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7月1日,英国《金融时报》发布全球500强排行榜,三一重工以215.84亿(美元)市值排名431位,成为国内工程装备制造业首次上榜企业,也是荣登榜单唯一大陆上市的民营企业。三一重工因此被推上行业领袖地位,写下中国百年实业兴国的新篇章。
领袖企业,自有她的魅力、实力和影响力。
1995年,三一重工脱胎于三一集团在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秉承三一集团善于创造奇迹的传统,一个从零起步,无丝毫资源优势,在没有显赫工业企业的中国内陆腹地省份湖南,凭借“人类因梦想而伟大”的信念,湖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成长为国际知名品牌之路。今年中美经济战略高峰对话会议,作为中国企业代表入会的梁稳根,一句开场白即赢得对方全体人员的尊重。“我来自三一,三一你们不知道,但你们一定知道日本大地震及福岛核危机,三一就是代表中国向日本无偿赠送救援设备的企业”。
三一重工在成立不足二十年的时间内,把一个员工不到百人、资产不到十万、产值为零的小不点,打造成今天员工过万人、产值超百亿,资产近千亿的行业领袖,创造了一系列奇迹,常常引起世人的惊叹与疑惑,但更多的是赢得敬重!
三一重工屡创奇迹的根源,来自于人才实力。梁稳根作为三一重工的舵手,率领几位饱读诗书,经历中国贫穷落后的痛苦,誓要改变现状的青年才俊;一群发愤图强,如饥似渴向先进企业学习,忘我工作的知识管理者团队;成千上万忠于职守,流血流汗的工人大军,朝“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奋勇向前,形成时代洪流,憾人心灵。这一人才实力,有着转化资源、创造产品、为客户带来价值的市场经济优势。因此,三一重工在同行疑虑的目光中造出了第一台国产泵车,数次书写世界纪录;制造的“神洲第一吊”在智利矿难救援中为国争光,“世界第一吊” 向全球用户彰显中国制造的力量。
三一重工的影响力,伴随企业的成长而增长。成立之初,三一重工努力学习先进制造方式,竭力维护行业健康发展,力避与国内同行恶性竞争;2003年,三一重工以国内民营重工制造第一企身份上市,正式登上工程制造行业大舞台;2005年,以“中国可以没有三一,但不可以没有一个健康的股市”的英雄气概,参与并推动股改,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2006年,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以博客侠士姿态,挑战美国凯雷集团,阻击其对中国优质装备制造企业的收购,促使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其影响力渗透到中国经济结构之中。三一重工以一句“品质改变世界”,充分地表现了三一重工作为行业领袖影响力的哲学高度,这就是一个企业领袖展现的风采。
一、三一重工的人才观
1、着眼明天、关注今天
作为企业,都想拥有明天,都想百年长青,只有人才,才能保障企业能够拥有明天;只有用好今天的人才,才能使企业得到未来的人才,这是先进企业的人才观。这一人才观,是管理宗师德鲁克先生“管理者必须在今天与明天中取得平衡”理念的最佳表述。
“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不仅作为三一名称的由来,更是三一的企业愿景,激励着三一人向此目标永不停步。“造就一流人才”是三一企业愿景中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既是“创建一流企业”的主体,又是实现“做出一流贡献”的主体,体现出三一人才认识的深刻性。
三一最迫切需要的人才是那些有理想,希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与三一一道做出贡献的管理者。他们是充满激情的追梦人,将个人的梦想融入民族前进的过程中,不计较个人得失,敢做敢为,是民族的依托、企业的栋梁。他们是最活跃的元素,只要一个这样的人才,就能激活一大群人奋斗;三一需要各类专业高手,愿意聚集在三一旗帜下,借助三一平台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三一也需要普通劳动者,寄托在三一坚实的躯体上,以一技之长,从劳动中获得财富,获得尊严,获得一个伟大企业成长过程中创造奇迹的感染,以充实他们平凡的生活。
人才可遇不可求,要真正得到企业梦寐以求的高端人才,更好的途径是企业培养;让有潜质的人成长起来,是三一人力资源、同时也是CEO的重要工作。三一有入职培训、晋升培训、后备干部培训、高管培训等系列培训来锻造人才;三一有每年指定阅读相关管理专著并邀请专著作者或相关学者进行辅导性讲座的活动,以提升现有管理人员水平及能力;最近,三一在高等学校大举招聘机械专业硕士,为更大一轮企业发展储备人才。
