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造成广西杉木林地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地形因素,从清理杉木林地、整理杉木林地、林粮间作、杉木林地抚育四个方面,提出了广西杉木造林过程中水土保持的基本方法,希望为促进广西杉木种植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广西;杉木林地;水土保持
引言
杉木是广西林木种植中重要的商品材之一,具有产量高、成材短、生长快等优点,根系忌盐碱、喜肥、土质要求高,适于在广西境内广大的阴坡、谷地、山脚进行种植。但由于广西自然气候较为复杂,各地造林技术手段参差不齐,导致不少杉木林地的水土流失现象较为明显,使得很多杉木林地的地力逐渐降低,林木生长受到了很大限制。为此,加强对广西杉木造林过程中水土保持方法的研究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
1 造成广西杉木林地水土流失的因素
受自然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广西杉木林地的水土流失现象还是较为严峻的,不少种植时间较长的杉木林地都正遭受着严重的水土流失,这给维护杉木种植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不利因素。
1.1 自然因素
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地区则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6.5度—23.1度之间,雨水丰沛、热量丰富、干湿分明、气候温暖、冬少夏多、日照适中、季节变化不是非常明显,非常适于杉木种植业的大面积推广。广西地区的年降水量比较丰富,很多地区年降水量在1070毫米以上,有的地区甚至达到了2000毫米,在地域分布上具有丘陵山区多、平原河谷少;东部多、西部少;夏季迎风坡多、背风坡较少的特点。每年的4—9月为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过8成,易发生洪涝灾害。广西气温由河谷平原至丘陵山区逐步递减,日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上,积温资源丰富,利于喜温作物的生长。
1.2 地形因素
广西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两广丘陵西部,南部频临北部湾。地势呈现出四周多高原山地、中部南部多平原的态势,在地势上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东南和西北之间呈现盆地状,中部地区拥有浔郁平原。在地貌总体特点看,广西为山地丘陵盆地地貌,呈现出盆地大小相杂、山系层层相套呈弧形状、丘陵错综、平地比例较低、喀斯特地形分布较广的总体特点。
2 广西杉木造林过程中水土保持的基本方法
广西复杂的自然和地形因素给区内种植广泛的杉木种植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考验,特别是杉木林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是较为明显的。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针对性的实施各种水土保持办法,才能实现广西杉木种植业的有序发展。2.1 清理杉木林地
(1)很多杉木种植农户采取炼山的传统方式对林地进行清理,即将晒干后采伐剩余物或灌木杂草予以放火焚烧。这种方式经济高效、省时省力、操作简单[1]。通过高温燃烧,能够去除林地中的部分杂草及种籽,降低灌木杂草和幼树间的竞争,降低中耕除草量,同时也利于林粮间作,有利于维护杉木良好生长态势。但炼山也同时损害了土壤中的氮素含量,就是产生的部分速性灰分肥料,也因广西地区的多雨气候而容易受到冲刷淋洗,损害了土壤肥力的保持,还损害了土壤腐殖质层,降低了林地的保水蓄水能力。地表因火烧失掉了最上的覆盖层,造成表土极易因雨水冲刷而发生水土流失现象,径流不能分散、淤泥不能过滤、土壤中的孔隙由于灰烬聚积而降低了自身的渗透率,如果发生短时间的急剧降水,土壤的冲刷速度将会急剧加快,可以炼山的传统方式的弊端是很大的。
(2)利用化学除莠方式清理林地,不会对林地土壤成分结构造成很大影响。实践证明,草甘膦、威尔柏等对杂草灌木的消灭效果非常好,但缺点却是一般药剂的价格都比较高,整治成本是比较大的。
(3)还可采取堆腐或堆烧的方式清理杂草灌木及采伐剩余物。堆烧是在安全地域将剩余物堆成堆,再进行放火焚烧;堆腐是将清理对象以水平方向堆成若干等高线,任凭其自然腐烂。这两种处理方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杂灌价值,还能够很好的保持林地土壤肥力,有利于杉木的后期生长。
