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献中用作状语的疑问代词“焉(安)”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jing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中对用作状语的疑问代词“焉(安)”做了介绍和分析,提出可以将用作状语的疑问代词“焉(安)”进一步分析为“介词+疑问代词”的兼词(“从何处”“从哪里”)。
  关键词:先秦文献 传世文献 出土文献 用作状语 疑问代词 “焉(安)”
  “焉”作疑问代词时有用作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和状语(出现在谓语中心词之前)两种用法,用作状语比用作宾语更常见。如先秦文献中有这样的句子:
  (1)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
  (2)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战国策·魏策一》)
  (3)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
  (4)若不闕秦,将焉取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5)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诗·卫风·伯兮》)
  (6)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论语·子张》)
  用作宾语的例子如例(1)、例(2),这两例中“焉”分别放在谓语中心词“往”和“之”的前面,是因为上古汉语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宾语须前置,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用作状语的例子如例(3)、(4)、(5)、(6),这四例中的“焉”均处在状语的位置,即谓语中心词之前。
  例(1)、(2)所示的疑问代词用作宾语的“焉”,指处所,可译成“哪里”。例(3)、(4)、(5)、(6)所示的疑问代词用作状语的“焉”,王力(1999)认为一般表示反问,可以译成“怎么”“哪里”;杨伯峻、何乐士(2001)则将其进一步解为“於何(处)”“从哪里”。
  我们认为可以依杨伯峻、何乐士(2001)的解释进一步将其分析为“介词+疑问代词”的兼词(即“从何处”“从哪里”),如例(4)“焉取之”可以释为“从哪里得到它所要取得的土地?”,例(6)“焉学”释为“於谁学?”“从哪里学习?”
  在先秦传世文献里,“安”和“焉”作为疑问代词时用法是相同的,主要都是如上所述的问处所(用作宾语)、表反问(用作状语)。如:
  (7)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赵策三》)
  (8)天之生我,我辰安在?(《诗经·小雅·小弁》)
  (9)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10)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战国策·赵策三》)
  (11)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战国策·赵策三》)
  (12)既而皆入其地,王安挺志。(《国语·吴语》)
  例(7)~(9)中的“焉”用作宾语,(10)~(12)中的“焉”用作状语。
  根据张玉金(2011)研究,“安”“焉”这两个字记录的应是同一个代词:在先秦出土文献里,“焉”在楚简中写作“安”,偶尔写作“言”,在秦简和中山国金文中写作“焉”;两字上古音十分相近,“安”是元部、影纽、平声,而“焉”的两个音中一个音跟“安”同属元部、影纽、平声,另一个音属元部、匣纽、平声,跟“安”音相近,韵部为叠韵关系,声母为邻纽关系(喉与牙),两者音近,可以通假;“安”与“焉”实为同一个字的不同书写形式,还可以找到很多根据,如《广雅》“焉,安也”,《正字通》“安与焉同”,刘淇《助字辨略》“安得为焉者,声相近也”,王引之《经传释词》训“安”为“焉”,等等。
  我们认可“安”“焉”两字记录的应是同一个代词,故本文列词条时将其标注为“焉(安)”。
  除了传世文献,在先秦出土文献中,也可以找到大量“焉(安)”作疑问代词时用作状语,可以译为“怎么”“哪里”或进一步分析成“介词+疑问代词”(“从何处”“从哪里”)的兼词的例子。如:
  (13)古(故)大道癹(废),安(焉)又(有)(仁)义。六亲不和,安又(有)孝(慈)。邦(家)緍(昏)(乱),安又(有)正臣。(《郭店楚简·老子甲本》)
  (14)先又(有)囩(圆),安(焉)又(有)枋(方)。先又(晦),安又明。先又耑(短),安又长。(《上博楚简三·恒先》)
  与“焉(安)”类似的用作状语的疑问代词还有“恶”,也是只能用作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和状语,用作状语时表反问,同样可以解为“怎么”“哪里”或进一步将其分析成“介词+疑问代词”(“从何处”“从哪里”)的兼词。如:
  (15)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战国策·赵策三》)
  另外,与“焉(安)”“恶”类似的用作状语的疑问代词还有“胡”“奚”“曷”。“胡”“奚”“曷”与作为疑问代词的“焉(安)”“恶”一样,都是只能用作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和状语。不过“胡”“奚”“曷”用作状语时,译为“怎么”,表示的不是“哪里”“从哪里”,而是“为什么”。例如:
  (16)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诗·魏风·伐檀》)
  (17)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18)我日构祸,曷云能榖?(《诗·小雅·四月》)
  例(16)~(18)中的“胡”“曷”“奚”和“焉(安)”“恶”一样,都充当状语,都可进一步分析为“介词+疑问代词”的兼词。
  一般认为,除了用作疑问代词,先秦文献中的“焉(安)”最常见的用法是用作兼词。例如:
  (19)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左传·隐公元年》)
  (20)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耳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1)师之所处,荆棘生焉。(《老子·三十章》)
  对例(19)~(21)中兼词“焉”的性质,学界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它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或者说是特殊的指示代词,如王力《古代汉语》(1999)的观点;另一种看法认为它是介词兼代词(“於是”“于此”“在这里”等),如何乐士(1988)详细研究《左传》里的兼词“焉”,认为可以理解为介词兼代词的,有859次,占总次数(877)的97%。
  我们认为,用作状语的疑问代词“焉(安)”也是可以进一步分析成兼词的,只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表“於是”“于此”“在这里”(介词加指示代词“之”“此”“是”等)的兼词,而是“介词+疑问代词”的兼词。那么,它和上文所述的何乐士(1988)所研究的、即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介词兼代词”的兼词“焉(安)”是否真是两个不同的词,可能就值得重新讨论了。
  (本文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项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汉语》多媒体课件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共四册)[M].北京:中华书
  局,1999.
  [3]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1.
  [4]何乐士.《左传》的“焉”[A].《古汉语研究》(第一辑)[C].
  北京:中华书局,1988.
  [5]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6]刘钊.郭店楚简校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张艳梅 广西桂林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学院 541004;广东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510631)
其他文献
摘 要:余华是中国先锋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运用大量修辞手法,极具特色,其中以摹状格的运用最出彩。本文主要从摹形、摹声、摹色三个角度探究余华小说中摹绘修辞的运用。  关键词:余华小说 摹绘 偏离  摹状,是一种摹写自然界或其他事物情状以获得叙写的形象性和逼真性效果的修辞文本模式[1]。摹状修辞通过摹写事物的形状、声音、颜色、味道等,使所叙写内容和对象具有形象性和真实性;同时,读者经由文本的摹写
太仓市是全国经济十强县市。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大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中。产生了大批被征地农民,目前已达8.5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26万的32.7%。实践中,太仓市按照“以人为本”服务
近年来,如皋市委、市政府把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引领农民增收的一个突破口,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和富民工程加以强势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高效农业种植面积已达
“高校教师资格:世界动向”国际研讨会在日本举行,与会代表从高校教师的身份和地位、职务类别及其职责、资格证制度、培养方式、录用、职务晋升、能力开发、热点问题等八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