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题意作文;审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10(B)—0059—01
纵观2006—2007年的全国高考语文卷的作文设题形式,一种具有很高推广价值的新题型已在作文题中崭露头角,即题意作文。题意作文具有开口较宽,入题易,出题易的特点。汇总高考历年作文题型中的材料,依据其特点,大体为三种类型:哲理类、论说类、引导类。针对三种材料类型,题意作文的审题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提取观点法
针对作文试题所提供材料只有故事、寓言、诗歌等哲理类文本,因材料除蕴含有对事物的感情倾向外,并没有明确的语言表达出一定的看法,这就需要考生从中提取一个观点,然后立意作文。提取观点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有四种:一是依感情倾向定观点;二是抓关键词句定观点;三是辨关系确定观点;四是联系现实确定观点。当然在具体使用时,这四种方法并非单一使用,常要选取其中几种,特别是第四种,几乎所有的方法落脚点都要落在第四种方法上。
如2007年广州市一模作文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但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
通过全面理解材料,考生首先应弄清全诗的主要意象是“露珠”,次要意象是“松叶”和“荷花”,诗歌是通过“露珠”来反映人生的。首先,考生可运用第一、二种方法,通过抓“红红”、“闪烁”这两个关键词,表明作者对这种情况的感情倾向是褒扬的;通过抓“泪滴”、“苍白”这两个关键词,则说明作者对这种情况的感情倾向为贬斥的。然后,运用第三种方法分析其因果关系,因为枫叶是“火红”的,“露珠”自然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因为荷花是“白色”的,“露珠”便被掩盖在荷花的白色下,无法展现自己的光彩。最后,运用第四种方法,现实中的人才不正像“露珠”吗?当人才处于合适的位置时,他们更能展现出自己的才华,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当人才处于不合适的位置时,他们便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只能默默无闻。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从中提取以下观点:“要找准实现自我价值的位置”、“要为人才提供合适的岗位”、“不合适的位置会埋没人才”、“不要迷失自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美”等观点。
二、提取话题法
如果材料只是引导性的话语,考生就可以寻找材料各项内容所共同指问的对象,从而提取这一对象为话题。
如2006年上海春季高考作文试题: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念。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是……
分析这一引导材料,各项内容其实共同指向的对象就是“声音”,因此,要提取的话题,那就是“声音”。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材料对“声音”这一话题进行了限制,要求考生所写的“声音”必须是能“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声音,而绝非一般意义上的任何声音,只要把握住了这一点,这种作文就可以按照话题作文的写法来写。
三、提取评说法
如果作文材料不仅提供了故事、寓言、诗歌等哲理类文本,还附有作者、命题者、调查者等对材料的评说,考生就可以直接从评说入手审题。具体步骤是:第一步,整体把握,理解含意;第二步,提取评说语句,确定立意角度。一般来说,这类材料可选择的角度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选择一种看法或一个侧面,表示赞成或反对。其次,辩证看待几种看法或几个侧面。最后,着眼于材料的整体含意,从中确立一个观点。第三步,依据角度确定立意。这要求考生要紧紧围绕评说语句,可按提取观点法来提取出一个观点。
如2006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试题关于“乌鸦学鹰”的故事,首先,考生审题必须弄清梦故事的整体含意,明确审题的关键在于材料末尾牧羊人和孩子个人的说话,他们都是围绕主要对象“乌鸦”来评说,而其中的“老鹰”则是次要的。其次,要选取立意角度,这个故事所选取的角度主要有四个:1.赞成牧羊人的看法;2.赞成孩子的看法;3.一分为二,辩证看待两种看法;4.把握寓言的整体寓意。最后,选定一个合适的角度,提取出观点。由于选取的角度不同,从中提取的观点就会不同,归结起来可确立以下观点:“绝不能东施效颦,一切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要敢想敢做”、“要敢想敢做,但必须从实际出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等。