2.2 整理杉木林地
杉木造林初始的几年是水土流失最为剧烈的几年,造成很多新种杉木林地土壤衰退现象非常明显,损害了林木总体产量,这说明整地带来的水流流失是非常明显的。为此,在耕作方法选取上,必须同时兼顾生态、林木生长、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改变忽视水土保持工作的传统旧观念,才能有效防止土壤退化及林木产量下降现象的发生。
(1)在缓坡或丘陵杉木林地,宜采取全垦深挖的整地方式,不仅操作方便,还有利于水土保持。采用大块状深挖方式,翻转覆盖土壤表层土块,相互间重叠后呈现鱼鳞状,土块翻得要大,等到造林时,再按照株行距予以穴状碎土[2]。同时,还要限制整地坡度,确保土壤拥有良好的自身抗侵蚀能力。
(2)采用抽槽整地方式,即沿着等高线进行开沟,壕沟深0.5米、宽0.6米,沟下堆心土,沟内填上钩表土。此种整地方式,不适于超过30度的陡坡,而可以在坡度较缓丘陵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3)如果坡度在25—35度之间,可采取水平带状整地方式,即沿等高线予以带状整地翻土,翻转覆盖表层土块,使其相互重叠呈鱼鳞状。此种整地方式宜在腐殖质层较厚的砂性土壤予以推广,但如果在杂草滋生、土壤紧实的红壤地区,应提高带面的宽度与深度。
(4)穴状整地方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但在红壤地区,由于林木生长不好、整地的范围较小,无法发挥出全部生产潜力,故不应大面积推广这一方式;而在地形破碎、表土深厚、砂质土壤、陡坡等特殊地段,可以广泛对这一技术进行推广。
2.3 林粮间作
林粮间作方式能够促进幼林生长,实现短期经济效益,是以耕代抚的很好方式,但缺点是可能造成土壤冲刷,带来土壤侵蚀量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作物每年3月份播种前的细碎土块程序损害了水土保持工作,细土容易板结,不利于透水。5月时的作物发育期,需要经常进行松土除草,但此时广西多地正处雨季,雨水使表土常形成结皮,存在结皮的土壤的入渗率较低,使地表出现较大的径流和冲刷,带来侵蚀量的提高。假如此时降水量大于土壤吸水力,就极易对这种松散无结构的土壤产生冲刷,造成侵蚀量的短时间内的剧增。有数据表明,间种花生的杉木林地比没有间种的林地,在作物处于苗期阶段土壤受到的侵蚀量要多大约一半,这充分说明了林粮间种方式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弊端。
为此,在石块较多、土层较浅、坡度较大的杉木林地,因水土流失很难控制,故不宜推广林粮间种方式,而应选择在土层较厚、坡度平缓的地区予以推广。同时,还要选择好适宜的间种作物品种,应多选择花生、黄豆等矮杆作物,少选择玉米等高杆作物,因为前者的水土保持功效更高。例如,在杉木林地间种水保效果好、无需经常松土、枝叶繁茂、经济效益高的中药沙仁,就可以取得很好的间种效果,诸如此类,都是值得大力推广的有效间种作物[3]。另外,所种作物还应尽量做到秸秆还山,还能够过滤淤泥、拦截径流,所取得的水土保持功效会更高,当秸秆腐烂后,还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实现土壤的优化改良,促进杉木生长取得更好的效果。
2.4 杉木林地抚育
杉木幼苗同杂草相比,其竞争力处于下风,无法在与杂草的生长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为此,在造林的头三年,应做好中耕除草工作,可以有效提高杉木幼苗的成活率,促进幼苗快速生长,同时还提高了林木郁闭度,防止了水土流失的发生。但需注意的是,松土过程易对地表情况造成影响,故在广西多雨季节,应把握好除草时间。并且,林地抚育方法方式也要同时予以改进,如采取局部除草方式,先清除对杉木幼苗生长产生较大的影响的杂草,如茅草、玄勾子、水竹、五节芒等,适当保留部分其它影响不是很大的杂草,以便提高地表的覆盖率,缩小松土的范围,防止因杂草的集中清理带来水土短时间的急剧流失。另外,在进行杉木林地抚育时,还可采用威尔柏、草甘膦等除草剂进行操作,也可以取得很好的除草和水土保持效果。
3 结语
在杉木林地水土保持工作中,必须逐步摒弃传统落后的方式,根据杉木林地具体特点,因地制宜的采取科学整地方式,提高水土保持工作中的科学技术含量,才能实现节约种植成本、促进杉木生长、实现更大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黎卓林,谢三秀.不同整地方式对杉木造林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J].科技与企业.2 012.09
[2] 陈媛媛.杉木人工林土壤水分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 013.05
