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传递的火腿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w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读初中时,老家处在一个有八户人家的大门堂里,我家房子朝南。那时,老家人流行“邻居碗对碗,亲眷担对担”。那是一个星期天,我家斜对面的邻居守朝阿婆照例又端着一碗东西来到我家。我定睛一看,是一小段露出碗口、呈长条形的火腿。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看到香气扑鼻、色泽红润的火腿肉,哪一个不会垂涎欲滴?母亲见状,赶忙婉言谢绝。守朝阿婆说:“平时你们对我这么好,常常端吃的东西给我,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不要推了。”好说歹说,左推右推,最后,母亲还是收下了这一块火腿。
  但是后来,我始终没有吃上守朝阿婆送来的这块火腿肉。通过邻居的口,我才知道了这块火腿的去向。
  原来,母亲一直把它珍藏着,不是不肯给我吃,而是认为这份心意太重了,不能自家独享。她把这块火腿送给了朝西门堂年迈体衰的三阿公。三阿公也舍不得吃,又把这块火腿转送给了隔壁长期患病的大侄儿。就这样,一块火腿在门堂里转了一圈,成了当时门堂里人的一段佳话。
  如今,火腿已成为家乡人交往的主要礼品,其间夹杂着感动、感恩、乡情等诸多元素。我想,这恐怕就是火腿的特別珍贵之处吧。
其他文献
那次去扫父母亲的墓,在香烛的袅袅青烟中,大姐说,父亲一生都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大姐与父亲早年相处的日子要比我们多很多,她对父亲的了解也要比我们更深。我们几个弟妹一时也接不上话,只是望着墓碑上父亲炯炯有神的目光,默默无语。  永远的遗憾  祖父育有四子,父亲为老小。三个兄长念了几年书,就辍学帮父親打理水果摊。祖父疼爱幼子,供他从小学一直念到初中,才让他去谋生学做生意。后来父亲自己又进修了会计
期刊
1984年春天,我36岁。那年,我从自己热爱的纺织机械专业改行当会计,而且是“跑步”上岗。  对于会计工作,我是门外汉。因前任会计调走,我要在一个星期内“跑步”上岗,接替她的工作。这也是当时国家对我们这些老中专生落实政策的体现。没有退路,我只有硬着头皮上。  一切从零开始。我白天跟着老会计熟悉业务,晚上报班学习会计知识。隔行如隔山,借贷、资产、债权、债务、应收、应付、成本核算……林林总总,一些从未
期刊
回乡下老家,刚进门,母亲就说,你奎叔又送来两吨煤。  奎叔是同村的,姓张,我父亲在世时,同他很要好。那年,奎婶刚生了孩子,正是冬天,家里没煤。我父亲见了,就扛了家里两袋煤,送上门去。  五年后,父亲去世,也是在冬天。丧事办完后,家里一点煤也没有了。奎叔来了,推着一个小车,车上是四袋煤,说,别急,有我家烧的,就有你家燒的。后来才知道,为了那些煤,奎叔去了二十里外的一个煤矿,在矸石山捡了大半个月。  
期刊
我的父亲是医生,“文革”中被冠以“修正主义分子”和“资产阶级技术权威”两顶帽子,关进了“牛棚”。我赴“三线”的头一天晚上,父亲被特许从“牛棚”里回来为儿子送行。与母亲的眼泪和絮叨不同的是,父亲只交给了我一包药(有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黄连素、痢特灵等等)。父亲用毋庸置疑的口气告诉我:“你一定要把这些药带上,肯定会用得着。”稍加沉吟,他又说:“这些药你一定要保管好,不要轻易示人,关键时刻这些药会救
期刊
1982年,我在甘肃天水拖拉机厂任宣教科长,那年已41岁。厂里有近两千人。一天,几个青年工人风风火火地闯进办公室,给我一份《甘肃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简章》,问:“我们都有上大学的梦想,厂里能办一个汉语言文学班吗?”他们不知道,上大学,也是作为转业军人的我多年的梦想。  多位领导反对  其实,早几天收到这份招生简章后,我已经给厂里写过开办汉语言文学专业班的报告。开会讨论时,有几位厂领导说
期刊
当知青插队时,会有乞丐在窑洞外走过。知青养的狗像警卫,汪汪吠走他们。不久以后,知青窑洞前不再有乞丐经过。某日,村里的老乡过生日,请我去他家做客。陕北农家吃饭,一般情形是蹲在院里捧着一只大碗,或粥或面汤,呼呼拉拉了事。正式的吃饭在炕上,火炕中间摆一矮桌,大家盘腿围坐在一起。男人坐在里面,女人倚着炕沿,一条腿曲坐在炕上,另一条腿支撑在地上。尊卑有序,穷富一样。走进窑洞,主人便招呼,上炕!上炕!这是敬语
期刊
我是个海岛上出生、海岛上长大的人,所以爹妈给我起名叫海生。15岁时,我就随大人乘帆船出海打鱼,后来自驾机帆船作业,可以说海上行船如走平地,也算是老把式了。谁知,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家门口竟遭遇了一次海上生死惊魂,风浪中独自依托失去动力的机帆船漂泊了七天七夜。  海上遇险  那年初夏,我驾着自家的机帆船,行进约5小时,到县城内的长山岛拉些砖头回来用。远离大陆的海岛渔民,平时生活不缺海鲜,进城往往先往
期刊
我家有台座钟,说老不算老,有44年的历史,是响当当的老名牌。它的款式,如同某些邮票一样,可以说是“绝版”。特别不可思议的是,44年中,它从未出过一次毛病,没进过一次修表店,每天四平八稳地正常走时、正常打点。当年工人的活儿干得真叫絕,有位老技术员来我家串门时看到这钟,这样评价:能做出这等成色的产品,没有上等的技术、上好的用料、上乘的人品是绝对不行的,如果有一点含糊,出的就不是极品,别说平平安安走44
期刊
40年前,我18岁。毕业之时,正是如火如荼的农历七月。拔小麦大干一场后,便是场面上的活儿了。我这个文不成、武不就的书生,在场面里到处碰壁,出于无奈,只好找队长求做车马营生。  队长同意了,我便跟着老车豁子杜头,几天厮混下来,熟悉了车马营生的套路。十几辆三套马车,一路拉炭,半个月装卸一回,剩余时间都在路上。车马营生有三部曲:打尖、住店、插车。  打尖  中午一到,我们就打尖(即在旅途中吃饭、小歇)。
期刊
我是家中老大,有3个弟弟妹妹。1965年我上小学后,每天起床后就得忙着扫地、洗屎尿片。没有早饭吃,上学还经常迟到。一天上午,第一节课下课后,班干部马淑芳注意到我闷闷不乐,问:“你怎么迟到这么久,吃早饭了吗?”我红着眼圈答道:“我从来没有早饭吃。”马淑芳掏出2毛钱递给我:“快去买几个包子吃。”那天,我一口气吃了4个包子。那是我上小学时吃过的唯一一次早饭,它不仅填饱了我的肚子,还一直温暖着我的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