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人结合客观现实及广大教师的心理愿望提出从社会、学校、教师三方面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农村 教师 心理健康 分析
近年来,随着师生关系紧张和学生伤害现象的上升趋势,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事实上,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已经成为污染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源头。甚至有人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
一、理性分析教师的压力源
(一)、社会责任过多,期望值过大。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在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教师与大多数社会成员一样,不得不面临着转型时期包括价值观在内的各种冲突,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而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这种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职业本身的要求,又促使教师必须承受着比普通的社会成员更大的压力。
(二)、农村中小学管理太过僵化。理者应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以及被管理者的心理特点,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才能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首先,一所学校的管理是否能够给教师提供一个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在学校管理上,许多农村中小学校长在管理过程中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教师信任不够,一味实行所谓“铁的纪律”、“钢化管理”不断对教师增加新的要求,使得教师疲惫不堪,心理负担沉重。
(三)、负荷过重,自身价值未尽显现。教师的职业决定了他们在8小时之外还要工作,除备课、批改作业、家访外,还要个人进修、继续教育。有很多农村中小学还实行寄宿制,教师晚上还得随同学生自习,其实际工作时间最高可达14小时。另外,学校每天进行纪律卫生评比,拿不到红旗就扣奖金,每月进行班主任工作常检和任课教师常检;除此,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还规定要计算机考试、普通话考试、英语考试等等,而要应对这些任务就得花费教师们相当多的时间。对教师来说,超负荷的工作量常常会造成心理上的紧张,这种紧张在不能有效释放的时候就会转变成超强的心理压力。
(四)、家长不配合。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多,都是家庭的心肝宝贝,个性较强;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心理素质较差,问题行为很多,难于调教。还有就是农村留守孩子多,教育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就变成了学校的全部责任,学生犯规违纪根本找不到家长配台进行教育,教师为此苦恼不已。
(五)、教改太快带来的压力。课程改革纲要中还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就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要确保教师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由此,各教育机构、师资培训机构都在积极组织进行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教师只有不断“充电”、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开展了下岗、待聘等人事制度改革。这些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群体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二、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通过调查及大量实践事实证明,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表现在:
(一)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尤其是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和暴躁乖戾的性格,常常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有的老师,或是工作上的挫折,或是由于领导的轻视,或是由于同事关系的紧张,或是由于个人生活上的问题导致情绪障碍,轻者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当出现这种消极情绪时,教师不是理智地控制,合理地化解,而是把心里的怒气发泄到无辜的学生身上,学生成了教师的出气简,据有关方面统计,90%的学生恐怖症是教师的非正常教学行为引起的。
(二)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很多教师没有能处理好这种关系,他们对待学生就像监狱的管教对犯人一样,学生处在被镇压,被看管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在这项调查中,有近半数的学生对部分教师感到害怕。由此可见,我们的一些教师在师生关系上存在问题。他们的非理性行为很难让人相信他们的心理是健康的。
(三)、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在学校里,教师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学生在校的表现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追求,都很大程度受教师言行的影响,著名的“波格马利翁效应”从正面揭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努力做到的。
三、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一)改变不合理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知活动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基础。教师不合理的认识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而且会直接导致语言行为上的偏差,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因而平时对他们总是高看一眼;而对那些学习不好则认为他们不会有出息,就打心眼看不上他们。因此在平时的言行中也不自觉地对他们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对待。
(二)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建立积极的教师情感。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来说建立积极的情感,控制消极的不良情绪,对于提高教师的影响力和工作效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极其重要的。
(三)培养健康乐观的性格。从一个人的常见的行为方式中可以看出这个人心理是否健康,而一个人的性格是否健康是他心理健康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志。教师的性格特征不仅会影响到他的职业的适应水平,而且还决定他个人的长远发展和身心健康。
四、综述
终上所述,目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成因是多方面的。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事关重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促进教师的心理成长,建设一支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张伯源著: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孔祥勇: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A.H.马斯洛:自我实现及超越,华夏出版社,
[4]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安徽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农村 教师 心理健康 分析
