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hx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就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下面我谈一谈对物理教学实践的一些认识。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动力的源泉。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的动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望,这种渴望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一节前,我首先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让学生观察用水壶烧开水时有哪些现象发生。上课时收集同学们发现的现象与提出的问题。有的同学说,水烧开后有大量的“白气”冒出,但是为什么靠近壶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气”,隔一小段距离后才有“白气”?掀开壶盖看到水翻滚得很剧烈,但是把水壶从火炉上提下来,为什么水就不翻滚了?等等。这些现象和问题是同学们亲自发现和提出来的,他们想解释这些现象,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再如:学习《照相机与眼睛?摇视力的矫正》一节时,我提问:“我们班有很多同学的眼睛近视,针对近视眼,同学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提出许多问题:近视眼为什么看不清远处的物体?眼睛近视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近视眼?为什么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等等。我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想知道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想解决这些问题,产生了一种对新知识的需求,这样就实现了由教师“要学生学”到“学生要学”的转变。
  重视问题的提出就是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我国教育学家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一书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的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是经过对物理现象的体验和感悟后提出的疑问。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一节时,我在课上首先安排各小组学生用筷子去点击放在盛水的碗底的硬币,有什么发现?同学们操作后发现在水面上用筷子斜着点击,不易击中;筷子不太倾斜点击,很容易击中。同时发现筷子斜着放入水中,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偏折了。学生在提出疑问的同时,体验到眼睛“受骗了”。科学探究的七要素,首先是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的问题需要留心观察身边的现象才能提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学习平面镜成像时,有的学生提出:家里的玻璃窗,晚上在房间里面能看到屋内物体的像(屋内开灯),而看不到外面的景物;白天能看到外面的景物,而看不到屋内物体的像,为什么?再如,为什么冰棒周围有时有“白气”,有时看不到“白气”,为什么冰棒周围的“白气”向下飘?等等。让学生学会提问,引发学生“问”的兴趣,教给学生“问”的方法,是物理教学中应该注重的。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新课程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物理知识。我认为教师主要的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兴趣。首先,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探索性。例如学习体温计时,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体温计的刻度范围是多少?学生马上答出:35℃到42℃。这个提问我们也常常称为问题,但它不需要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一看便知。如果我们这样提问:同学们观察体温计与实验用温度计,它们有哪些区别?这个提问就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学生要认真观察﹑分析﹑比较甚至讨论才能回答得比较全面。其次,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例学习声音的产生时,用喇叭“舞台”上会跳舞的小人引出对声音产生的研究,学生的兴趣很浓,都会思索为什么喇叭响起来,小人会跳起舞来。最后要注重问题的开放性。例如学习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时,我提出问题:“北极探险队在极地遇险,所带火种丢失,虽然处在阳光照射下,仍然寒风刺骨,如何取暖?你能为他们想想办法吗?”问题一提出,学生很活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我逐渐引入用凸透镜会聚太阳光,并进一步提问:“如果没有携带凸透镜还有哪些办法?”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最后得出的方法有:可以用冰制作凸透镜,也可以把水充满一个圆柱形的瓶子做成凸透镜,等等。这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设计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实验,利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可以利用知识的实际应用,等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教师要用问题唤醒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思维想象的闸门,放飞学生思维与想象的翅膀。在学习中,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主动探究,深入钻研,智力会得到开发,能力会得到培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把学生带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其他文献
摘 要: 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国运兴衰的关键。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创新,而创新
摘 要: 本文针对分光计的调整实验中学生常常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大大缩短了分光计调整实验的时间。  关键词: “分光计的调整和使用”实验 分光计 调整步骤    分光计是一种测量角度的精密仪器,其基本原理[1]是:让光线通过狭缝和聚焦透镜形成一束平行光线,经过光学元件的反射或折射后进入望远镜物镜并成像在望远镜的焦平面上,通过目镜进行观察和测量各种光线的偏转角度,从而得到光学参量例如折射率、
摘 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唯物史观理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评价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教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历史发展进行高屋建瓴的分析解剖,可以使学生在对待类似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时具有举一反三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这对于中学历
摘 要: 播种习惯,收获成功。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地理课堂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 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     结合教学实践,我发现初中学生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课前很少提前预习,课堂上坐姿不端,精力不集中,不自觉地游离在课堂之外,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积极思考,不积极发言,不做甚至不会做笔记,课后作业也不能认真、及时完成。如果教师不引导学
摘 要: 本文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结合旅游地理教学实际,论证了旅游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途径,阐明了旅游地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新的必要性与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 旅游地理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传统的旅游地理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即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手段比较落后。为了实现教学改革目标,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改革很有必要。  一、更新教学理念,用全新的教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主要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教师充分认识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无疑有助于促进物理教学的长远发展。  一、实施科学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并解决问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教学的理论深度不及本科教育,而更多的是强调实践化和职业化,同时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较为复杂;高职教育的职业导向性十分强,就业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整个高职教育的核心,这些特点都要求高职的物理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应当具备自己的特点。  近年来针对高职物理教育的改革已进行了多次,但缺乏一个核心的教学思想来引导这些改革。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便是职业化,这实际上给了
相对于传统初中物理教学,新课程理念对初中物理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探究教学模式引入教学活动,强化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提高物理教学的成效。  一、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1.形象导入。物理学科是一门较为严谨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内容呆板,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就会产生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