2、企业承载社会责任
企业作为社会的经济单位,以创造价值为宗旨,尤其是它所创造出的利润,成为社会运行的润滑剂,对整体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因为企业有着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企业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在它所关注的某一社会事实上,它能够做得更多。目前中国的教育,应该有更多的企业来关注,运用更多的资源与力量改变教育滞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回顾人类的工业发展历程,从手工作坊让位于大机器生产,福特发明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和丰田生产方式,都曾经主导着工业的前进脚步。跨美纽斯开创的班级制长学时教育方法,在大规模机器化生产时代,对人类经济发展做出了有益贡献,被视为标准教育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当今,人类正在信息社会大门外徘徊。从来没有什么事物比电脑、网络对人类的影响更为深远,它们正在改变或即将改变我们的一切;经济的全球化借助电脑与网络,将“改变”从我们身边延伸到世界各地,也将天边的“改变”传送到我们身边;这一变革无疑将带来教育的变革。信息时代,知识增长、传输的无限性与个体接受信息的时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将会带来教育阶段性(受教育者生命中的青少年阶段在学校接受教育)向教育终身性(学习成为一生的功课)演变。教育为了跟上知识增长、更新速度,知识传授的方式与节拍时间必须改变,才能满足社会变革的需求。
基于上述认识,三一重工勇敢地涉足中国的教育改革,首先就从职业教育改革开始,以此来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二、创新推出造就一流人才之道
1、三一班,校企合作之果
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体系,而中职教育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特征更加突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三一重工深深感受到现有教育体制下学校培养的技术工人,不适应企业的需求,尝试与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联合办学培养人才,取名“三一班”,逐步探索出成熟的培养流程,然后在十余所中、高职院校推行,为企业培养超过上万名一线工人及售后服务工程师,其中4%晋升为管理者。
“三一班”的操作流程如下:
A.三一重工依据企业创建的标准选择学校,双方签署联合办学协议;
B.三一重工向联合办学校方下达年度学生数量指标,双方共同对通过国家考试所招“三一班”学生面试,确定资格;
C.三一重工派出教学人员参与“三一班”课程的设计,编写教材,参与教学授课,并为“三一班”学生提供实习场所、指导师傅;
D.三一重工向“三一班”学生、教师提供助学金和教学奖励,向学校赠送实训设备;
E.三一重工对“三一班”毕业生面试,确认合格,接纳进入三一重工工作。
2、三一工学院,企业办新校
职业教育是社会、企业、受教育者三方目标协调的产物。社会通过政府的政策、以学校为载体,统筹全社会教育资源为受教育者提供发展的可能性;企业通过接纳受教育者引导教育资源的流向;受教育者将自身作为资源或载体,完成系统教育目标。只有当三方目标达成一致,职业教育才能收到应有效果。在此认识基础上,三一不满足“三一班”联合办学模式,走上企业办校之路,创建“三一教育工程”科研项目(三一模式),探索素质流程化与技能模块化合一的职业教育新模式,试图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做出有益探索。
三一教育工程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三基、三化、三结合”,即“基于战略设置育人标准,基于产业设置专业,基于岗位设置课程”;“技能教育模块化,素质培育流程化,就业毕业动态化”;“技能教育和素质培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相结合,能力训练与实时测评相结合”。
