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在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诸多心理因素中,学习动机处于核心地位。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机是指能促使学生引起、维持和推动思想政治课学习行为的内在动因,即学生之所以能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发起和完成各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活动的根本性的心理原因。动机一旦发挥作用,它就会给以能量,并使这个人的行为向着满足其需要的方向发展,使行为和行动具有稳固而完整的内容。
一、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正确而又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伟大的力量来自于伟大的目的”(高尔基),巴班斯基说“教学过程不但要依靠认识兴趣的动机,而且要依靠一系列其他的动机,其中启发把学习看成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的动机是特别起作用的。这些动机使学生克服学习上不可避免的困难,体验由于克服困难而产生的愉快心情。在这种情况下义务感和责任心迫使学习努力去掌握知识、技能和技艺,以便尽管对该作业没有兴趣,但仍然坚持获得必要的结果”。所以,只有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体会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自己的智力、才能是未来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本领,才能确立远大的、高尚的、强有力的学习动机,才能产生强烈的而又持久的学习热情。相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为读书是为了应付父母、教师的“差使”,上课是混日子,常常是学生学习被动、落后的主要原因。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缺乏积极性,往往是由于对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目的和要求缺乏深刻认识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揭示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意义和实用价值,使学生弄懂、弄清,搞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对自己究竟有什么作用和好处,对今后的人生有什么帮助和指导。只有使学生觉得学习思想政治课是有意思有价值的,他们才会渴望学习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才会产生对知识占有的欲望,才会自觉主动地学习。这样的教育才会持久深入,学生学习的热情才会始终不变。
二、多种激励手段并用
激励是青少年奋发向上的原动力。它能使懦弱变为坚强,使自卑变为自尊,使消沉变为激昂。所以,通过运用各种形式的激励技巧,能激起每个学生健康的、积极的动机和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比说服教育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更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给学生以鼓舞、教育、鞭策,激起学生模仿和追赶的愿望。因此,在进行情感激励的同时,必须施以榜样的激励。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心理发展不稳定,可塑性大,特别是中学生意志行动的发展有两重性。一方面表现为他们既有意志行为的目的性不断提高,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表现为他们又有“喜欢模仿,善于模仿”的特点,说明他们的意志行动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意志行动还脆弱,独立性还未成熟,受暗示性较大,可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施加教育。根据学生意志坚强的特点,不断地向学生加强学习训练和理想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学生理会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保持持久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使学生的学习行为自觉化。还可根据学生意志带有脆弱性的特点来加强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由于学生在这一阶段有“喜欢模仿,善于模仿”的特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比如,教师讲述一些名人故事来启发学生不断追求进步,传授格言警句或把名人名言抄写成条幅通过美化教室来激励学生;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帮助学生在集体中通过种种竞赛活动立典型树榜样,然后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和宣传活动,以此来激发其他学生追求上进。各种激励法的合理运用和在不同场合巧妙布置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三、引导自我激励
从外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诱发学生的自我激励,从而形成学习动机的自我调节系统。使学生真正转变“要我学”到“我要学”,“我肯学”到“我能学”。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有效感。平时在政治课堂上要经常激励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学生心中真正能喊出“我能行”,建立成功的人生态度。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合理的评价、判断。肯定的评价和判断可能引起积极的自我反应,否定的评价和判断则可能引起消极的反应,老师要加强引导学生利用正确归因理论来分析问题,以求下次的成功。此外,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判断,把自我有效感与学习动机联系起来,使良好的自我的有效感成为学习动机的有效调节器,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评价和判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动机水平。
四、促使原有动机的转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仅一般的知识、技能可能迁移,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样是可以迁移的。布鲁纳在其名著《教育过程》一书中,把原理和态度的迁移看成是教育过程的核心。在学生还没有对某种学习产生内部学习动机之前,教师不应是消极地等待,而应是积极利用学生装原有的学习动机,因势利导地使之迁移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去。心理学家伯尔林指出,人有一种“认识的好奇心”,总是试图获取用以理解和控制环境的各种知识。他认为,这种认识的好奇心源于遇到的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的不一致所导致的观念冲突。例如: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一般对学习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感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利用原有动机转移的可能性,让学生产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需要。比如我们发现学生喜欢生物学,就可以把生物知识“嫁接”到思想政治课中来。在讲“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时,我讲了“杀人蜜蜂”的故事,巴西科学家引进了一中非洲蜜蜂,这种蜜蜂产蜜量高,繁殖能力强,但后来,由于管理不善,一些蜂逃了出来,在亚马逊河流域迅速繁殖,以处蔓延,袭击人畜。