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求变,探索版权方与Z世代之间的关系

来源 :电子竞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zhong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经度过试水期的电竞市场


  最近10年,对电子竞技行业的质疑声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其是否只是游戏发行过程中 的市场推广活动,而非一个自成体系的业态。2017 年以腾讯电竞品牌发布为代表的组织架构变化,自上而下的表明了电子竞技在游戏版权方业务的变化。自下而上的变化考量的则是 市场中大部分赛事的盈利能力,商业化程度也在一定程度决定了行业生态是否健康。
  当代电子竞技的商业模式仍旧是以商业体育赛事的几种模式作为蓝本,围绕着赞助、媒体版权、门票和衍生品展开,同时探索线上数字内容更多的可能性。2016年,直播行业爆发的阶段对于电子竞技赛事版权的大量采购把电竞赛事内容的版权价值拉高到了千万级别,持续投入的电竞联盟真正实现了稳定商业化收益,这也是促使不少版权方决定加码的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有了直播平台稳定的观众数据,赛事和俱乐部都有了找到更好贊助商的可能性。电子竞技商业化体系逐步开始进入良心循环,2016年底到2018年初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电子竞技在商业化市场上迎来了巨大的变化。
  在市场对电子竞技率先投入关注之后,国内联赛也积极响应,在全世界率先开始特许经营权席位的售卖和商业体育联盟的改制。当时赛事和腾讯所持有流量之间的关系变得清晰,无论是积累了多年的英雄联盟职业联赛,还是依靠《王者荣耀》游戏市场爆发而迅速崛起的 “KPL王者荣耀职业联赛”,都在商业化上相比于之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从各大游戏开发商费用投入到联赛通过商业化自负盈亏,实际上只用了一两年的时间。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顶级的联赛一年所有的赛事权益可以拿到超过2亿人民币的赞助商收益。另一方面,通过赛事媒体版权的售卖,又可以有1亿人民币以上的收益。按照传统商业体育联盟的收入模式,赞助、媒体版权、门票和周边衍生品是四类比较稳定的收入门类。
  抛开商业体育联盟初期的特许经营权售卖,赞助费和媒体版权费是目前电子竞技赛事主要的收入来源,相比于其他的体育项目占比要更高一些,在门票和周边衍生品的销售上还没有取得显著的突破。这是当下电子竞技核心商业模式的状况。
  相比于其他的传媒领域,目前电子竞技市场里最大的困扰还是在于参照天花板上的顶级赛事对其他赛事、俱乐部和选手的估值上。不能准确地估值,商业化市场上的流动性自然就受到了限制。
  在市场的合理区间里建立各个主体的价值评估办法,是一个既需要去主动推进,又需要不断磨合的动态标准。在北美的职业体育联盟里,赞助商会比较默契地根据过去一年比赛、俱乐部和选手估值的变化和整体的预算额来评估这一年的投入。北美职业体育的各个项目也都拥有相对稳定的观众人群,这些人群可以带来的投资回报比都保持着动态的稳定。
  对于电子竞技来说不仅要靠市场自发的力量去完成这一步,也需要参与市场的所有人一起来加大力度完成对市场价值体系的完善和维护。无论如何,电子竞技的市场规模和商业化程度已经在2018年达到了一个基本健康的状况。无论是版权售卖,还是商业赞助趋于稳定,度过了被严重低估的时间,正在逐步形成一套自己的评价体系。
  据腾讯互动娱乐公关部总经理戴斌介绍:2019年上半年腾讯电竞赛事营收9亿元,赞助年均增幅达633.3%。戴斌坦言,这个成绩值得肯定,但与传统体育联盟赛事的赞助金额相比,还有很大的想像空间。