三一模式中的素质培育流程化,理论依据是传统中国教育思想中的循序渐进原则,即将职业工作者所需的各项素质,设计并转化成相应的训练活动及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配合技能教育模块,逐一实施。它概括为“一体二翼三平台”。“一体”就是以养成学生相应素质为主体目标;“二翼”就是素质培育师与学生的合力作用;“三平台”就是素质训练活动平台、素质培育课程平台及素质达标检测平台。根据职教素质理论成果及学院对企业各类人才素质的调研,素质被分为三个部分:身体素质、职业素质和思想素质。为配合技能模块化教育,素质也被设计成相应模块,在每一模块下再设计相关要素,组成素质教育流程化框架。
三一模式中的技能教育模块化,是依据企业生产岗位的生产过程,分解出操作要素转化成相应技能,辅以技能所需知识点,重构传统知识体系为顺次升级的模块,模块下设置项目,项目下设置工作任务,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作驱动、以技能实训带动知识学习。技能教育模块的基本思路是依据企业生产流程中的生产岗位构建顺次升级的模块,每一个生产岗位的第一模块,都是作为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而设计,只要完成第一模块就可以胜任岗位工作。因此,职业教育在最短的时间内保证了受教育者可以进入企业并胜任岗位技能需求。这样,不论企业何时需要扩充人力,学校都可以随时满足其需求。教学的时间阶段,不再以传统的学年为依据,而是以我们所设计的模块为依据,每一个模块就是一个时间阶段,而每一个模块学习完成,获得证书和学分,就可以确保进入企业的技能水平和将来继续学业。当第一模块学习结束,企业并没有需求,学生则顺次继续往下学习第二模块,以提高其技能水平并向多能工的方向前进,并实现资格证、毕业证结合的终身学习。
三一技能模块化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以现代工业思想中后道工序拉动和6S管理清理原则为出发点,即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后道工序,对职业教育提出要求;清理原则要求工作场所不能留有任何无用物品,用干净的环境保证作业效率。与上述理论对应,企业岗位作为职业教育的终端、最后的工序,对教育机构提出要求;教育机构一般只提供岗位所需的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不传授超出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以此提升教育资源的效能,实现生产岗位与课程模块无缝对接,三师型教师主导,教、学、做一体化,校企融合,情境学习,零距离上岗。
三一模式的素质培育流程化与技能教育模块化新型职业教育模式,以技能教育为主展开教学,当技能教育的第一模块进行时,在素质培育流程中,组合出与其相配套的模块同时进行,即技能与素质两部分模块同时完成。例如,技能第一模块的学生学习的是机械装配,在素质流程中,我们则抽出身体素质力量项下的肢体力、职业素质项中抗压心理、职业能力中的计算机能力等组合成相应的素质模块同步实施。为了保证受教育者在模块完成时随时进入企业,我们将传统意义上的考试改革为认证与学分的及时检测方式,对受教育者的培养效果进行鉴定,拿到相应证书即可上岗,拿到相应学分,则为将来继续学习和获取毕业证书奠定基础,从而实现学生就业、毕业的动态化。为激发职业教育的活力,让学生随时可以作为企业需要的生力军,在企业最需要的时候,充实到员工队伍中,帮助企业推动生产进入高峰,赢取更多利润,我们大胆地在学制上破掉传统的、僵化的、长时固定学制,改革为一种灵活的、短期弹性学制。
章建纯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部总监
图片提供: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领袖企业,自有她的魅力、实力和影响力。
1995年,三一重工脱胎于三一集团在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秉承三一集团善于创造奇迹的传统,一个从零起步,无丝毫资源优势,在没有显赫工业企业的中国内陆腹地省份湖南,凭借“人类因梦想而伟大”的信念,湖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成长为国际知名品牌之路。今年中美经济战略高峰对话会议,作为中国企业代表入会的梁稳根,一句开场白即赢得对方全体人员的尊重。“我来自三一,三一你们不知道,但你们一定知道日本大地震及福岛核危机,三一就是代表中国向日本无偿赠送救援设备的企业”。
三一重工在成立不足二十年的时间内,把一个员工不到百人、资产不到十万、产值为零的小不点,打造成今天员工过万人、产值超百亿,资产近千亿的行业领袖,创造了一系列奇迹,常常引起世人的惊叹与疑惑,但更多的是赢得敬重!
