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社会交往与大学生自我认同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时代社交媒体的应用在大学生群体中已十分普遍,青春期的大学生需要充分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建立起自信心来认同自己,而这种认识了解需要通过足够的表达、交流来达到,自信心的建立则需要在交流中通过别人的认可完成。本文主要以吉登斯的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理论为指导,基于前期的问卷调查资料,来分析“微时代”的社会交往与大学生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微时代;自我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01-02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目前,国内外对网络与自我认同的研究比较多,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学者的研究方向绝大多数从文化学角度出发,也有一小部分从社会学方向出发。国内学者直接论述网络与自我认同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比如“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状况与特征研究”,又比如立足教育学,分析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的作用。其次是大学生对微博的使用情况的调查。也存在少数研究分析大学生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的目的。少有人将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与大学生的自我认同联想在一起进行探讨。
  在晚期现代性情境下,吉登斯曾经进行了自我认同新体制的探讨。他提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在生活过程中,个体都会通过积累生存经验形成反思性理解的自我。所以说自我认同既不是被给定的观点,也不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的结果。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恰好为需要主动建构自我的大学生提供了表达、交流的平台,它同时具有公共性和个人性两大特性,因而它会比在实际现实的生活中的一些传统的方式,比如传统日记本、电子邮件、BBS、个人主页等对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有很大的帮助,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在表达、交流过程中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微信是大学生建立自我认同的主要平台,展示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历程,这段心理变化历程必定会在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留下烙印。
  本文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最近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使用软件,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是如何在朋友圈中形成认同的呢?朋友圈中的自己与真实生活中的我是同一个我吗?
  二、概念界定
  认同,有很多种解释,既包括相同或相似特性,如同样的角色、同样的表现等,又包括心理认识上的一致性及由此形成的关系。由于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学术界对认同的概念界定非常繁杂,并集中形成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两大研究路径,即心理认同研究取向和社会认同研究取向。
  在西方关于认同的研究主要起源于心理学,最早是弗洛伊德将认同作为心理学术语加以讨论的,认同被解释为“在社会情景中,个体对其他个体或群体的意向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而使其本人与他人或团体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然而,有人是通过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通过对社会心理学对自我的理解,首先必须把自我放在社会关系中,必须将自我问题放在人在社会行为中来研究。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行为不能单从个人心理因素来诠释,要全面地理解社会行为,必须研究人们如何确定自己和他人的身份。社会认同是个体自我概念中的一部分,是个体从他所属社会群体的成员以及所接受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标准所获得的。所以,从社会认同的群际观点来看,社会分类是一种个体界定自己社会位置的方式,是个体社会认同的基础条件。个体的社会认同是其认识到自己属某一群体,共享某些情感、价值,这些对个体的自我界定极其重要。
  三、微时代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与自我认同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网上投放问卷的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347份,样本为全国各地在校大学生,其中95.39%的同学平时最多使用的社交工具是微信,所以本次调查所涉及的为题主要以微信的使用情况为例;此外,对于“人际交往社交网络对你的日常生活是必不可少的”的回答,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同意,只有3.17%和11.82%的同学表示“很不同意”、“不同意”。可見,微信的使用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种日常的行为甚至已发展成为一种习惯,有43.26%的同学选择“使用时间不固定,没事的情况下都会看”,这就使得大学生每天通过微信所经验的这种“缺场”的交往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成为他们的日常习惯,内化为惯例式行为。
  通过这种“缺场的朋友圈”进行自我表达、自我反省和社会交往,已成为大学生在微时代条件下主要的社会交往形式和自我认同的建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大部分同学使用所选择的网络社交工具的目的主要有“联系朋友或同学”、“获取各种信息”以及“发布自己状态”;所关注的信息方面,主要是时政新闻类(62.54%)、生活健康类(58.5%)、影视娱乐类(61.38%)、专业相关类(42.65%)。发布自己状态的主要目的,12.97%的同学选择“吸引别人关注”,82.42%选择“记录生活”,只有少数4.61%的同学选择“看到别人发自己也发”。
  “微时代”的来临,极大地改变了信息获取和社交行为的方式,身份、地域、阶层的不同被淡化与模糊,世界的认识不再片面,距离不再遥不可及。然而,正如吉登斯所说,现代性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社会面貌,而且同样深刻地影响到个体的生活,个体必须直面现代性带来的风险。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自我认同与传统社会中个人自我认同相比大有区别。传统社会中,个体发展的核心问题一般是通过代际传递和学习传统经验来完成,那时的自我认同是沿着传统和经验设立的固定坐标逐步确立。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体来说,现代性带来的时空分离、抽离化机制及现代性特有的不确定性使得其生活因现代性而产生风险,以及因多元化生活造成的迷乱。大学生面临纷繁迷乱的生活情境如何重构自我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热点人物为众多粉丝追捧,他们的言行已经超出了私人领域界限,对更加广泛的公共空间产生了影响,甚至影响了普通群众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微时代产生的不利影响与它的积极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曾经没有自由言论平台环境的大学生们在微博、微信中找到了沟通与申诉的方式,又在自媒体的自由言论中放纵、迷失了自己,下文将从调查问卷的主观问题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性格塑造方面,有同学说:“社交工具的盛行让人们更不善于面对面交往”,“大家都只顾玩手机,交流变少了”,“易形成依赖症、双面性格”;也有同学说:“扩大和维持了巨大的人际交往圈”,“可以结交很多有相同兴趣的朋友”,“网络工具是大学生发言的不错途径,有助于展现自己”,“为性格内向的大学生提供了表现的舞台”。
  其次,价值取向作为个体的价值选择向度,它不是指人的行为或者事物本身,而是用以判断行为好坏或对错的标准。对于微信使用的态度方面,有观点如下:“让我们认识了很多人,扩大了交往,但是良莠不齐,存在危险。社交工具在我们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依赖这些工具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比如安心看书的时间与家人交流的时间。”“因人而异,看自己怎么理解,自己把握好尺度就行”。另一方面,“提供新体验、新视角,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树立价值观”。也有不同的观点,例如:“网络上面的信息很多都是假的,如果要靠这些信息来树立价值观略显可悲。”还有:“这些信息可能震撼一时,但究其根本还是没有太大的作用。”“如果没有很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被洗脑”。