版权方和观众群体的供需关系


  版权方,也就是拥有游戏和赛事共同版权的游戏开发商及其下辖的机构。这里的版权不止是媒体版权的部分,电竞比赛和周边衍生品可能会涉及到游戏内的一系列版权。游戏中的角色形象、地图元素等一系列内容本身都具有极高额的版权价值。但是一直以来电子游戏本身可以通过直接向用户收费盈利,所以通过版权内容实现对机构的销售并没有详实可操作的方案。
  在现阶段,围绕着游戏和赛事版权销售和风险评估还在逐渐趋于完善的阶段,腾讯电竞的商业负责人认为,“版权是在电子竞技生态当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市场上对包括游戏和赛事的“大版权”需求也十分旺盛。
  在赛事发展迅速加快的时候,如何释放“大版权”的价值是未来一段时间仍旧会激烈讨 论的部分。这是一个游戏开发商需要内化解决的问题,外部市场的需求已经十分明确,但什么时候能够最终形成行之有效的市场规则并不能预测。率先给出可量化方案的游戏开发商可能并不能在整体游戏业务收入上获得巨大的涨幅,但是对于相关的电竞生态构建会是极具建设性的。
  游戏和赛事版权作为整个电竞生态的基础,无论是版权方还是市场,多花一些时间去摸索、尝试和修正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与版权方关联的市场,也就是各家关注电子竞技的赞助商、俱乐部、选手和观众共同构成这样的一个环境。通过3年多的市场教育,赞助商知道这里有大批的年轻观众在投入情感,是个值得期待的市场。俱乐部和选手也逐渐开始花心思留住观众,把普通的观众逐渐转化成自己的粉丝,所有人都依赖版权方的赛事作为平台来展现自己的价值,共同满足观众群体的需求。
  无论市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无论是间接收入更高还是直接收入更高,最终的目的都是服务好电子竞技的爱好者们。这些大部分Z世代对生活有自己的见解。电子竞技是他们的语境,也是他们的舒适区,在这里有足够的认同感,也为此投入过足够的时间和情感。
  众多调查数据显示,寻求个性始终是打在Z世代们身上的一个重要标签,所以他们喜欢“玩梗”,讲一些圈外人听不懂的词汇,以加强互相之间的身份认同。梗的使用就像现实生活里的服饰一样,是电竞爱好者们互相分辨身份的重要依据。梗文化与通过网络直播的电子竞技赛事以弹幕的形式完美地达成了契合。
  电子竞技的观众不光喜欢玩梗,也非常在意本身的参与感,在腾讯电竞商业化负责人的 判断里这些年轻人,“他们整体的消费能力还没有达到人生阶段的巅峰,电竞的消费对他们来讲更多的是时间上的投入。”对于社区的观察也可以发现类似的观点,这些年轻人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参与和电竞有关的一切。   版权方和观众构成了电竞行业最核心的两个商业元素,越发庞大的电竞观众群体和日渐走高的版权价值,共同构成了可以期待的商业化未来。媒体版权、商业赞助、门票和衍生品也是在此基础之上展开的商业模式。

品牌的投入和营销公司的不足


  2018 年,在耐克内部将赞助电子竞技列入计划的时候,市场部门的计划并非拿出一出详细的报告,评估风险和收益,也没有去深入调查市场中可能的标的,而是在内部举行了一次团建活动——一场《英雄联盟》比赛。台上是10台电脑,桌面上除了键盘和鼠标之外,还有红酒和一些零食。台下的观众是平日里的同事,彼此加油鼓劲。
  随着屏幕上比赛的进行,现场的氛围也逐渐热闹起来,欢呼和尖叫变得越发频繁。在这 之后,一个独立于中国市场部门的电竞业务部分单独成立并直接向高级别的老板汇报。和其他抱着试一试心态的赞助商不同,配套的市场活动投入和事件营销都展示了他们对电竞市场足够的关注。