〔中图分类号〕 G633.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10(B)—0059—01
纵观2006—2007年的全国高考语文卷的作文设题形式,一种具有很高推广价值的新题型已在作文题中崭露头角,即题意作文。题意作文具有开口较宽,入题易,出题易的特点。汇总高考历年作文题型中的材料,依据其特点,大体为三种类型:哲理类、论说类、引导类。针对三种材料类型,题意作文的审题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提取观点法
针对作文试题所提供材料只有故事、寓言、诗歌等哲理类文本,因材料除蕴含有对事物的感情倾向外,并没有明确的语言表达出一定的看法,这就需要考生从中提取一个观点,然后立意作文。提取观点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有四种:一是依感情倾向定观点;二是抓关键词句定观点;三是辨关系确定观点;四是联系现实确定观点。当然在具体使用时,这四种方法并非单一使用,常要选取其中几种,特别是第四种,几乎所有的方法落脚点都要落在第四种方法上。
如2007年广州市一模作文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但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
通过全面理解材料,考生首先应弄清全诗的主要意象是“露珠”,次要意象是“松叶”和“荷花”,诗歌是通过“露珠”来反映人生的。首先,考生可运用第一、二种方法,通过抓“红红”、“闪烁”这两个关键词,表明作者对这种情况的感情倾向是褒扬的;通过抓“泪滴”、“苍白”这两个关键词,则说明作者对这种情况的感情倾向为贬斥的。然后,运用第三种方法分析其因果关系,因为枫叶是“火红”的,“露珠”自然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因为荷花是“白色”的,“露珠”便被掩盖在荷花的白色下,无法展现自己的光彩。最后,运用第四种方法,现实中的人才不正像“露珠”吗?当人才处于合适的位置时,他们更能展现出自己的才华,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当人才处于不合适的位置时,他们便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只能默默无闻。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从中提取以下观点:“要找准实现自我价值的位置”、“要为人才提供合适的岗位”、“不合适的位置会埋没人才”、“不要迷失自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的美”等观点。
二、提取话题法
如果材料只是引导性的话语,考生就可以寻找材料各项内容所共同指问的对象,从而提取这一对象为话题。
如2006年上海春季高考作文试题: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念。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是……
分析这一引导材料,各项内容其实共同指向的对象就是“声音”,因此,要提取的话题,那就是“声音”。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材料对“声音”这一话题进行了限制,要求考生所写的“声音”必须是能“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声音,而绝非一般意义上的任何声音,只要把握住了这一点,这种作文就可以按照话题作文的写法来写。
三、提取评说法
如果作文材料不仅提供了故事、寓言、诗歌等哲理类文本,还附有作者、命题者、调查者等对材料的评说,考生就可以直接从评说入手审题。具体步骤是:第一步,整体把握,理解含意;第二步,提取评说语句,确定立意角度。一般来说,这类材料可选择的角度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选择一种看法或一个侧面,表示赞成或反对。其次,辩证看待几种看法或几个侧面。最后,着眼于材料的整体含意,从中确立一个观点。第三步,依据角度确定立意。这要求考生要紧紧围绕评说语句,可按提取观点法来提取出一个观点。
如2006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试题关于“乌鸦学鹰”的故事,首先,考生审题必须弄清梦故事的整体含意,明确审题的关键在于材料末尾牧羊人和孩子个人的说话,他们都是围绕主要对象“乌鸦”来评说,而其中的“老鹰”则是次要的。其次,要选取立意角度,这个故事所选取的角度主要有四个:1.赞成牧羊人的看法;2.赞成孩子的看法;3.一分为二,辩证看待两种看法;4.把握寓言的整体寓意。最后,选定一个合适的角度,提取出观点。由于选取的角度不同,从中提取的观点就会不同,归结起来可确立以下观点:“绝不能东施效颦,一切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要敢想敢做”、“要敢想敢做,但必须从实际出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