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优雅和诗意的涵养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mlove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优秀的、高效的课堂,很难用固定的模式界定,但是,以自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将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可以有各种课程资源开发和多姿多彩的途径,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和效率最大化。但当前教学遭遇的瓶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同一格局、机械的教学管理和整齐划一、教师完全失去评价权的考试评价体系。
  没有哪个时期像现在这样,一线教师完全丧失自主权:早中晚一日数次考勤,听课不能不去,除了上课时间,教师没有任何主动权。无数的量化考核还要加上精细化管理,稍有违背领导的话,就会在年度考核上被扣分。管理者管教师,教师就管学生。可以想见,若干年后,未来的社会充斥的仍然是一批缺乏民主素质的、弱化了的国民。我们可以看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中小学教学中,潜藏着危险的因素:培植和养育文化、文明的学校,正野蛮地摧残着文化、文明。
  基层教育为什么陷入像文革一样的“蛮荒”境地?因为激烈的竞争,撕去了教育的优雅和诗意,扼杀了原本应有的涵养教育;因为全社会的人,都需要学生的考分。全体学生被置身于同一考分下,塑造出同一的模型。
  让我们来看看从前的考试,从中我们能体味出什么。
  钱穆在常州中学读书时,历史老师是继清代赵翼后的常州籍史学大师吕思勉。有一次考历史时,钱穆信马由缰,下笔不能自收,考试结束时,四道题仅完成第一道。等到卷子发下来,他发现得了100分。而在未答的三道题的空白处,吕思勉用铅笔洋洋洒洒写的评语竟然比他答题的文字还要多。
  吴晗、钱钟书、钱伟长数学都非常差,但国文特别好。那时的学校选才能够不拘一格,将他们录取了,日后成为佳话。
  美国的斯泰因夫人年轻时参加詹姆斯的哲学考试,她答不上,在试卷上写道:亲爱的詹姆斯教授,我今天真的一点也不愿意回答这问题。詹姆斯看后,在试卷上写道:“我自己也常常如此。”并且给她打了个最高分。
  张爱玲年轻时曾投考上海圣约翰大学,因国文不及格而落选。一个即将成为名作家的女青年,却栽在国文考试里。
  旅居瑞士的著名的华裔作家赵叔侠投考台大国文系,因数学太差而两试不第。
  毛泽东是诗人,长于文史,但数学、美术是短板。学校考画画,他只在纸上画了一个半圆,半圆下面画一条横线,题上“半璧见海日”,交了上去。
  契诃夫在应该上三年级的时候,由于地理和数学不及格而留在二年级;在五年级,因为没有通过希腊文考试又留级了一年。
  由此,考试并非只是检验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师生教学评价的一种工具,不应是师生命运的考核枷锁。如果承认学生的天资、遗传基因与个性的不同,如果承认因材施教是一个科学的教学规律,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必须给教师以相应的自主权。倘若在实施20多年的量化管理的基础上,再加上“精细化”,不知基础教育会被捆绑成什么样子!
  当前教育不是要把课堂教学“煮沸”,而是应该冷静下来,在“涵养”上下工夫;当前教育除了改革,更应该开放;当前教育必须废除精细的量化管理,探索优雅和诗意的文化管理,让学校成为百花盛开的园圃。
  (节选自《师道》2012年第6期)
其他文献
<正>崔峦先生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上说:"用教科书教阅读,有不小的改革空间。"我以为,这改革的空间就是——基于阅读教学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