[3] 郑长瑞.杉木造林整地及抚育技术的综合评价和决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9
关键词:广西;杉木林地;水土保持
引言
杉木是广西林木种植中重要的商品材之一,具有产量高、成材短、生长快等优点,根系忌盐碱、喜肥、土质要求高,适于在广西境内广大的阴坡、谷地、山脚进行种植。但由于广西自然气候较为复杂,各地造林技术手段参差不齐,导致不少杉木林地的水土流失现象较为明显,使得很多杉木林地的地力逐渐降低,林木生长受到了很大限制。为此,加强对广西杉木造林过程中水土保持方法的研究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
1 造成广西杉木林地水土流失的因素
受自然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广西杉木林地的水土流失现象还是较为严峻的,不少种植时间较长的杉木林地都正遭受着严重的水土流失,这给维护杉木种植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不利因素。
1.1 自然因素
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地区则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6.5度—23.1度之间,雨水丰沛、热量丰富、干湿分明、气候温暖、冬少夏多、日照适中、季节变化不是非常明显,非常适于杉木种植业的大面积推广。广西地区的年降水量比较丰富,很多地区年降水量在1070毫米以上,有的地区甚至达到了2000毫米,在地域分布上具有丘陵山区多、平原河谷少;东部多、西部少;夏季迎风坡多、背风坡较少的特点。每年的4—9月为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过8成,易发生洪涝灾害。广西气温由河谷平原至丘陵山区逐步递减,日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上,积温资源丰富,利于喜温作物的生长。
1.2 地形因素
广西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两广丘陵西部,南部频临北部湾。地势呈现出四周多高原山地、中部南部多平原的态势,在地势上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东南和西北之间呈现盆地状,中部地区拥有浔郁平原。在地貌总体特点看,广西为山地丘陵盆地地貌,呈现出盆地大小相杂、山系层层相套呈弧形状、丘陵错综、平地比例较低、喀斯特地形分布较广的总体特点。
2 广西杉木造林过程中水土保持的基本方法
广西复杂的自然和地形因素给区内种植广泛的杉木种植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考验,特别是杉木林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是较为明显的。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针对性的实施各种水土保持办法,才能实现广西杉木种植业的有序发展。2.1 清理杉木林地
(1)很多杉木种植农户采取炼山的传统方式对林地进行清理,即将晒干后采伐剩余物或灌木杂草予以放火焚烧。这种方式经济高效、省时省力、操作简单[1]。通过高温燃烧,能够去除林地中的部分杂草及种籽,降低灌木杂草和幼树间的竞争,降低中耕除草量,同时也利于林粮间作,有利于维护杉木良好生长态势。但炼山也同时损害了土壤中的氮素含量,就是产生的部分速性灰分肥料,也因广西地区的多雨气候而容易受到冲刷淋洗,损害了土壤肥力的保持,还损害了土壤腐殖质层,降低了林地的保水蓄水能力。地表因火烧失掉了最上的覆盖层,造成表土极易因雨水冲刷而发生水土流失现象,径流不能分散、淤泥不能过滤、土壤中的孔隙由于灰烬聚积而降低了自身的渗透率,如果发生短时间的急剧降水,土壤的冲刷速度将会急剧加快,可以炼山的传统方式的弊端是很大的。
(2)利用化学除莠方式清理林地,不会对林地土壤成分结构造成很大影响。实践证明,草甘膦、威尔柏等对杂草灌木的消灭效果非常好,但缺点却是一般药剂的价格都比较高,整治成本是比较大的。
(3)还可采取堆腐或堆烧的方式清理杂草灌木及采伐剩余物。堆烧是在安全地域将剩余物堆成堆,再进行放火焚烧;堆腐是将清理对象以水平方向堆成若干等高线,任凭其自然腐烂。这两种处理方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杂灌价值,还能够很好的保持林地土壤肥力,有利于杉木的后期生长。
2.2 整理杉木林地
