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比较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传统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0月-2011年1月收治的腰椎退行性改变所致椎管狭窄症患者47例,均为L4,5单节段椎管狭窄,均有典型间歇性跛行及单或双下肢麻木疼痛.将47例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4例,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
【机 构】
:
530003南宁,武警广西总队医院脊柱外科,530003南宁,武警广西总队医院脊柱外科,530003南宁,武警广西总队医院脊柱外科,530003南宁,武警广西总队医院脊柱外科,530003南宁,武警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改良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传统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0月-2011年1月收治的腰椎退行性改变所致椎管狭窄症患者47例,均为L4,5单节段椎管狭窄,均有典型间歇性跛行及单或双下肢麻木疼痛.将47例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4例,其中男10例,女14例;年龄47 ~66岁,平均52岁;病程9~ 23个月,平均13个月.B组23例,其中男8例,女15例;年龄49 ~67岁,平均53岁;病程6~22个月,平均11.5个月.A组采用棘突回植结合椎管“H”形植骨重建脊柱后柱结构并行椎间融合的改良PLIF手术;B组采用去除脊柱后部结构减压并行椎间融合的传统式PLIF手术.采用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术后两组患者腰部功能康复状况,并分析治疗效果. 结果 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90±15.66) min和(170±11.32) min,术中失血量为(980±35.58) ml和(879±21.25)ml(P >0.05).术后患者随访12 ~28个月,平均20个月.疗效评定:A组优19例,良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88%;B组优13例,良4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74% (P <0.05).A组ODI分数及术后症状改善率均优于B组(P<0.05). 结论 棘突回植结合椎管“H”形植骨重建脊柱后柱结构的改良PLIF术式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较为理想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髋关节骨性强直中的临床意义及疗效评价. 方法 选择2008年3月-2012年11月收治的AS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23例(35髋),行THA手术.术后以Harris评分和X射线评估疗效. 结果 术后Harris评分由术前(27.6±2.3)分增加到术
面部多处骨折不仅会造成口腔的相关功能障碍,而且使面部骨质的结构发生改变,遗留畸形.对患者来说,面部骨折的整复尤为重要.多处颌骨骨折常因无复位参考标准,导致术后咬合关系差,面部畸形明显.所以颌面部骨折在手术时遵循什么样的顺序进行复位固定,一直是外科工作者探讨的重点.笔者自2006年以来,对颌面部多处骨折患者采用"先下后上,从外到内"的复位固定理念,重建颅面部高度、宽度和突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目的 监测创伤感染患者伤口致病菌分布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方法 细菌鉴定采用表型鉴定,极少数菌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药敏试验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微量稀释法或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结果 1 006例患者共检出121种1 257株致病菌,前10位菌占70.09%.革兰阳性球菌占48.93%,
目的 分析骨盆后环不稳定伴骶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探讨其诊治方法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2000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骨盆骨折并骶神经损伤患者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10~59岁,平均3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0例,坠落伤12例,重物砸伤5例,戳伤1例.骨盆后环骨折分类:骶髂关节骨折脱位8例,髂翼骨折2例,骶骨骨折28例.骶骨骨折按Denis分型:Ⅰ型1例,Ⅱ型14例,Ⅲ型13例.38
外伤性难复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是一种严重的颈椎损伤,脊柱序列异常,颈椎完全失稳,复位困难,特别是无脊髓功能损伤者,手术风险大.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牵引复位后行外固定制动,待脊柱稳定后再去除外固定[1],但随着手术治疗方式的改进,目前该方法已逐渐被临床医师放弃.减压加内固定的手术治疗逐渐成为治疗的主流方式,手术可采用前路减压内固定或后路复位减压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国内外均有报道[2,3].200
目的 探讨应用Stoppa手术入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 对2008年6月-2011年8月采用改良Stoppa手术入路治疗的21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按Tile分类方法:A2类型7例,B2类型6例,B3类型5例,C2类型3例.均采用Stoppa入路行手术治疗.其中14例采用骨盆前环钢板固定,4例采用骨盆前环钢板加外固定器固定,另外3例则采用骨盆前环钢板和骶髂关节空
目的 评价高交联聚乙烯内衬较传统聚乙烯内衬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arthoplasty,THA)中是否具有优势. 方法 计算机检索数据库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关于高交联和传统聚乙烯内衬在THA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近年来,高能量损伤导致的髋臼骨折日益增多,手术治疗已成为移位髋臼骨折治疗的金标准[1-3].累及前柱的骨折包括前柱骨折、横断骨折、“T”形骨折、前柱伴后半横行骨折及双柱骨折等,其治疗方案主要包括经皮拉力螺钉技术和切开复位内固定.髂腹股沟入路和改良的Stoppa入路均可显露前柱,但不能直视对侧的关节面,置钉时螺钉可能误入髋关节内.为了预防发生该并发症,国内外多名学者对髋臼前柱的解剖学进行了系统研究[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脊柱创伤.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生物力学、内固定器材及临床诊疗学的发展,胸腰椎骨折的诊疗理念也取得长足的发展.尽管胸腰椎骨折的基本治疗目标仍是挽救神经功能和恢复脊柱稳定性与运动功能,但在选择手术还是保守治疗、前路还是后路、融合与非融合、短节段与长节段固定等方面尚存在不同看法。
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具有可靠的三维稳定性[1,2]、短节段固定等优点,临床应用不断增加[3],成为目前最被推崇的上颈椎内固定方法.由于寰椎周围特殊的解剖结构,如何准确确定进钉点与螺钉向内倾斜的角度,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尽管许多学者对此在基础和临床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目前对进钉点与内倾斜角度的选择尚未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