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争取台湾民心与台湾“国际空间”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大陆如何在“防独、遏独”的同时,满足台湾民众合情合理的对外交往需求的问题。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两岸就台湾政治定位、参与由主权国家构成的国际组织与活动问题进行政治协商的条件尚不成熟的当下,处理这个问题,首先要把握台湾民意在台湾“国际空间”问题上的基本态度与心理,找出大陆在处理台湾“国际空间”问题上争取台湾民心的新思维与新做法。
现实与心理的落差
长期以来,反“独”是大陆处理两岸关系的一条主线,除了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在岛内内政方面的施政之外,最主要的就集中体现在台湾参与国际活动上。由于在两岸关系中台湾当局的政治定位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在早期的国民党执政时期,台湾当局始终未放弃与大陆在国际社会争取国际法主体资格的努力。到了李、扁执政的20年中,台湾当局在岛内和国际上一再以“台独”路线与作为,冲撞“一个中国”底线。
为防止国际上形成“两个中国”、“一边一国”、“一中一台”的情况,在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上,大陆始终针锋相对,寸土不让,双方在涉外领域处于紧张对峙状态。大陆的做法固然有利于防止“台独”,巩固“一个中国”的国际大框架,但也不可避免地伤及台湾人民扩大对外交往的合理心理。岛内各方机构的诸多民意调查显示,台湾民众对台湾应该以平等、有尊严的方式参与国际组织,扩展 “国际空间”,始终有较高共识与期待,他们对台湾当局扩展“国际空间”的行动采取支持立场,且对台湾目前的国际地位持不满意的态度。1998年9月“中华欧亚学会”民调显示,91.8%的民众认为台湾应该“加入国际组织,扩展国际生存空间”,有71%的台湾民众对台湾在国际上的地位是“不满意”的。2000年台当局“外交部”民调显示,有40%的民众认为提高台湾的国际地位应摆在优先位置上,较多的人认为应该把“国际空间”问题放在两岸会谈首位。2004年5月“外交部”民调显示,有89.1%的民众认为,台湾“争取在国际社会有平等的地位与尊严是重要的”。可见,两岸政治现实与台湾民众的心理需求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落差。
“台独”势力的挑拨与操作
“台独”势力看到了上述民众心理的落差,因此将大陆的“反独”、“遏独”政策称做“三光政策”,并不断进行挑拨。
一是以“金钱外交”、“冲撞外交”调高台湾民众在台湾“国际空间”问题上的期待度,当这样的期待度与台湾对外交往的政治现实结果形成极大落差时,岛内民众在心理上必然产生强烈的焦虑感、挫折感。民调显示,台湾民众对“未来台湾国际地位能否提升”的信心逐年下降。如1994年时有50%的民众表示乐观,可是到2006年时,76%的民众认为台湾在国际上“生存艰困”。
二是“台独”势力进一步将民众的挫折感转嫁到大陆身上,引向“大陆欺负台湾”、“伤害台湾人民的感情和尊严”等对大陆的负面观感和抗拒心理。如1998年10月“中华欧亚学会”民调显示,有79%的民众认为大陆“打压台湾国际空间,伤害两岸人民的感情”。2007年9月“陆委会”民调,近85%的民众不认同大陆反对台湾加入国际组织。2006年8月台湾智库民调显示,有65%的民众认为乍得与台湾“断交”“使台湾全体人民受到羞辱”。
三是将民众的负面观感进一步引向对大陆的疏离感乃至仇视心理,直接致使岛内民众对大陆的好感降低。“陆委会”长期追踪的民调显示,一半以上的民众认为大陆对台湾“不友善”。2003年台湾民众感受大陆对台湾不友善比例上升到最高点,为70.9%,对此,当时的“陆委会”直指其原因“与非典风暴期间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打压台湾有关”。
四是将民众对大陆的仇视心理导向台湾民众的民族、国家认同。岛内民调结果显示,自1997年9月“陆委会”民调显示台湾民众自我认同为“台湾人”的比例(36%)首次超越自我认同为“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比例(34.8%),绝大多数民众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期望倾向维持现状之后,至今台湾岛内民众仍然质疑大陆改善两岸关系的诚意,特别在两岸关系紧张的冲突点,这种不满和质疑更是强烈,台湾多数民众排拒大陆、排拒统一的民意没有根本转变。