杉木造林初始的几年是水土流失最为剧烈的几年,造成很多新种杉木林地土壤衰退现象非常明显,损害了林木总体产量,这说明整地带来的水流流失是非常明显的。为此,在耕作方法选取上,必须同时兼顾生态、林木生长、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因素,改变忽视水土保持工作的传统旧观念,才能有效防止土壤退化及林木产量下降现象的发生。
(1)在缓坡或丘陵杉木林地,宜采取全垦深挖的整地方式,不仅操作方便,还有利于水土保持。采用大块状深挖方式,翻转覆盖土壤表层土块,相互间重叠后呈现鱼鳞状,土块翻得要大,等到造林时,再按照株行距予以穴状碎土[2]。同时,还要限制整地坡度,确保土壤拥有良好的自身抗侵蚀能力。
(2)采用抽槽整地方式,即沿着等高线进行开沟,壕沟深0.5米、宽0.6米,沟下堆心土,沟内填上钩表土。此种整地方式,不适于超过30度的陡坡,而可以在坡度较缓丘陵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3)如果坡度在25—35度之间,可采取水平带状整地方式,即沿等高线予以带状整地翻土,翻转覆盖表层土块,使其相互重叠呈鱼鳞状。此种整地方式宜在腐殖质层较厚的砂性土壤予以推广,但如果在杂草滋生、土壤紧实的红壤地区,应提高带面的宽度与深度。
(4)穴状整地方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水土保持效果,但在红壤地区,由于林木生长不好、整地的范围较小,无法发挥出全部生产潜力,故不应大面积推广这一方式;而在地形破碎、表土深厚、砂质土壤、陡坡等特殊地段,可以广泛对这一技术进行推广。
2.3 林粮间作
林粮间作方式能够促进幼林生长,实现短期经济效益,是以耕代抚的很好方式,但缺点是可能造成土壤冲刷,带来土壤侵蚀量的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作物每年3月份播种前的细碎土块程序损害了水土保持工作,细土容易板结,不利于透水。5月时的作物发育期,需要经常进行松土除草,但此时广西多地正处雨季,雨水使表土常形成结皮,存在结皮的土壤的入渗率较低,使地表出现较大的径流和冲刷,带来侵蚀量的提高。假如此时降水量大于土壤吸水力,就极易对这种松散无结构的土壤产生冲刷,造成侵蚀量的短时间内的剧增。有数据表明,间种花生的杉木林地比没有间种的林地,在作物处于苗期阶段土壤受到的侵蚀量要多大约一半,这充分说明了林粮间种方式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弊端。
为此,在石块较多、土层较浅、坡度较大的杉木林地,因水土流失很难控制,故不宜推广林粮间种方式,而应选择在土层较厚、坡度平缓的地区予以推广。同时,还要选择好适宜的间种作物品种,应多选择花生、黄豆等矮杆作物,少选择玉米等高杆作物,因为前者的水土保持功效更高。例如,在杉木林地间种水保效果好、无需经常松土、枝叶繁茂、经济效益高的中药沙仁,就可以取得很好的间种效果,诸如此类,都是值得大力推广的有效间种作物[3]。另外,所种作物还应尽量做到秸秆还山,还能够过滤淤泥、拦截径流,所取得的水土保持功效会更高,当秸秆腐烂后,还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实现土壤的优化改良,促进杉木生长取得更好的效果。
2.4 杉木林地抚育
杉木幼苗同杂草相比,其竞争力处于下风,无法在与杂草的生长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为此,在造林的头三年,应做好中耕除草工作,可以有效提高杉木幼苗的成活率,促进幼苗快速生长,同时还提高了林木郁闭度,防止了水土流失的发生。但需注意的是,松土过程易对地表情况造成影响,故在广西多雨季节,应把握好除草时间。并且,林地抚育方法方式也要同时予以改进,如采取局部除草方式,先清除对杉木幼苗生长产生较大的影响的杂草,如茅草、玄勾子、水竹、五节芒等,适当保留部分其它影响不是很大的杂草,以便提高地表的覆盖率,缩小松土的范围,防止因杂草的集中清理带来水土短时间的急剧流失。另外,在进行杉木林地抚育时,还可采用威尔柏、草甘膦等除草剂进行操作,也可以取得很好的除草和水土保持效果。
3 结语
在杉木林地水土保持工作中,必须逐步摒弃传统落后的方式,根据杉木林地具体特点,因地制宜的采取科学整地方式,提高水土保持工作中的科学技术含量,才能实现节约种植成本、促进杉木生长、实现更大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黎卓林,谢三秀.不同整地方式对杉木造林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J].科技与企业.2 012.09
[2] 陈媛媛.杉木人工林土壤水分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 013.05
[3] 郑长瑞.杉木造林整地及抚育技术的综合评价和决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