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抛体运动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之一,抛体运动中的平抛运动又是整个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新教材中,新增加了斜抛运动,进一步提高了对抛体运动的要求,这种大跨度一般来说学生很难适应。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是上学期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和抛体运动的最佳连接点。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同时又是抛体运动,新教材把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调整到曲线运动和平抛物体的运动之间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学好它是特别重要的。
因为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在知识的连接中如此重要,我上课之前对这一节课作了详尽的构思与安排。具体设计如下:
我首先带同学们一起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规律、性质特点,并联想_些同学们熟悉的实例,这些实例中我巧妙地引入自由落体运动,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典型实例之一。然后,我由抛体运动的概念复习引入动画课件演示各种抛体运动,并由学生归类:有哪些抛法?再由学生交流讨论竖直下抛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得出出竖直方向的抛体运动的定义、规律、性质特点和与买际的联系。然后通过讲两个例题让学生进—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我设计的这节课的内容结构图如下:
在这节课中,竖直下抛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举倒讲解时我都设计了动画课件,并带有一个小球演示。这节课我一层层突出的重点是竖直上抛运动,对竖直上抛运动,我还设计了两个带动画演示的例题。例题的讲解我从整体法到分步法,按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和从易到难的原则,准备了多种解法。
由于我作了充分准备与细致安排,这节课整体上是很成功的。我设置的知识结构图让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个特例而已。我这节课突出了竖直上抛运动,对每—解题方法的小结也使得学生把方法掌握得比较好,动画演示的效果也不错。但我认为还有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一是教材安排了—个讨论与交流,要求学生从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角度来理解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好为学习平抛及斜抛作连线。可我发现学生很难酞这个角度来把握。就这一点我后来(这节课E完以后)又补充性地讲了一些实例,用火车上的人做匀加速运动、传送带、小船过河、电梯等许多实例去讲这个知识点,但大多数学生都是听着听着就迷糊了。我想这个知识点如果安排在以后会更好。第二个我认为值得思索的是对于竖直上抛运动,普遍认为用分步处理的方法比较好,因此在安排中我也是把分步处理法作为重点突出的,但从学生课后的反应及作业上来看,学生反而对整体处理的方法更感兴趣,也掌握得更好。三是对于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学生需要足够的练习才能理解到位,一两个实例不能解决问题,而我们的时间安排不够。四就是我自己的观念还要进一步更新。我总希望每个学生把每—个知识点都掌握好,利用物理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但这与多元簧能理论是不相容的。
总的来说,物理学的理论是抽象的,物理学的实践性强。生活实例丰富但又难以抽象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例之间需要—座桥,应该是“回归生活”,“贴近生活”,以学生为出发点,开发教学资源,教学不能满足于间接经验,即理性认识,因为学生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掌握,教师的“伟大功绩”恰恰在于为学生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教师在任何备课活动中,都不防仔细地去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这些知识的掌握等,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体现是教“人”而不是教“知识”。是教学生学而不是代替学生“学”,如何构筑好这座桥要多花心思,要多想,多琢密,还要多了解现在学生的思维特点。
因为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在知识的连接中如此重要,我上课之前对这一节课作了详尽的构思与安排。具体设计如下:
我首先带同学们一起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规律、性质特点,并联想_些同学们熟悉的实例,这些实例中我巧妙地引入自由落体运动,强调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典型实例之一。然后,我由抛体运动的概念复习引入动画课件演示各种抛体运动,并由学生归类:有哪些抛法?再由学生交流讨论竖直下抛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得出出竖直方向的抛体运动的定义、规律、性质特点和与买际的联系。然后通过讲两个例题让学生进—步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我设计的这节课的内容结构图如下:
在这节课中,竖直下抛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举倒讲解时我都设计了动画课件,并带有一个小球演示。这节课我一层层突出的重点是竖直上抛运动,对竖直上抛运动,我还设计了两个带动画演示的例题。例题的讲解我从整体法到分步法,按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和从易到难的原则,准备了多种解法。
由于我作了充分准备与细致安排,这节课整体上是很成功的。我设置的知识结构图让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个特例而已。我这节课突出了竖直上抛运动,对每—解题方法的小结也使得学生把方法掌握得比较好,动画演示的效果也不错。但我认为还有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一是教材安排了—个讨论与交流,要求学生从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角度来理解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好为学习平抛及斜抛作连线。可我发现学生很难酞这个角度来把握。就这一点我后来(这节课E完以后)又补充性地讲了一些实例,用火车上的人做匀加速运动、传送带、小船过河、电梯等许多实例去讲这个知识点,但大多数学生都是听着听着就迷糊了。我想这个知识点如果安排在以后会更好。第二个我认为值得思索的是对于竖直上抛运动,普遍认为用分步处理的方法比较好,因此在安排中我也是把分步处理法作为重点突出的,但从学生课后的反应及作业上来看,学生反而对整体处理的方法更感兴趣,也掌握得更好。三是对于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学生需要足够的练习才能理解到位,一两个实例不能解决问题,而我们的时间安排不够。四就是我自己的观念还要进一步更新。我总希望每个学生把每—个知识点都掌握好,利用物理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但这与多元簧能理论是不相容的。
总的来说,物理学的理论是抽象的,物理学的实践性强。生活实例丰富但又难以抽象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例之间需要—座桥,应该是“回归生活”,“贴近生活”,以学生为出发点,开发教学资源,教学不能满足于间接经验,即理性认识,因为学生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掌握,教师的“伟大功绩”恰恰在于为学生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教师在任何备课活动中,都不防仔细地去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本节课的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这些知识的掌握等,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体现是教“人”而不是教“知识”。是教学生学而不是代替学生“学”,如何构筑好这座桥要多花心思,要多想,多琢密,还要多了解现在学生的思维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