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写作的热身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c3d4e5f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如何使阅读为写作服务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多读。积累素材对于阅读能够带给写作的益处,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从表达与内容的角度,分成四点来阐释:其一,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就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其二,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对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如: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汉字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识字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的习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使用各类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辩的习惯。一年级学生由于年纪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从幼儿园的孩子忽然成为一名小学生,他们还无法适应这角色的转变。对他们的教育,我认
语文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识字习文的知识技能和培养其言语能力,它还应该注重发挥文本在情感上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功能,让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受到精神的鼓舞,产生情感的共鸣。正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所指出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目前研究的“动态生成”课堂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进行教学“预设”。充分“预设”是课堂的本源、催化剂;生成则是预设的新生命,是课堂生命的体现。在此,笔者也来谈谈如何精心预设,以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一、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