三一重工屡创奇迹的根源,来自于人才实力。梁稳根作为三一重工的舵手,率领几位饱读诗书,经历中国贫穷落后的痛苦,誓要改变现状的青年才俊;一群发愤图强,如饥似渴向先进企业学习,忘我工作的知识管理者团队;成千上万忠于职守,流血流汗的工人大军,朝“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奋勇向前,形成时代洪流,憾人心灵。这一人才实力,有着转化资源、创造产品、为客户带来价值的市场经济优势。因此,三一重工在同行疑虑的目光中造出了第一台国产泵车,数次书写世界纪录;制造的“神洲第一吊”在智利矿难救援中为国争光,“世界第一吊” 向全球用户彰显中国制造的力量。
三一重工的影响力,伴随企业的成长而增长。成立之初,三一重工努力学习先进制造方式,竭力维护行业健康发展,力避与国内同行恶性竞争;2003年,三一重工以国内民营重工制造第一企身份上市,正式登上工程制造行业大舞台;2005年,以“中国可以没有三一,但不可以没有一个健康的股市”的英雄气概,参与并推动股改,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2006年,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以博客侠士姿态,挑战美国凯雷集团,阻击其对中国优质装备制造企业的收购,促使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其影响力渗透到中国经济结构之中。三一重工以一句“品质改变世界”,充分地表现了三一重工作为行业领袖影响力的哲学高度,这就是一个企业领袖展现的风采。
一、三一重工的人才观
1、着眼明天、关注今天
作为企业,都想拥有明天,都想百年长青,只有人才,才能保障企业能够拥有明天;只有用好今天的人才,才能使企业得到未来的人才,这是先进企业的人才观。这一人才观,是管理宗师德鲁克先生“管理者必须在今天与明天中取得平衡”理念的最佳表述。
“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不仅作为三一名称的由来,更是三一的企业愿景,激励着三一人向此目标永不停步。“造就一流人才”是三一企业愿景中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既是“创建一流企业”的主体,又是实现“做出一流贡献”的主体,体现出三一人才认识的深刻性。
三一最迫切需要的人才是那些有理想,希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与三一一道做出贡献的管理者。他们是充满激情的追梦人,将个人的梦想融入民族前进的过程中,不计较个人得失,敢做敢为,是民族的依托、企业的栋梁。他们是最活跃的元素,只要一个这样的人才,就能激活一大群人奋斗;三一需要各类专业高手,愿意聚集在三一旗帜下,借助三一平台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三一也需要普通劳动者,寄托在三一坚实的躯体上,以一技之长,从劳动中获得财富,获得尊严,获得一个伟大企业成长过程中创造奇迹的感染,以充实他们平凡的生活。
人才可遇不可求,要真正得到企业梦寐以求的高端人才,更好的途径是企业培养;让有潜质的人成长起来,是三一人力资源、同时也是CEO的重要工作。三一有入职培训、晋升培训、后备干部培训、高管培训等系列培训来锻造人才;三一有每年指定阅读相关管理专著并邀请专著作者或相关学者进行辅导性讲座的活动,以提升现有管理人员水平及能力;最近,三一在高等学校大举招聘机械专业硕士,为更大一轮企业发展储备人才。
2、企业承载社会责任
企业作为社会的经济单位,以创造价值为宗旨,尤其是它所创造出的利润,成为社会运行的润滑剂,对整体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因为企业有着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企业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在它所关注的某一社会事实上,它能够做得更多。目前中国的教育,应该有更多的企业来关注,运用更多的资源与力量改变教育滞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回顾人类的工业发展历程,从手工作坊让位于大机器生产,福特发明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和丰田生产方式,都曾经主导着工业的前进脚步。跨美纽斯开创的班级制长学时教育方法,在大规模机器化生产时代,对人类经济发展做出了有益贡献,被视为标准教育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当今,人类正在信息社会大门外徘徊。从来没有什么事物比电脑、网络对人类的影响更为深远,它们正在改变或即将改变我们的一切;经济的全球化借助电脑与网络,将“改变”从我们身边延伸到世界各地,也将天边的“改变”传送到我们身边;这一变革无疑将带来教育的变革。信息时代,知识增长、传输的无限性与个体接受信息的时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将会带来教育阶段性(受教育者生命中的青少年阶段在学校接受教育)向教育终身性(学习成为一生的功课)演变。教育为了跟上知识增长、更新速度,知识传授的方式与节拍时间必须改变,才能满足社会变革的需求。
基于上述认识,三一重工勇敢地涉足中国的教育改革,首先就从职业教育改革开始,以此来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
二、创新推出造就一流人才之道
1、三一班,校企合作之果