争取民心的重要一环
1998年4月26日,马英九在《中国时报》上发表署名文章《逆向思考,突破僵局》,文章称“台湾国际活动空间问题一直是两岸关系的‘终极死结’,也是台湾人民对中共最不满意的一点。中共如能在这一点展现弹性,漂亮突破,其善意必在台湾引起正面回响,非但可营造未来两岸协商的良好气氛,亦可建立两岸关系前所未有的良性循环”。对此,大陆虽然早已有所感悟,但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在外交领域争取台湾民心的时机和条件并不具备。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采行“九二共识”基础上的“活路外交”政策,使大陆与台湾当局建立起“一个中国”原则下的基本政治互信,在外交领域有了妥善处理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时机和条件。四年来,在台湾参与国际组织与活动方面,两岸在政治互信基础上通过善意沟通,达成了一些默契和模式,并取得诸多具体的突破性进展:台湾不仅稳固了与23个“邦交国”的“邦谊”,而且以观察员身份参与世界卫生大会、成为世贸组织下“国际贸易资讯暨合作机构”会员,前“副总统”连战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使得台湾官方与会的层级得以提高。
因此,岛内民意也随之出现变化。一是对民进党的操作有了辨析。2011年5月,针对民进党质疑两岸交流会导致“主权流失”、“国际地位下降”的问题,新台湾国策智库发表的民调显示,有近50%民众不这么认为,有22%的人则认为台湾国际地位有显著提升。二是多数民众认为两岸关系改善有助台湾扩展“国际空间”。2011年6月“陆委会”民调显示,63.7%受访者认为两岸关系改善有助于扩大台湾国际空间。三是多数民众对台湾以务实方式参与国际组织持肯定态度。2009年5月《中国时报》民调显示,有55%的民众满意台湾以“中华台北”观察员身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7%民众虽不满意,但考虑到政治现实可以勉强接受;不满意且不能接受者有10%。此外,2008年8月“陆委会”民调显示,有67%的民众乐见两岸共同参与国际组织。四是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敌意开始降低。“陆委会”对2009年岛内民调的综合分析指出,民众认为大陆对台湾当局与民众的友善程度有微幅上升的趋势。
然而,从2012年1月的台湾领导人选举来看,这些“外交”政绩并未能明显转化为对马英九连任的有利支持,而民调也显示,仍有60%的民众仍认为“大陆是台湾发展对外关系的最大障碍”,对大陆对台善意的认可度仍停留在2008年8月的53%的水平。其原因分析起来,不外乎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马英九当局为避免绿营抹红、抹黑攻击,对大陆的善意宣传不足,民众对大陆的善意无感。二是民进党仍借“东京影展”、“跆拳道比赛”、“世界卫生组织密函”等两岸涉外领域的突发事件,不断贬损马英九的“活路外交”、“外交休兵”是“鸡肋外交”、“外交休克”,丑化马英九的“外交”政绩,仍然强调只有国际上“确认”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在文书、文件对外交涉上可以抬头挺胸”“才是真正的外交突破”,诱导民众对马英九“外交政绩”的不满情绪,强化民众在国际空间问题上对大陆刻板的负面印象。三是台湾民众对目前的国际地位仍不满意,2010年年底“中时民调中心”民调显示,只有36%的民众觉得台湾国际地位变好,有38%认为是在退步,表示差不多者有12%。鉴此,这些问题不解决,将成为大陆化解两岸敌意,拉近两岸情感,做岛内民心工作的极大障碍。
四年来的实践证明,大陆在国际社会上对台释放的善意尚不足以根本扭转岛内民众在“国际空间”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更尚未深层影响台湾民众对大陆观感、国家认同、两岸统一等问题的基本态度。这说明,大陆在涉外领域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仍任重道远。