近年来,随着师生关系紧张和学生伤害现象的上升趋势,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事实上,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已经成为污染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源头。甚至有人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
一、理性分析教师的压力源
(一)、社会责任过多,期望值过大。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在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教师与大多数社会成员一样,不得不面临着转型时期包括价值观在内的各种冲突,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而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这种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职业本身的要求,又促使教师必须承受着比普通的社会成员更大的压力。
(二)、农村中小学管理太过僵化。理者应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以及被管理者的心理特点,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才能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首先,一所学校的管理是否能够给教师提供一个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在学校管理上,许多农村中小学校长在管理过程中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教师信任不够,一味实行所谓“铁的纪律”、“钢化管理”不断对教师增加新的要求,使得教师疲惫不堪,心理负担沉重。
(三)、负荷过重,自身价值未尽显现。教师的职业决定了他们在8小时之外还要工作,除备课、批改作业、家访外,还要个人进修、继续教育。有很多农村中小学还实行寄宿制,教师晚上还得随同学生自习,其实际工作时间最高可达14小时。另外,学校每天进行纪律卫生评比,拿不到红旗就扣奖金,每月进行班主任工作常检和任课教师常检;除此,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还规定要计算机考试、普通话考试、英语考试等等,而要应对这些任务就得花费教师们相当多的时间。对教师来说,超负荷的工作量常常会造成心理上的紧张,这种紧张在不能有效释放的时候就会转变成超强的心理压力。
(四)、家长不配合。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多,都是家庭的心肝宝贝,个性较强;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心理素质较差,问题行为很多,难于调教。还有就是农村留守孩子多,教育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就变成了学校的全部责任,学生犯规违纪根本找不到家长配台进行教育,教师为此苦恼不已。
(五)、教改太快带来的压力。课程改革纲要中还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就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要确保教师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由此,各教育机构、师资培训机构都在积极组织进行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教师只有不断“充电”、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开展了下岗、待聘等人事制度改革。这些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群体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二、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通过调查及大量实践事实证明,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表现在:
(一)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可能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尤其是喜怒无常的情绪状态和暴躁乖戾的性格,常常是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有的老师,或是工作上的挫折,或是由于领导的轻视,或是由于同事关系的紧张,或是由于个人生活上的问题导致情绪障碍,轻者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当出现这种消极情绪时,教师不是理智地控制,合理地化解,而是把心里的怒气发泄到无辜的学生身上,学生成了教师的出气简,据有关方面统计,90%的学生恐怖症是教师的非正常教学行为引起的。
(二)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正常的师生关系。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很多教师没有能处理好这种关系,他们对待学生就像监狱的管教对犯人一样,学生处在被镇压,被看管的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在这项调查中,有近半数的学生对部分教师感到害怕。由此可见,我们的一些教师在师生关系上存在问题。他们的非理性行为很难让人相信他们的心理是健康的。
(三)、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在学校里,教师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学生在校的表现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追求,都很大程度受教师言行的影响,著名的“波格马利翁效应”从正面揭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努力做到的。
三、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一)改变不合理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知活动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基础。教师不合理的认识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而且会直接导致语言行为上的偏差,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因而平时对他们总是高看一眼;而对那些学习不好则认为他们不会有出息,就打心眼看不上他们。因此在平时的言行中也不自觉地对他们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对待。
(二)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建立积极的教师情感。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来说建立积极的情感,控制消极的不良情绪,对于提高教师的影响力和工作效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极其重要的。
(三)培养健康乐观的性格。从一个人的常见的行为方式中可以看出这个人心理是否健康,而一个人的性格是否健康是他心理健康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志。教师的性格特征不仅会影响到他的职业的适应水平,而且还决定他个人的长远发展和身心健康。
四、综述
终上所述,目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成因是多方面的。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事关重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促进教师的心理成长,建设一支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张伯源著:变态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孔祥勇: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A.H.马斯洛:自我实现及超越,华夏出版社,
[4]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安徽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