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体系,而中职教育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特征更加突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三一重工深深感受到现有教育体制下学校培养的技术工人,不适应企业的需求,尝试与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联合办学培养人才,取名“三一班”,逐步探索出成熟的培养流程,然后在十余所中、高职院校推行,为企业培养超过上万名一线工人及售后服务工程师,其中4%晋升为管理者。
“三一班”的操作流程如下:
A.三一重工依据企业创建的标准选择学校,双方签署联合办学协议;
B.三一重工向联合办学校方下达年度学生数量指标,双方共同对通过国家考试所招“三一班”学生面试,确定资格;
C.三一重工派出教学人员参与“三一班”课程的设计,编写教材,参与教学授课,并为“三一班”学生提供实习场所、指导师傅;
D.三一重工向“三一班”学生、教师提供助学金和教学奖励,向学校赠送实训设备;
E.三一重工对“三一班”毕业生面试,确认合格,接纳进入三一重工工作。
2、三一工学院,企业办新校
职业教育是社会、企业、受教育者三方目标协调的产物。社会通过政府的政策、以学校为载体,统筹全社会教育资源为受教育者提供发展的可能性;企业通过接纳受教育者引导教育资源的流向;受教育者将自身作为资源或载体,完成系统教育目标。只有当三方目标达成一致,职业教育才能收到应有效果。在此认识基础上,三一不满足“三一班”联合办学模式,走上企业办校之路,创建“三一教育工程”科研项目(三一模式),探索素质流程化与技能模块化合一的职业教育新模式,试图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做出有益探索。
三一教育工程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三基、三化、三结合”,即“基于战略设置育人标准,基于产业设置专业,基于岗位设置课程”;“技能教育模块化,素质培育流程化,就业毕业动态化”;“技能教育和素质培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相结合,能力训练与实时测评相结合”。
三一模式中的素质培育流程化,理论依据是传统中国教育思想中的循序渐进原则,即将职业工作者所需的各项素质,设计并转化成相应的训练活动及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配合技能教育模块,逐一实施。它概括为“一体二翼三平台”。“一体”就是以养成学生相应素质为主体目标;“二翼”就是素质培育师与学生的合力作用;“三平台”就是素质训练活动平台、素质培育课程平台及素质达标检测平台。根据职教素质理论成果及学院对企业各类人才素质的调研,素质被分为三个部分:身体素质、职业素质和思想素质。为配合技能模块化教育,素质也被设计成相应模块,在每一模块下再设计相关要素,组成素质教育流程化框架。
三一模式中的技能教育模块化,是依据企业生产岗位的生产过程,分解出操作要素转化成相应技能,辅以技能所需知识点,重构传统知识体系为顺次升级的模块,模块下设置项目,项目下设置工作任务,以项目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作驱动、以技能实训带动知识学习。技能教育模块的基本思路是依据企业生产流程中的生产岗位构建顺次升级的模块,每一个生产岗位的第一模块,都是作为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而设计,只要完成第一模块就可以胜任岗位工作。因此,职业教育在最短的时间内保证了受教育者可以进入企业并胜任岗位技能需求。这样,不论企业何时需要扩充人力,学校都可以随时满足其需求。教学的时间阶段,不再以传统的学年为依据,而是以我们所设计的模块为依据,每一个模块就是一个时间阶段,而每一个模块学习完成,获得证书和学分,就可以确保进入企业的技能水平和将来继续学业。当第一模块学习结束,企业并没有需求,学生则顺次继续往下学习第二模块,以提高其技能水平并向多能工的方向前进,并实现资格证、毕业证结合的终身学习。
三一技能模块化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以现代工业思想中后道工序拉动和6S管理清理原则为出发点,即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后道工序,对职业教育提出要求;清理原则要求工作场所不能留有任何无用物品,用干净的环境保证作业效率。与上述理论对应,企业岗位作为职业教育的终端、最后的工序,对教育机构提出要求;教育机构一般只提供岗位所需的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不传授超出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以此提升教育资源的效能,实现生产岗位与课程模块无缝对接,三师型教师主导,教、学、做一体化,校企融合,情境学习,零距离上岗。
三一模式的素质培育流程化与技能教育模块化新型职业教育模式,以技能教育为主展开教学,当技能教育的第一模块进行时,在素质培育流程中,组合出与其相配套的模块同时进行,即技能与素质两部分模块同时完成。例如,技能第一模块的学生学习的是机械装配,在素质流程中,我们则抽出身体素质力量项下的肢体力、职业素质项中抗压心理、职业能力中的计算机能力等组合成相应的素质模块同步实施。为了保证受教育者在模块完成时随时进入企业,我们将传统意义上的考试改革为认证与学分的及时检测方式,对受教育者的培养效果进行鉴定,拿到相应证书即可上岗,拿到相应学分,则为将来继续学习和获取毕业证书奠定基础,从而实现学生就业、毕业的动态化。为激发职业教育的活力,让学生随时可以作为企业需要的生力军,在企业最需要的时候,充实到员工队伍中,帮助企业推动生产进入高峰,赢取更多利润,我们大胆地在学制上破掉传统的、僵化的、长时固定学制,改革为一种灵活的、短期弹性学制。
章建纯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人力资源部总监
图片提供: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