台湾民众对以平等、有尊严的方式参与国际组织,扩展 “国际空间”有较高共识与期待,大陆在涉外领域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仍任重道远。
现实与心理的落差
长期以来,反“独”是大陆处理两岸关系的一条主线,除了坚决反对“台独”势力在岛内内政方面的施政之外,最主要的就集中体现在台湾参与国际活动上。由于在两岸关系中台湾当局的政治定位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在早期的国民党执政时期,台湾当局始终未放弃与大陆在国际社会争取国际法主体资格的努力。到了李、扁执政的20年中,台湾当局在岛内和国际上一再以“台独”路线与作为,冲撞“一个中国”底线。
为防止国际上形成“两个中国”、“一边一国”、“一中一台”的情况,在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上,大陆始终针锋相对,寸土不让,双方在涉外领域处于紧张对峙状态。大陆的做法固然有利于防止“台独”,巩固“一个中国”的国际大框架,但也不可避免地伤及台湾人民扩大对外交往的合理心理。岛内各方机构的诸多民意调查显示,台湾民众对台湾应该以平等、有尊严的方式参与国际组织,扩展 “国际空间”,始终有较高共识与期待,他们对台湾当局扩展“国际空间”的行动采取支持立场,且对台湾目前的国际地位持不满意的态度。1998年9月“中华欧亚学会”民调显示,91.8%的民众认为台湾应该“加入国际组织,扩展国际生存空间”,有71%的台湾民众对台湾在国际上的地位是“不满意”的。2000年台当局“外交部”民调显示,有40%的民众认为提高台湾的国际地位应摆在优先位置上,较多的人认为应该把“国际空间”问题放在两岸会谈首位。2004年5月“外交部”民调显示,有89.1%的民众认为,台湾“争取在国际社会有平等的地位与尊严是重要的”。可见,两岸政治现实与台湾民众的心理需求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落差。
“台独”势力的挑拨与操作
“台独”势力看到了上述民众心理的落差,因此将大陆的“反独”、“遏独”政策称做“三光政策”,并不断进行挑拨。
一是以“金钱外交”、“冲撞外交”调高台湾民众在台湾“国际空间”问题上的期待度,当这样的期待度与台湾对外交往的政治现实结果形成极大落差时,岛内民众在心理上必然产生强烈的焦虑感、挫折感。民调显示,台湾民众对“未来台湾国际地位能否提升”的信心逐年下降。如1994年时有50%的民众表示乐观,可是到2006年时,76%的民众认为台湾在国际上“生存艰困”。
二是“台独”势力进一步将民众的挫折感转嫁到大陆身上,引向“大陆欺负台湾”、“伤害台湾人民的感情和尊严”等对大陆的负面观感和抗拒心理。如1998年10月“中华欧亚学会”民调显示,有79%的民众认为大陆“打压台湾国际空间,伤害两岸人民的感情”。2007年9月“陆委会”民调,近85%的民众不认同大陆反对台湾加入国际组织。2006年8月台湾智库民调显示,有65%的民众认为乍得与台湾“断交”“使台湾全体人民受到羞辱”。
三是将民众的负面观感进一步引向对大陆的疏离感乃至仇视心理,直接致使岛内民众对大陆的好感降低。“陆委会”长期追踪的民调显示,一半以上的民众认为大陆对台湾“不友善”。2003年台湾民众感受大陆对台湾不友善比例上升到最高点,为70.9%,对此,当时的“陆委会”直指其原因“与非典风暴期间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打压台湾有关”。
四是将民众对大陆的仇视心理导向台湾民众的民族、国家认同。岛内民调结果显示,自1997年9月“陆委会”民调显示台湾民众自我认同为“台湾人”的比例(36%)首次超越自我认同为“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比例(34.8%),绝大多数民众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期望倾向维持现状之后,至今台湾岛内民众仍然质疑大陆改善两岸关系的诚意,特别在两岸关系紧张的冲突点,这种不满和质疑更是强烈,台湾多数民众排拒大陆、排拒统一的民意没有根本转变。
争取民心的重要一环
