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也要学会幸福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xi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和一些老总在一起聊天,每次的话题总是躲不开“累”这个字。于是乎,作为管理阶层的人会在白日的繁忙工作中安静下来,常会有意无意地询问自己:“我幸福吗?”
   这是个很多人都想用一个简单方式来解决的问题,但是经历了几百年来也没有人能够给予明白的解释,有的人说是否幸福,每个人都有个衡量的标准,并不能一概而论;还有的人则认为幸福与物质成正比,再乘以相应的系数。
  前不久,英国所谓的一个社会学家,竟然发表申明表示通过一个公式,就能把具体的某人的幸福算出来。其具体公式如下:幸福=P+(5×E)+(3×H)。在这里,P代表个性;E代表生存状况;H代表更高一层的需要,包括自尊心、期望、雄心和幽默感。据说这个公式是该科学家的研究小组编制了一套专门的测试题,有1000多人回答了测试题中的问题,他们的回答成为编制“幸福公式”的基础。
  我不晓得这份调查有没有考虑到区域性差异,如果把这个公式放在我们国内的某些区域,比如说东部沿海城市和西部某个贫穷的山庄,那从公式上来看结果不用说,东部的人生活比西部的人幸福百倍。因为个性、生存状况、还有所谓的自尊心、雄心、幽默感,在西部那里基本上没有办法和东部比。但是我敢说结果肯定不是这样,当东部的人每天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忍气吞声地工作,挤着城市的铁罐子奔波在大街小巷时,而此时的西部农村,可能过着日出日落的耕地生活,白天迎着太阳,和看家的狗一起出门,种田或捕鱼;在即将落幕的夕阳下,喝着一杯自家存储的酒,吃着老婆做的小菜,饭后大树下村里人聚集在一起乘凉聊天,说着村里的八卦。
  究竟这二种生活,谁幸福,谁又不幸福,此时所谓的公式似乎没有意义了。
  再看管理,阿里巴巴的马云和我这个小CEO肯定没有办法比,无论是从P到E再到H,本人都没有办法和他相比。但是我想他不一定有我幸福,当他的一言一动都被竞争对手揣测,他的行为被记者追踪报道,一个重大的决定影响着整个公司的人时,他可能快乐不起来。而我则不同,一个与世无争的小网站,只做公益性,而没有任何赢利的想法,竞争压力不大,社会压力也不大,我想我和他的幸福有得一拼。
  事实上,幸福没有所谓的大众说法,不是什么美国式的那种做喜欢的工作去赚钱生活,也不是所谓经济学角度中需求与拥有的乘除法。
  事实上它是一种不可说、不可衡量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去理解它,去从中寻找到幸福的根底。笔者在这里斗胆来发表一个新的幸福看法,以管理为突破口,以此类推。
  中国有句古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但是这种苦恼,我们要进行细分,有些是合理的,而有些是不合理的。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个能力,作为企业管理人员的幸福定义应该是他是否在自己的所拥有的资源整合下取得了行业内比较好的成绩,也就是比较出幸福。
  每个企业管理人员都会对企业和自身有个判断,而这种判断会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与真实的情况相吻合,一种是高估了自己的判断,另一种则是低估了自己的判断。
  打个比方,某某公司在综合了企业的内外资源后得出一个结论,在现阶段,企业的每年利润应该为30%。
  第一种情况,这种判断是与社会的整体资源配置真实情况相吻合的,社会的平均年利润是30%。在这样的状况下,若是企业的最终年利润得到的高于社会的平均状况时,企业的管理人员就会幸福,相反就不幸福。
  第二种情况,这种判断是与社会的整体资源配置真实情况不相吻合,社会的年平均利润真实情况应该是20%。
  在这样背景下,企业管理人员将会很难得到幸福,因为他本身对自己的判断就是个错误,即使当他获得了25%的利润,在其他同类企业管理人员眼里看来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由于前期错误的判断,总是拿30%作为一个评价标准,所以他总是不满足,想尽一切办法要超过30%,否则就永远不会幸福。
  第三种情况,企业的管理人员判断也是不吻合,但是这种情况的判断是低于社会的整体资源配置。社会的年平均利润真实情况应该是35%。
  此种情况下,管理人员比较容易得到幸福,因为即使他没有达到社会的年平均利润时,但是自己对自己的衡量标准却达到了,同样也是因为判断的失误,结果却不同,由第二种情况的不幸福感到幸福。
  从管理阶层再到我们普通人,这种观点同样是值得大家借鉴的。当一个人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他就会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努力,没有达到社会的平均水平,就会不停地努力;判断超过社会的平均水平,人们就会为了自身的幸福而不断地努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当判断低过社会的平均水平时,人们会比较喜欢目前的生活,容易构成和谐的社会。
  其实不仅仅是人生价值,在爱情、婚姻、薪资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用这个来衡量。就是一定要认清楚自己的价值,按照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状况知道,应该能得到些什么,而应该得不到什么。
  当然,我们不否认奇迹发生,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上有很多人总是不幸福,因为他们高估了自己,但是奇迹却很少在他身边发生。
其他文献
“生存,抑或死亡?”这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频繁出现于“咨询北京论坛”上。9月22日,在北京举办的咨询业峰会——“咨询北京论坛”上,北京科技咨询业协会BCA出版的咨询业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咨询行业仍然没有跟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以北京咨询机构为例,现在仍有84%的咨询公司员工在20人以下,200人以上规模的仅为83家,占到所调查机构总数的0.9%。    但是,一些数据显示,当前咨询业的发展处
摘要:赏识教育是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本文主要通过实例对班级整体和个人两方面的赏识教育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讨论对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教育;赏识;尊重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是一个经典的关于赏识的范例。陶先生给孩子的不是四块糖,是对活生生的生命的理解、尊重和赏识,意即哪怕你犯了错,哪怕全世界的人都看不起你、唾弃你、讨厌你,我仍然可以理解你、尊重你。这是对生命最本真的深爱。  赏
健康是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也是护理理论构建的基础,同时还是护理工作的终极目标,对健康概念的探讨将直接影响对护理专业价值的认可。健康概念具有的地域差异决定了健康概念的探讨
摘要:诗是中国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美丽耀眼的花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诗歌是提高每个人人文素养的基本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年的中考、高考考试试题,从来不会缺失诗歌的内容。从小学开始培养孩子学习诗歌的能力,培养对诗歌的兴趣是我们每个小学语文老师的重要教学任务。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初读课文,初步感知;师生交流对话,理解诗意,感受作者的感情和人生理想;带感情朗读,学习诗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