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让科学的种子在求知中萌芽

来源 :教育·读写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j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学习是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科学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新课标理念下,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改变教法,创设恰当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探究的环境中学习科学。同时,教师应采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教学,鼓励学生多做课外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利用小学科学课让孩子们在植物中畅游呢?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如下几点尝试。
  一、注重科学课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全体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快乐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课前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对引发学生探究兴趣、激发儿童学习的好奇心和上好本节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因此,教师备课要精心设计好导入激趣这一环节,通过猜谜语、讲故事和做游戏等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和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探究活动就开好了头。如,四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一课,我在导入时让学生猜谜语:“叶子圆圆个儿小,全身长满小镰刀,镰刀外面长毛毛,镰刀里面藏宝宝。”学生猜到答案后,就明确知道了本节课我们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了,对种子的探究就会引发许多兴趣和问题,探究教学的氛围营造得更浓厚。接着我又设置疑问:种子里面有什么?为什么能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物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引入了本节课所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
  二、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实践与探究的空间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学习的天地,真正使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锻炼。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种子发芽实验》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知道了种子发芽与水有关,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种子发芽与阳光、温度等条件有关吗?这时,教师不需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种植的两盒绿豆种子一盆放在明亮有阳光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处。几天后,学生發现绿豆种子发芽不仅需要水,还需要阳光、温度、空气等条件。学生通过自己实验找到了提出的问题答案,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而且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求知欲是对新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原动力。好奇心则是求知的大门。为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我们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着手,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位置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课前,我们有意把一个乒乓球弄瘪,课堂上,我们向学生求教:“老师刚才打球时,不小心把球弄瘪了。谁能帮老师修复一下?”这时有几个同学说:“老师,你把球放在杯子里,再倒点热水,球就会鼓起来。”有的同学说“不会哟!”这时,我就找个同学按他说的方法做。等球鼓起来,教室里一片欢呼声。我抓住时机问:“这是什么原理呢?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好吗?”学生一下子都活跃起来了。对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要加以保护,不能因学生的想法幼稚而嘲笑、斥责。教学中,无论学生思维成就的大小,都要给予鼓励。
  四、多种渠道开展实验,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学生要开展课堂实验以外的多种形式的科学实验,实验内容一般是指那些简单易做的、取材容易的、没有危险的、或是长期坚持的、用一些简单的器材可以独立完成的实验,课外实验和学生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继而将其培养成习惯。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第三单元《种子的一生》时,我让学生在家里自己种一些植物的种子,让他们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由种子到一株幼苗,再到一棵成苗,直到开花结果,并收获种子,每一点的变化都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并作详细的记录。最后,将所有学生的实验成果都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评比。这不仅让学生完成了实验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行为习惯,并懂得了植物生长的一生,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实验的习惯。根据以上三点我总结了以下的这些想法。为了让学生了解植物的一生,我校新教育组每月都组织学生进行种植的实践活动。学生对这项活动兴趣很高,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在花钵里种上自己喜欢的植物的种子,可是过不了几天,就会有学生向老师报告,“老师,我的种子被人挖出来了”等等,不管老师怎么强调如何重视,每年都有类似情况发生。
  这让我不得不反思,孩子们挖种子的动机是什么?说植物死了又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孩子们调皮到故意把自己的种子挖出来吗?通过了解,我发现原来是因为孩子们的好奇心。
  老师不是强调要坚持观察吗?土壤里的种子是怎么发芽的?刚长出来的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就是小芽出土前是什么样子,于是孩子们就“特别用心”观察。
  上个星期收集了一些孩子们的植物照片,这一次看到孩子们的照片之后发现孩子们的照片好了很多,对自己的小植物都有了一个很好的认识,有些孩子在植物刚刚发了一个小芽时就很注意对小植物的保护,并且每天都在观察着小植物的成长。孩子们告诉我,并自己总结说,种小植物一定要细心呵护着并且要像关注小宝宝一样关注着小植物的成长。在这过程中出现了一点小小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们发现每天的小植物有不一样的变化,比如小植物的旁边和土地里一样有时候还会出现小草,刚刚长出的小叶子还会有莫名的破洞,于是我告诉他们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一定要坚持观察,看看这个叶子上的小洞到底是怎么来的,是被小鸟啄的,还是被小虫子吃的,还是被蚂蚁吃了。还有一些孩子发现他们的小植物一天不浇水就会蔫下去。甚至孩子们发现自己的小植物会招来比较多的蚊子。这些细心的小发现使我觉得特别的欣喜,因为孩子们和刚开始比已经学会了观察,并且很会观察。这一点是很难的,但是孩子们做得非常好。经过这几次的收集图片让我发现了孩子们的潜能是非常大的。对于比较性急的小朋友可以很好地训练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明白很多事物是不能拔苗助长的,要耐心地等待才会有更好的收获。也让很多孩子们懂了凡事都要用心地去观察,这样才会有更好的收获。
  这些都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更加全面更加清楚,老师要善于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发现契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挖掘教育信息,从而更好地启迪孩子们的思维。
  俗话说,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样会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并且能从中发现更美好的事情。作为一位老师,要善于用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从其中发现更美好的事物,这是对学生的一个很好的启发,也能让学生很好地从中受到启发。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三河小学)
其他文献
一、引言"共生"(Symbiosis)一词源于希腊语,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贝里(Anton de Barry)最早提出"共生"的概念。从一般意义上说,共生由共生单元(U)、共生模式(M)和共生环境(E)三要素构成。其
活动作文教学,就是以活动为基础,以观察为手段,以作文素材的获得、写作任务的完成为目的,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为目标的开放性实践型作文教学形式。从活动中来的作文,脱胎于生活,适应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就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提升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组织多样活动,激发写作兴趣  “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这句蒙台梭利的话深刻地解释了活动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公路材料占工程造价的60%-70%,原材料的好坏直接决定工程质量。如何把好原材料质量关,是工程监理的首要任务。试验检测是进行公路工程质量检测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对某种原材
每一条高速公路都有若干项特殊工程.这些特殊工程往往是工程的重点工程,环境特殊、地质复杂、工程难度、涉及的工种多,甚至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对这些特殊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规
运算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笔者在教学中,改变了原有苏教版以运算来分类的编排方式,转而用运算律作为分类依据,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经历了加法交换律的探究过程;形成方法路径后,把习得的推理方法迁移到新的问题中,开展探究,获得结论,在方法的运用中感悟数学思想的价值和力量。  研究背景  我们知道,传统数学教学以课为单位组织展开,就像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运算律,原有教材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虽然课前备好课,但是在上课过程中依然会出现动态情况:偶然事件的发生,学生的理解偏差,学生的质疑等,这些课堂中的动态资源,教师要巧妙处理。教
2013年4月23日.台北首都客运和大都会客运公司在“中正纪念堂”自由广场上联合举行新车发表会.正式发布将在台北城市公交系统投入运营的两款新型公交车——由厦门大金龙精心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