1998年4月26日,马英九在《中国时报》上发表署名文章《逆向思考,突破僵局》,文章称“台湾国际活动空间问题一直是两岸关系的‘终极死结’,也是台湾人民对中共最不满意的一点。中共如能在这一点展现弹性,漂亮突破,其善意必在台湾引起正面回响,非但可营造未来两岸协商的良好气氛,亦可建立两岸关系前所未有的良性循环”。对此,大陆虽然早已有所感悟,但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在外交领域争取台湾民心的时机和条件并不具备。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采行“九二共识”基础上的“活路外交”政策,使大陆与台湾当局建立起“一个中国”原则下的基本政治互信,在外交领域有了妥善处理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时机和条件。四年来,在台湾参与国际组织与活动方面,两岸在政治互信基础上通过善意沟通,达成了一些默契和模式,并取得诸多具体的突破性进展:台湾不仅稳固了与23个“邦交国”的“邦谊”,而且以观察员身份参与世界卫生大会、成为世贸组织下“国际贸易资讯暨合作机构”会员,前“副总统”连战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使得台湾官方与会的层级得以提高。
因此,岛内民意也随之出现变化。一是对民进党的操作有了辨析。2011年5月,针对民进党质疑两岸交流会导致“主权流失”、“国际地位下降”的问题,新台湾国策智库发表的民调显示,有近50%民众不这么认为,有22%的人则认为台湾国际地位有显著提升。二是多数民众认为两岸关系改善有助台湾扩展“国际空间”。2011年6月“陆委会”民调显示,63.7%受访者认为两岸关系改善有助于扩大台湾国际空间。三是多数民众对台湾以务实方式参与国际组织持肯定态度。2009年5月《中国时报》民调显示,有55%的民众满意台湾以“中华台北”观察员身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7%民众虽不满意,但考虑到政治现实可以勉强接受;不满意且不能接受者有10%。此外,2008年8月“陆委会”民调显示,有67%的民众乐见两岸共同参与国际组织。四是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敌意开始降低。“陆委会”对2009年岛内民调的综合分析指出,民众认为大陆对台湾当局与民众的友善程度有微幅上升的趋势。
然而,从2012年1月的台湾领导人选举来看,这些“外交”政绩并未能明显转化为对马英九连任的有利支持,而民调也显示,仍有60%的民众仍认为“大陆是台湾发展对外关系的最大障碍”,对大陆对台善意的认可度仍停留在2008年8月的53%的水平。其原因分析起来,不外乎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马英九当局为避免绿营抹红、抹黑攻击,对大陆的善意宣传不足,民众对大陆的善意无感。二是民进党仍借“东京影展”、“跆拳道比赛”、“世界卫生组织密函”等两岸涉外领域的突发事件,不断贬损马英九的“活路外交”、“外交休兵”是“鸡肋外交”、“外交休克”,丑化马英九的“外交”政绩,仍然强调只有国际上“确认”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在文书、文件对外交涉上可以抬头挺胸”“才是真正的外交突破”,诱导民众对马英九“外交政绩”的不满情绪,强化民众在国际空间问题上对大陆刻板的负面印象。三是台湾民众对目前的国际地位仍不满意,2010年年底“中时民调中心”民调显示,只有36%的民众觉得台湾国际地位变好,有38%认为是在退步,表示差不多者有12%。鉴此,这些问题不解决,将成为大陆化解两岸敌意,拉近两岸情感,做岛内民心工作的极大障碍。
四年来的实践证明,大陆在国际社会上对台释放的善意尚不足以根本扭转岛内民众在“国际空间”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更尚未深层影响台湾民众对大陆观感、国家认同、两岸统一等问题的基本态度。这说明,大陆在涉外领域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仍任重道远。
台湾民众对以平等、有尊严的方式参与国际组织,扩展 “国际空间”有较高共识与期待,大陆在涉外领域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仍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