只能是围绕知识运行的机器。学科生活代替了学校生活,学科体系的建构代替了教育过程,学生成为学科建构的对象,学科知识使教育对象成为受动、单一的知识人。武汉大学刘道玉先生关于“教”和“育”,“塑造”和“成长”的区分,至今看来对中国教育仍有警示意义,学校不能顺应人的意志安置教育中的人,多样、复杂及富有创造活力的人将在教育中消失,在教育过程中人的体验和尊严将不再存在。
面对知识权威的威胁,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人自由支配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强化教育的知识权威。一方面来自于现实社会大量信息浪潮般的涌现,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其缺乏批判性评价而被动受控、茫然不知所措,2009年网络语言“被就业”等的泛滥,2010年“被上网”的延续就是例证。因而,不要因为知识社会的到来就更加强化知识的权威,给人施加更多的知识压力。知识对人的价值不是齐一对等的,也未必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更加重要。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的关键已经不是教人获得多少知识,而是教人从知识的控制中解放自己,获得知识的支配权,掌握选择和甚至拒绝知识的能力。
经过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智慧型工人,思考问题能够把握整体状况。能根据充分的理由采取或者改变一种观点或立场,习惯于问“为什么”,会阐释维护一种见解的理由。在根据和理由不足的情况下,不轻易下判断,尽可能获得清晰、严谨的认知。能辨别使用由可靠的信息来源提供的信息资料,了解所知的限度,检视其它的可能性而不是得出结论的证明本身;能意识到个人判断的局限性和认知过程中的偏见;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复杂的事务,对下一步的行动步骤有所预见;能从他人的表现中敏锐地觉察到他们的情感态度、智慧水平和老练程度,甚至能在广泛的领域运用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育的可行
关于教学过程的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有助于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技巧和策略也已被发现,人脑的开发、情感智力、学习风格、多元思维、协作学习等研究课题相继开发成熟。最新的教育理论已经认识到,应该赋予学习这种行为和所要学习的特定内容同样的重要性。
在“知识更新”的时代,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在毕业后会迅速淘汰,大学教育的重点应该培养学生掌控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来加以实施,通过学生不断的练习转化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大学本科教学中,学科建构内部有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相关课程的开设,外部有考研、GET、MBA等考试项目的引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受到重视。形成对比的是,高职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科建构没有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相关课程的开设,不少教师还是只强调知识的传授,甚至还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即使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培养思维能力,也往往只是知识内容教学的“副产品”。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通过专门的课程有意识地加以训练,使高职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很大的局限,不利于他们将来的发展。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育策略是,让学生置身于有多种发展可能性的真实问题之中,而问题的本身并没有固定答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探讨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方法。不要将固定的思维模式强加给眼前事实,而是要学会如何另辟蹊径,让学生跳出已经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依靠抽象思维来创造新颖、独特的概念,用新的视角解决新的问题。教师应该测试、评估学生提出的这些可行性,可以给出一些提示,让他们从其它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大学生在18~22岁就完成了他们的正规学历教育,学校学习的东西就应为后40年的职业生涯做准备。知道如何学习和如何有效处理快速增长信息的双重能力是应付未来挑战的最好准备。
注:本文是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高职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育》配套论文【08SJD7200003】。
(作者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时代正推动着全球经济转型,在新的经济体系里,劳力资源、自然资源不再是发展的关键,一个开放型、思维活跃的大脑,将成为社会的最重要资源。着眼于工人脑力资源开发的智慧型工人概念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
当今社会,传统行业的工作人数在不断减少,而对新经济类型的工作人员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只需要很少的时间和代价就能从互联网上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而如何选择、理解、消化、评价、学习和运用这些信息去创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是人们必须具备的思维素质。在新经济类型中,问题解决、知识创新的关键不是拥有多少知识,而是如何有效地分析和处理大量的信息。可以形象地把新经济类型的工作人员称为“符号分析员”,他们要学会操纵复杂的观念与符号,有效地获取和分析信息,并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需要。
面对这种要求,智慧型工人首先要具备批判性的思维能力。面对变化迅速的环境,当遇到不同的问题时,能从以往的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中找到类似的地方,进行细致的分析,综合评估决断;需要考虑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还要考虑到可能会产生的例外。这里需要有深思熟虑的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态度;养成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等好的思维品质;培养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做出合理决定的思维能力。
二、从经验到智慧的转变