  观众不付费的背后是通过评估,观众觉得这样的内容不值得付费,那么应该思考的是不值得付费的内容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而不是质疑观众的付费能力和愿望。同样以英雄联盟赛事举例,明星选手李相赫(T1.Faker)的第一视角存在大量拖屏和切屏的操作,一般观众的观看体验极差。而在比赛过程中,一般会有OB跟踪每一个选手的视角,如果将第一视角操作转换成大部分时间是OB视角的持续跟踪,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切回选手的第一视角,再配以对该选手更为熟悉的解说员进行解说,让观众在视角和听觉上都围绕着一位选手展开,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如果赛事转播里有针对观众的服务意识,满足观众的需求,允许观众选择观看第一视角 或者混合视角,那么很可能得到自己想要内容的观众,通过便捷的线上支付就可以完成付费并获取自己想要的内容,未来电竞赛事在线上门票的部分有机会成为重要的商业化来源。
  在线下寻求本地化运营的过程里,其实面临的问题也是类似的。从2017年各家联赛开始试水本地化运营到2020年赛季才明确了离开上海的俱乐部和城市冠名之间的关系,本地的观众进入的比赛场馆虽然服务标准并不低,却无法对之产生归属感。
  过去接近100年,体育市场上本土化运营的规律和对现场观众心理需求的满足,是比高标准的装修和服务更能影响观赛体验的部分。围绕着本地化市场的商业开发也是基于此,大而全的营销公司没有能力帮助赛事和俱乐部真正落地,如何找到城市内有识别度的本土品牌,是未来电竞各地主场商业化可以预见的重要发力方向。

