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对颈型颈椎病兔痛阈值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来源 :福建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2006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推拿手法对颈型颈椎病炎性痛痛阈值及血清、背根神经节(DRG)TNF-α、IL-1β、IL-6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可能的镇痛机制.方法 40只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触摸组、推拿手法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触摸组、推拿手法组采用无创颈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制备方法造模.触摸组和推拿手法组在造模成功后分别施以推拿手法及触摸手法,每日1次,每次10 min,连续干预18 d,空白组、模型组不予任何推拿手法及触摸手法.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完成时和治疗后采用神经电生理仪检测4组家兔痛阈值,并于造模后第2天和治疗结束第2天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IL-6的浓度.治疗结束第2天处死家兔后,用ELISA法检测兔DRG中TNF-α、IL-1β、IL-6的浓度.结果 造模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触摸组、推拿手法组痛阈值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TNF-α、IL-1β、IL-6的浓度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推拿手法组较模型组和触摸组痛阈值升高(P<0.05).模型组、推拿手法组、触摸组血清及DRG中TNF-α、IL-1β、IL-6的浓度较空白组明显提高,推拿手法组较模型组和触摸组低(P<0.05).结论 推拿手法可改善颈型颈椎病炎性痛疼痛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表达水平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乌发护理液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17∶83);检测波长:224 nm;进样量:10μL;柱温:30℃;流速:1.0 mL/min。结果二苯乙烯苷在5~200μ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2.74%,RSD为0.94%;特女贞苷峰面积在10~400μ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4.82%,RSD为0.63%。3批样品含量测定中
目的观察麦粒灸联合拮抗肌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偏瘫痉挛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偏瘫痉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运用内科基础治疗、康复训练、拮抗肌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麦粒灸治疗,疗程均为4周。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上肢评定部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表(MBI)评估2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比较其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上肢FMA评分、MBI评分明显提高(P<0.01),以观察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