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已经是时下一个时髦的词汇,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个大潮当中,成为一名创业者。创业者三个字背后有太多的故事。提到创业者,我们能够想到的词汇有梦想、努力和成功;也有迷茫、痛苦和失败。他们是一个坚强的群体,能够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和痛苦;他们也是一个脆弱的群体,面对现实中的困难和未知的未来,他们需要指点、帮助以及精神上的支持。
摸索中寻找方向
过了而立之年,戚益再次踏上了创业之路。算起来,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创业了。
第一次创业机会是不期而至的。当时戚益还是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在读学生。回想当年,戚益最怀念的是那时拥有的简单而热烈的青春激情。2002年,还在读大四的戚益利用课余时间在北京新东方学校做英语教师,课堂上他认识了同为北大学生的李云弛。李云弛当时正在研发一套以二维条码扫描技术为基础的智能信息防伪系统,想找擅长管理和营销的戚益合作,共同将这项技术推向市场。二人一拍即合,又联合了几名同学,组成了一个团队,共同投入到研发当中。他们参加了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浙江大学和杭州市政府共同承办的第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取得了银奖的好成绩。随之是一个企业伸出来的橄榄枝,希望投资他们的项目,将他们的项目共同推向市场。当时戚益也面临毕业去向选择的问题,本来就对本专业不是特别感兴趣的他毅然选择的全身心的投身这个项目。“当时太没有经验了,把一切想的很简单,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戚益坦言自己当年太不成熟,“虽然有很多干劲,但经常不知道力气往哪里用,而且一起做项目的同学心也并不是很齐,很多人都在考虑考研就业等其他出路。最重要的是,企业方对我们这群大学生也并不是完全放心,虽然投资,但是在管理以及项目运行上都不放心我们去做,在理念上与我们也有冲突。”在众多矛盾之下,戚益的第一次创业无疾而终,企业最终撤回投资,团队成员出国的出国,工作的工作,戚益则成为新东方学校的一代名师。
在新东方工作两年后,戚益创业的冲动再次萌发,“项目当然是做自己熟悉的英语培训,但是如何做并没有考虑的很成熟,只是跟朋友商量干起来再说,走一步看一步,如果市场潜力大,再加大投入”,在办学地点选择上,戚益策略上避开了老东家新东方的领地,选择了内蒙古作为起始点。“我们当时并没有注册公司,主要是跟各学校联系,在校内宣传,对学生进行英语辅导。”戚益说,第二次创业进行的要比想象的顺利,“市场需求在那儿,想不挣钱也难”,但是最终,戚益决定主动放弃,“我看不到前景,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还能怎么做,做多大。也不知道除了挣钱外,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放弃后的戚益再次回到新东方,这次回归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学习更多的营销技巧。戚益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参与或主持了成都新东方和济南新东方的创办,这期间,他不断的问自己将来究竟要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2009年,戚益觉得自己想明白了一个问题——自己为什么要创业。“我是从一个小城市考到北京大学的,读书期间我深刻的体会到中国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小地方的孩子接触的东西要比大地方的孩子少很多,从一开始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缓解甚至解决中国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这就是我创业的动力。”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现在的创业合作伙伴——翔子。二人有着共同的理念和目标,都对教育产业有这无限的憧憬和激情,同时又都具有教育行业的工作经验,“这次我是有备而来,不会轻言放弃。”戚益和翔子为公司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乐学国际教育集团,并已经在工商部门注册。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孩子们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学会学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获得事业的成功。在戚益看来,现在才是他创业的开始。
创业教育深入人心
每一次创业潮的兴起,往往都与与就业率降低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引发了战后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世界各国相继出现了大批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的现象,如1982年英国的失业率高达10%。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大批失业人员流入社会,引发大量社会问题,这种情况下,英国、美国等受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纷纷推出了支持创业的政策,失业的压力加上政策的引导,使得上个世纪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创业潮。比尔·盖茨即是当时创业者的代表。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同样导致各国就业率下降,失业率攀升,创业再次成为各国政府的战略选择。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我国自然也不能独善其身。此次创业潮的兴起有着很深的社会背景。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2010年高校毕业生总劳动力富余,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不小,农业缺218万,工业缺1220万,第三产业缺口325万。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预计我国在未来几年内在劳动力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和勞动力大量闲置现象。
同时,正如前文提到的,接触过创业者你会发现,在社会竞争中虽然他们可以称作是强者,但同样会遇到问题,需要理解和帮助。针对创业者出现的问题,国外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发展创业教育,帮助尚未创业的人树立创业意识,为创业者提供指导和帮助。这点上,目前中国还相对落后。很多创业者有的仅仅是创业的激情,但是缺少创业的经验和技术,这也导致了创业成功率的低下,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开始时信心满满,但是真正开始做了,没有几个人能够坚持下来。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北京办公室于萍主任在接受采访时重点提到了中国创业教育缺失的问题。