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利和弊相互转化,如果只看到有利的一面,没有看到有害的一面,掉以轻心,就会造成类似横贯美洲的蜜蜂杀人的大祸。这一例证,学生爱听,注意力集中,他们就很轻松地理解了抽象的理论,成功地实现了原有动机的转移,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思想政治课中来,逐步增强了学好思想政治课的愿望。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正确而又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伟大的力量来自于伟大的目的”(高尔基),巴班斯基说“教学过程不但要依靠认识兴趣的动机,而且要依靠一系列其他的动机,其中启发把学习看成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的动机是特别起作用的。这些动机使学生克服学习上不可避免的困难,体验由于克服困难而产生的愉快心情。在这种情况下义务感和责任心迫使学习努力去掌握知识、技能和技艺,以便尽管对该作业没有兴趣,但仍然坚持获得必要的结果”。所以,只有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体会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自己的智力、才能是未来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本领,才能确立远大的、高尚的、强有力的学习动机,才能产生强烈的而又持久的学习热情。相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为读书是为了应付父母、教师的“差使”,上课是混日子,常常是学生学习被动、落后的主要原因。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课缺乏积极性,往往是由于对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目的和要求缺乏深刻认识造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揭示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意义和实用价值,使学生弄懂、弄清,搞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对自己究竟有什么作用和好处,对今后的人生有什么帮助和指导。只有使学生觉得学习思想政治课是有意思有价值的,他们才会渴望学习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才会产生对知识占有的欲望,才会自觉主动地学习。这样的教育才会持久深入,学生学习的热情才会始终不变。
二、多种激励手段并用
激励是青少年奋发向上的原动力。它能使懦弱变为坚强,使自卑变为自尊,使消沉变为激昂。所以,通过运用各种形式的激励技巧,能激起每个学生健康的、积极的动机和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比说服教育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更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给学生以鼓舞、教育、鞭策,激起学生模仿和追赶的愿望。因此,在进行情感激励的同时,必须施以榜样的激励。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心理发展不稳定,可塑性大,特别是中学生意志行动的发展有两重性。一方面表现为他们既有意志行为的目的性不断提高,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的特点;另一方面表现为他们又有“喜欢模仿,善于模仿”的特点,说明他们的意志行动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意志行动还脆弱,独立性还未成熟,受暗示性较大,可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施加教育。根据学生意志坚强的特点,不断地向学生加强学习训练和理想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学生理会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保持持久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使学生的学习行为自觉化。还可根据学生意志带有脆弱性的特点来加强正确的引导和教育。由于学生在这一阶段有“喜欢模仿,善于模仿”的特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比如,教师讲述一些名人故事来启发学生不断追求进步,传授格言警句或把名人名言抄写成条幅通过美化教室来激励学生;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帮助学生在集体中通过种种竞赛活动立典型树榜样,然后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和宣传活动,以此来激发其他学生追求上进。各种激励法的合理运用和在不同场合巧妙布置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三、引导自我激励
从外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诱发学生的自我激励,从而形成学习动机的自我调节系统。使学生真正转变“要我学”到“我要学”,“我肯学”到“我能学”。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有效感。平时在政治课堂上要经常激励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学生心中真正能喊出“我能行”,建立成功的人生态度。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合理的评价、判断。肯定的评价和判断可能引起积极的自我反应,否定的评价和判断则可能引起消极的反应,老师要加强引导学生利用正确归因理论来分析问题,以求下次的成功。此外,还要鼓励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判断,把自我有效感与学习动机联系起来,使良好的自我的有效感成为学习动机的有效调节器,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评价和判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动机水平。
四、促使原有动机的转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仅一般的知识、技能可能迁移,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样是可以迁移的。布鲁纳在其名著《教育过程》一书中,把原理和态度的迁移看成是教育过程的核心。在学生还没有对某种学习产生内部学习动机之前,教师不应是消极地等待,而应是积极利用学生装原有的学习动机,因势利导地使之迁移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去。心理学家伯尔林指出,人有一种“认识的好奇心”,总是试图获取用以理解和控制环境的各种知识。他认为,这种认识的好奇心源于遇到的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的不一致所导致的观念冲突。例如: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一般对学习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感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利用原有动机转移的可能性,让学生产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需要。比如我们发现学生喜欢生物学,就可以把生物知识“嫁接”到思想政治课中来。在讲“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时,我讲了“杀人蜜蜂”的故事,巴西科学家引进了一中非洲蜜蜂,这种蜜蜂产蜜量高,繁殖能力强,但后来,由于管理不善,一些蜂逃了出来,在亚马逊河流域迅速繁殖,以处蔓延,袭击人畜。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利和弊相互转化,如果只看到有利的一面,没有看到有害的一面,掉以轻心,就会造成类似横贯美洲的蜜蜂杀人的大祸。这一例证,学生爱听,注意力集中,他们就很轻松地理解了抽象的理论,成功地实现了原有动机的转移,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思想政治课中来,逐步增强了学好思想政治课的愿望。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