  因此,社交网络只是一种载体,能载舟,也能覆舟,关键在于使用者的心态。社交网络对于大学生,亦师亦友。有庸师良师、损友知己之分。当代大学生应该把握好这种信息交流工具的使用取向。网络社交在微时代的大学生成长中自我认同建构具有双重作用,应该正确认识这种双重作用,如果一味沉迷于“缺场的朋友圈”这种虚拟的世界中,就会陷入一种现代性的信任危机影响自我认同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正确看待、合理利用网络社交工具,才能在一波波的信息浪潮中找到自我表达、自我反思和社会交往的合理方式。
  四、总结
  吉登斯认为,在过去传统社会中的自我认同,通过一定的基础,利用外在的“仪式”和其他的规则认证之后自我接受和承认的结果。相比较,个体在选择上非常单一,而且很被动,甚至只有一种,即:遵从传统。人们普遍都认为传统社会的自我认同是由内而外的。到那时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自我认同的经历更多的是“权威的多元化”、“自我两难困境”、“缺乏儀式”,个体的生活经历成为了一个内在参照性的历程,并且在这样的历程中不断塑造自我。微时代作为现代性的一种表现,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进行人际互动、获取信息、记录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地主动地形塑自我、重构自我,自我认同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被刷新。通过访谈,我们得知一些不同的观点。总结来说,微时代促进的信息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使得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同时,一些不良信息的传播有可能对于大学生身心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沉迷于网络而导致退学的案例也时常发生。针对大学生群体来说,大学生身心逐渐成熟,应该已经有明确的价值观、是非观,足够有能力筛选、辨识微时代社交网络所提供的信息,并扬长避短,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吕梦醒.试论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的价值取向[J].教育探索,2014,(3):116-118.
  [2]敖洁,邓治文,岳丽英.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状况与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3):93-96.
  [3]王洪波,胡璇.大学生网络社交现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75-77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抽取在校23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抽样调查,旨在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相关安全问题应对情况。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学生认为安全防范非常重要,面对安全问题的缺乏采取应对措施。基于此,结合大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实际,拟对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和提高大学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安全;平安和谐;校园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
摘要:本文作者以江苏靖江为例,通过水利建设和投入,对水利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群众效益、工程项目、水利现代化等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比过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水利建设对水利效益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水利经济;水利现代化;水利建设  中图分类号:TV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08-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水利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水利
摘要:台湾由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社会环境,受欧美教育模式的影响显著。台湾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在借鉴西方高校做法和经验的过程中,不断对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与完善,形成了一些自身的特点。笔者在台湾世新大学的实地交流学习中也感受到了这一点。大陆高校的改革目前也进入了深水区,学生管理工作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借鉴、创新一些有益做法。比如在学生管理工作者层面,一方面要在观念态度上更加注重服
摘要: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传承者。高校是社会文明的高地,优秀人格的塑造是大学教育的责任,道德教育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必须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活化,把最美精神植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最美精神成为高职院校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大学生;最美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
(福建省福安市第二实验幼儿园,福建 福安 355000)  摘要:近年来教育部及上级主管部门多次强调,要围绕“文化安全 智慧安全”这一理念推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新时期校园安全管理不能仅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出发,而应提升到文化建设的层面。那么如何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构建人本化、精细化、园本化、常态化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笔者谈谈近年我园的一些做法,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文化;智慧;
摘要:目的:评估改良后PBL用于影像学病例讨论和教学中的效果。材料和方法:基于PBL理念,以问题为导向,采用前期病例讨论,后期反馈教学方法,评估了387例影像病例讨论的过程和效果。评价参与者的参与性、交流能力、研讨精神等。结果:讨论前298例定位正确,275例定性正确,讨论后364例定位正确,347例定性正确。讨论前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讨论前后比较,通过讨论,征象的发现率提高了24
摘要: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新时期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不仅要有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而且要采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传统的实验教学受制于上课时间的限制,不能让学生完整地参与整个实验过程。因此,本文以道路工程材料实验为例,探讨采用虚拟实验和真实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关键词:实验教学
摘要:发展中职教育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的要求,而在民族地区发展中职教育具有明显特点。发展中职教育将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与稳定。民族地区发展中职教育的优势体现为潜在生源充足、就业环境宽松、就业机会较多,发展劣势为办学条件差、经费投入少,应通过加大财政倾斜力度,打造品牌示范校及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等措施助力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发展。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广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来华留学教育事业日益蓬勃发展。根据教育部《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日渐重要,医用汉语课程问题日益显著。  关键词:留学生;医用汉语;课程;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08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综
摘要:本文运用频数设计、交互分析、计量模型等统计方法及相关理论分析了当今大学生留学目标国家、语言准备、综合素质和出国费用等热点问题,进而重新构架了大学生出国留学准备程度的评判标准,指出了出国留学准备的关键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留学意愿;关键因素;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054-02   一、引言  随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