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英文名称是Youth Business China,简称YBC)在2003年11月由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等7家机构倡导发起,旨在帮助青年创业的教育性公益项目,通过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工商界的资源,为创业青年提供导师辅导以及资金、技术、网络支持,帮助青年成功创业。截至2009年9月,YBC已扶持青年创业项目877个,创造就业岗位8000多个。其中北京办公室成立于2005年,目前已扶持创业项目40个。
作为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北京办公室执行主任,于萍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与青年创业者进行沟通,弄清楚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4年的工作中,于萍接触的创业者超过千人,她发现大多数创业者都存在着目标不明确,缺乏持久动力和创业规划的问题。她提到,创业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情,但如何把好事情做好还需要创业者做更多的筹划和准备,创业不是心想就能事成的。很多创业者在创业之初都把创业想成一件浪漫的事情,但实际上,就跟结婚一样,真正着手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一堆柴米油盐的琐事等着去解决:财务管理、员工管理、成本控制等等都需要考虑,而这些重要的问题往往会被创业者忽略。即使有人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在实际当中也不知道如何解决,他们需要有人指导来避免走弯路。另外从创业者的心理上来说,大多数的创业者都是孤独的,他们可能不被家人理解,他们可能被朋友看轻,从这个角度来说,创业者十分需要有人有地方倾诉自己的烦恼,需要有人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于萍认为所有创业者都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们敢于用行动来实现梦想。而YBC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帮助他们认清创业,帮助他们实现梦想。YBC颇为成功的举措之一是为每位扶持的创业青年都配备一名创业导师,这些导师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在商界或者学术上已经有所成就的成功人士。创业导师的好处在于,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经历帮助青年创业者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创业导师还是青年创业者的“心理医生”,在遇到烦恼时,青年创业者可以找导师倾诉,听取导师的建议。YBC所扶持的青年创业者,都充分肯定这种形式,认为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在全社会推广这种一对一的帮扶形式,这样创业成功率会得到大幅的提升。
于萍同时提到,YBC北京办公室成立4年以来,接收到的青年创业申请不下千个,但是最终只有40个青年的创业项目得到扶持。“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缺少扶持资金,已经有多家企业为我们提供的捐款,我们的资金储备很充足。关键问题是虽然都想创业,但是真正准备好创业的人并不多。”于萍指出,创业虽然值得推广,但也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创业,“有很多人的特质就适合在一个公司或者企业当中做员工或者管理者,但是并不适合做老板。我们的创业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青年人认清楚自己的特长,找准人生的定位。”
于萍的观点与戚益的感受不谋而合,经历过两次创业的他也认为,对于创业者来说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最为重要,决定创业首先要明确自己为什么创业,是否具有创业的条件和素质,这可以通过不断尝试来摸索,同样可以借助够来人的经验进行判断。
文/姚森编辑/梁峥
摸索中寻找方向
过了而立之年,戚益再次踏上了创业之路。算起来,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创业了。
第一次创业机会是不期而至的。当时戚益还是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在读学生。回想当年,戚益最怀念的是那时拥有的简单而热烈的青春激情。2002年,还在读大四的戚益利用课余时间在北京新东方学校做英语教师,课堂上他认识了同为北大学生的李云弛。李云弛当时正在研发一套以二维条码扫描技术为基础的智能信息防伪系统,想找擅长管理和营销的戚益合作,共同将这项技术推向市场。二人一拍即合,又联合了几名同学,组成了一个团队,共同投入到研发当中。他们参加了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浙江大学和杭州市政府共同承办的第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取得了银奖的好成绩。随之是一个企业伸出来的橄榄枝,希望投资他们的项目,将他们的项目共同推向市场。当时戚益也面临毕业去向选择的问题,本来就对本专业不是特别感兴趣的他毅然选择的全身心的投身这个项目。“当时太没有经验了,把一切想的很简单,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戚益坦言自己当年太不成熟,“虽然有很多干劲,但经常不知道力气往哪里用,而且一起做项目的同学心也并不是很齐,很多人都在考虑考研就业等其他出路。最重要的是,企业方对我们这群大学生也并不是完全放心,虽然投资,但是在管理以及项目运行上都不放心我们去做,在理念上与我们也有冲突。”在众多矛盾之下,戚益的第一次创业无疾而终,企业最终撤回投资,团队成员出国的出国,工作的工作,戚益则成为新东方学校的一代名师。
在新东方工作两年后,戚益创业的冲动再次萌发,“项目当然是做自己熟悉的英语培训,但是如何做并没有考虑的很成熟,只是跟朋友商量干起来再说,走一步看一步,如果市场潜力大,再加大投入”,在办学地点选择上,戚益策略上避开了老东家新东方的领地,选择了内蒙古作为起始点。“我们当时并没有注册公司,主要是跟各学校联系,在校内宣传,对学生进行英语辅导。”戚益说,第二次创业进行的要比想象的顺利,“市场需求在那儿,想不挣钱也难”,但是最终,戚益决定主动放弃,“我看不到前景,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还能怎么做,做多大。也不知道除了挣钱外,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放弃后的戚益再次回到新东方,这次回归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学习更多的营销技巧。戚益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参与或主持了成都新东方和济南新东方的创办,这期间,他不断的问自己将来究竟要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2009年,戚益觉得自己想明白了一个问题——自己为什么要创业。“我是从一个小城市考到北京大学的,读书期间我深刻的体会到中国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小地方的孩子接触的东西要比大地方的孩子少很多,从一开始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缓解甚至解决中国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这就是我创业的动力。”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现在的创业合作伙伴——翔子。二人有着共同的理念和目标,都对教育产业有这无限的憧憬和激情,同时又都具有教育行业的工作经验,“这次我是有备而来,不会轻言放弃。”戚益和翔子为公司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乐学国际教育集团,并已经在工商部门注册。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孩子们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学会学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获得事业的成功。在戚益看来,现在才是他创业的开始。