  观众进入比赛现场之后的五感都是本地化元素可以发挥的空间,地标建筑放在现场宣传片里,本地的特色食物或者饮料成为现场餐食赞助,而像方言解说这样的形式也更适合线下体验,而非线上转播。
  对于目前的电子竞技市场而言,接下来的几年,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并非当务之急,真正优先思考的该是在现有职业体育联盟的商业模式之下如何更好的服务观众,以他们的需要作为线上内容和本地化服务的宗旨。
  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的问题都不是赛事版权方可以自己解决的,以开放的心态去联合更多可以联合的力量,比如多视角付费直播过程中大量的解说需求,可能需要与高校展开合作。本地化过程中的招商环节,需要专注于某个城市的营销公司贡献力量,让这些合作伙伴在贡献价值和获得利益上找到平衡点,电子竞技在现有商业模式下的想象空间仍旧非常巨大。
其他文献
任何一场成熟的体育比赛都有自己的程序正义,为了比赛能够正常的进行。程序正义并不能解决由于人的判断而造成的失误,有人在地方就一定会有失误。程序正义保证的是比赛可以正常的进行,所有的事情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处理。  回到事情的发端,一周之内,网易和腾讯的赛事都遭遇了比赛裁决上的争议,一时之间各种讨论都被激发出来。  作为观众,无论想骂谁,不管是骂比赛组织者,骂裁判,哪怕是骂选手,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都
教育是塑造行业未来的根基  当围绕着腾讯电竞过去10年的讨论渐进尾声,赛事和随之衍生而出的一系列内容都逐 渐找到了答案,当下的电子竞技行业也逐渐浮出水面。当明确了这里并没有太多“快钱”可赚的时候,对于未来的筹谋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教育和人才的讨论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环。  最初的契机来自于2016年教育關于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的调整。当年9月,教育部发布 《关于做好2017年高等职业学校拟招生专业申报
7月4日,羽毛球运动员林丹宣布退役,结束长达二十年的国家队生涯。  林丹是中国体坛少有且渴求的巨星。作为唯一一个全满贯的羽毛球运动员,两次获得奥运会男单冠军,五次赢取世锦赛男单冠军,还有汤姆斯杯冠军与苏迪曼杯冠军,他的成绩至今无人能及。在林丹蝉联数月国际羽联排名榜首时,评论员称风头正劲的他为“SUPER DAN(超级丹)”。  造星的前半场是在思考要去塑造怎样的形象。  既有极具观赏性的打法,又有
最近,知乎有个热门问题:“如何评价半佛仙人文章《电竞从来就不是少年的出路》?”  那篇文章讲到,游戏届的“猎头”喜欢忽悠一些身边的天才少年或者游戏的高分段单排路人,说什么进战队青训就有两万保底工资,而电竞选手的最佳年龄只在16-25岁,这是一个人学习能力最强、接收意愿最广的年龄段,没有人的青春只值两万。  “电竞圈的成功率太低了,生态的下限也太低了。”半佛仙人用来结尾的话是:“电子竞技的山顶,春暖
几天前,关于乔丹和公牛队的纪录片《最后之舞》终于全部上映完毕。在由球队第六冠的赛季切入,以还原乔丹在公牛队职业生涯的10小时片子当中,无数瞬间动人心魄,结尾甚至算得上荡气回肠。我看了关注的许多篮球相关媒体人的总结,也随他们第一次感受到乔丹为何可以封神。但这次我想讨论的是另一件事,关于记者。  作为一名电竞记者,我始终忘不了第一集里面的一幕:在1997-1998赛季开端,乔丹和公牛队回到芝加哥,联合
尽管没有微博热搜的名次衡量,但《乘风破浪的姐姐》还是获得了当仁不让的热度。观众们为姐姐们的才华横溢所折服,媒体们讨论着姐姐们的霸气语录和芒果影视母公司的股价,很多人也开始讨论节目的价值观、重新审视年龄。  没能免俗的自己也pick了一位“小姐姐”,只是pick的过程有点令自己意外——我甚至还没看到姐姐们登台,就有了自己的决定。在姐姐们互动的过程中,我被万茜的一句平平无奇的“你好,万茜”圈了粉。  
前几天,Uzi宣布退役,大家都在说“青春结束了”。这几天,周杰伦的新歌《MOJITO》发布,大家又在讲“青春回来了”。  当然,这可能不是同一个“青春”,但它们指向了一件类似的事情——这些“青春”曾经饱受质疑和争议,到现在被接受甚至被推崇。  2002年,年轻人竞相模仿那个鲜红色卫衣套头帽包裹着的男人,为了辨别不清的咬字以及跟上飞快的语速,把《范特西》的磁带塞进复读机里,不停地倒带。尽管周杰伦凭借
关于这篇稿子,我只做了一半的采访,写了一小部分的故事。  在我到aGirl女子职业俱乐部的时候,后面的故事都还没发生。那时候我采到的内容,可以说只是一个静止的状态,和最终呈现出的充满朝气的女孩们的状态完全不同。  那时的俱乐部是安静而干瘪的,像是炎炎夏日里被晒到蜷缩起来的树叶。这些女孩们——本该是俱乐部中最丰沛的营养和水分,生活却有些漫无目的和无精打采。  她们没有训练,最直观的原因是当时她们人员
现在谈论关于两性平等的话题很容易被扣上煽动性别对立的帽子,哪怕只是一场脱口秀而已。当你意识到那只是一场脱口秀,又会有人跳出来说,“脱口秀应该什么模样,肯定不是那样的。”  这种矛盾被互联网无限地放大,当我们说六六是女性电竞选手的代表时,首先面对的质疑就是,代表女子电竞的人应该是像狮酱这样的世界冠军,或者至少要是职业联赛的女性选手,而不是“打综艺”出来的,电竞应该什么模样,肯定不是这样的。  值得注
北京时间6月13日晚,当武磊再次代表西班牙人队踏上埃尔普拉特球场的草皮时,距离他的上一场正式比赛已经过去了整整96天。在西甲联赛因疫情停摆后不久,武磊被确诊感染了新冠肺炎,尽管病情并不严重,但却也牵动了无数国内球迷的心。此役对阵阿拉维斯,武磊代表西班牙人首发出场,打进一球的同时还制造了对手门将的一张红牌,这样的表现也帮助他成功荣膺当场最佳。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武磊并不是五大联赛中首位取得进球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