传统工人的知识形态是经验,表现为重复运用一个概念或重复一个动作。经验性知识的提问方式是“怎么做”,它在传统的经济体系里占有主导地位,传统的工人只要学会操作就能应付日常工作任务。主要的教育方法是通过反复实践来解决,学艺三年为受教育者提供各种实践机会,使他们在不同的实践中,锻炼提高,完善充实。
现代工人的知识形态是智慧,表现为积极应对千变万化的世界,主动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现代化生产中,工人不是机器,而是积极主动地解决生产过程中问题的实干家。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断掌握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科技水平,是个人拓展能量、增加才干的唯一途径。在新经济体系里,处在这一层次的智慧型工人应该是最庞大的一个群体。智慧首先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智慧型知识的提问方式是“为什么”。因此,对于高职教育来说,首要的教育方法是创造一种有利于提高思维积极性主动性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试图更好地了解世界的好奇心,鼓励能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三、知识的异化需要培育出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培育更深刻的背景是知识异化所引起的教育转型。在信息爆炸时代,知识呈现出权威化特点:人在与知识的互动中,是知识而非人总是以“言者”的身份出现,告诉人应当如何,而不是仅仅提供行为依据,知识开始权威化。知识的权威化意味着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知识通过支配社会的经济关系进而支配人的生存状态,“知识就是力量”这句格言在今天已经有了标志知识异化的含义。
知识的权威化在教育中表现为:知识支配着教育,进而支配了教育中的人。知识以权威的面目出现在教育中,成为教育的价值中心,知识法则成为教育法则,从教育的目标到教育的方法,都围绕知识这一价值中心。知识掌握了学校的权力,教育中的人只能是围绕知识运行的机器。学科生活代替了学校生活,学科体系的建构代替了教育过程,学生成为学科建构的对象,学科知识使教育对象成为受动、单一的知识人。武汉大学刘道玉先生关于“教”和“育”,“塑造”和“成长”的区分,至今看来对中国教育仍有警示意义,学校不能顺应人的意志安置教育中的人,多样、复杂及富有创造活力的人将在教育中消失,在教育过程中人的体验和尊严将不再存在。
面对知识权威的威胁,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人自由支配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强化教育的知识权威。一方面来自于现实社会大量信息浪潮般的涌现,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其缺乏批判性评价而被动受控、茫然不知所措,2009年网络语言“被就业”等的泛滥,2010年“被上网”的延续就是例证。因而,不要因为知识社会的到来就更加强化知识的权威,给人施加更多的知识压力。知识对人的价值不是齐一对等的,也未必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更加重要。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的关键已经不是教人获得多少知识,而是教人从知识的控制中解放自己,获得知识的支配权,掌握选择和甚至拒绝知识的能力。
经过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智慧型工人,思考问题能够把握整体状况。能根据充分的理由采取或者改变一种观点或立场,习惯于问“为什么”,会阐释维护一种见解的理由。在根据和理由不足的情况下,不轻易下判断,尽可能获得清晰、严谨的认知。能辨别使用由可靠的信息来源提供的信息资料,了解所知的限度,检视其它的可能性而不是得出结论的证明本身;能意识到个人判断的局限性和认知过程中的偏见;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复杂的事务,对下一步的行动步骤有所预见;能从他人的表现中敏锐地觉察到他们的情感态度、智慧水平和老练程度,甚至能在广泛的领域运用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育的可行
关于教学过程的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有助于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技巧和策略也已被发现,人脑的开发、情感智力、学习风格、多元思维、协作学习等研究课题相继开发成熟。最新的教育理论已经认识到,应该赋予学习这种行为和所要学习的特定内容同样的重要性。
在“知识更新”的时代,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在毕业后会迅速淘汰,大学教育的重点应该培养学生掌控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来加以实施,通过学生不断的练习转化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大学本科教学中,学科建构内部有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相关课程的开设,外部有考研、GET、MBA等考试项目的引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受到重视。形成对比的是,高职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科建构没有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相关课程的开设,不少教师还是只强调知识的传授,甚至还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即使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培养思维能力,也往往只是知识内容教学的“副产品”。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通过专门的课程有意识地加以训练,使高职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很大的局限,不利于他们将来的发展。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育策略是,让学生置身于有多种发展可能性的真实问题之中,而问题的本身并没有固定答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探讨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方法。不要将固定的思维模式强加给眼前事实,而是要学会如何另辟蹊径,让学生跳出已经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依靠抽象思维来创造新颖、独特的概念,用新的视角解决新的问题。教师应该测试、评估学生提出的这些可行性,可以给出一些提示,让他们从其它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洞察力。
大学生在18~22岁就完成了他们的正规学历教育,学校学习的东西就应为后40年的职业生涯做准备。知道如何学习和如何有效处理快速增长信息的双重能力是应付未来挑战的最好准备。
注:本文是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高职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育》配套论文【08SJD7200003】。
(作者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