创业教育深入人心
每一次创业潮的兴起,往往都与与就业率降低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引发了战后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世界各国相继出现了大批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的现象,如1982年英国的失业率高达10%。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大批失业人员流入社会,引发大量社会问题,这种情况下,英国、美国等受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纷纷推出了支持创业的政策,失业的压力加上政策的引导,使得上个世纪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创业潮。比尔·盖茨即是当时创业者的代表。
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同样导致各国就业率下降,失业率攀升,创业再次成为各国政府的战略选择。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我国自然也不能独善其身。此次创业潮的兴起有着很深的社会背景。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2010年高校毕业生总劳动力富余,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不小,农业缺218万,工业缺1220万,第三产业缺口325万。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预计我国在未来几年内在劳动力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和勞动力大量闲置现象。
同时,正如前文提到的,接触过创业者你会发现,在社会竞争中虽然他们可以称作是强者,但同样会遇到问题,需要理解和帮助。针对创业者出现的问题,国外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发展创业教育,帮助尚未创业的人树立创业意识,为创业者提供指导和帮助。这点上,目前中国还相对落后。很多创业者有的仅仅是创业的激情,但是缺少创业的经验和技术,这也导致了创业成功率的低下,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开始时信心满满,但是真正开始做了,没有几个人能够坚持下来。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北京办公室于萍主任在接受采访时重点提到了中国创业教育缺失的问题。
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英文名称是Youth Business China,简称YBC)在2003年11月由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等7家机构倡导发起,旨在帮助青年创业的教育性公益项目,通过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工商界的资源,为创业青年提供导师辅导以及资金、技术、网络支持,帮助青年成功创业。截至2009年9月,YBC已扶持青年创业项目877个,创造就业岗位8000多个。其中北京办公室成立于2005年,目前已扶持创业项目40个。
作为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北京办公室执行主任,于萍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与青年创业者进行沟通,弄清楚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4年的工作中,于萍接触的创业者超过千人,她发现大多数创业者都存在着目标不明确,缺乏持久动力和创业规划的问题。她提到,创业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情,但如何把好事情做好还需要创业者做更多的筹划和准备,创业不是心想就能事成的。很多创业者在创业之初都把创业想成一件浪漫的事情,但实际上,就跟结婚一样,真正着手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一堆柴米油盐的琐事等着去解决:财务管理、员工管理、成本控制等等都需要考虑,而这些重要的问题往往会被创业者忽略。即使有人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在实际当中也不知道如何解决,他们需要有人指导来避免走弯路。另外从创业者的心理上来说,大多数的创业者都是孤独的,他们可能不被家人理解,他们可能被朋友看轻,从这个角度来说,创业者十分需要有人有地方倾诉自己的烦恼,需要有人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于萍认为所有创业者都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们敢于用行动来实现梦想。而YBC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帮助他们认清创业,帮助他们实现梦想。YBC颇为成功的举措之一是为每位扶持的创业青年都配备一名创业导师,这些导师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在商界或者学术上已经有所成就的成功人士。创业导师的好处在于,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经历帮助青年创业者解决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创业导师还是青年创业者的“心理医生”,在遇到烦恼时,青年创业者可以找导师倾诉,听取导师的建议。YBC所扶持的青年创业者,都充分肯定这种形式,认为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在全社会推广这种一对一的帮扶形式,这样创业成功率会得到大幅的提升。
于萍同时提到,YBC北京办公室成立4年以来,接收到的青年创业申请不下千个,但是最终只有40个青年的创业项目得到扶持。“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缺少扶持资金,已经有多家企业为我们提供的捐款,我们的资金储备很充足。关键问题是虽然都想创业,但是真正准备好创业的人并不多。”于萍指出,创业虽然值得推广,但也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创业,“有很多人的特质就适合在一个公司或者企业当中做员工或者管理者,但是并不适合做老板。我们的创业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青年人认清楚自己的特长,找准人生的定位。”
于萍的观点与戚益的感受不谋而合,经历过两次创业的他也认为,对于创业者来说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最为重要,决定创业首先要明确自己为什么创业,是否具有创业的条件和素质,这可以通过不断尝试来摸索,同样可以借助够来人的经验进行判断。
文/姚森编辑/梁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