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例大动脉转换术的冠状动脉解剖类型和治疗结果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me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分析近年来107例大动脉转换术的冠状动脉解剖分类和手术结果,以进一步提高大动脉转换术的手术成功率.方法 2000年1月至2004年9月,采用大动脉转换术纠治完全性大血管错位室隔完整型(TGA/IVS)44例,完全性大血管错位伴室间隔缺损(TGA/VSD)38例,右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Taussig-Bing)25例,其中冠状动脉畸形28例,占全组28%.结果大动脉转换术107例中死亡17例,总病死率15.88%.其中TGA/IVS组死亡4例,病死率9.02%;TGA/VSD组死亡8例,病死率21.05%;Taussig-Bing组死亡5例,病死率20.00%.90例术后随访6个月~4年,VSD残余漏3例,2例分别在术后1个月和2个月自愈,1例同时伴右室流出道梗阻,术后3个月再次手术治愈.肺动脉瓣上狭窄2例尚在随访中.其余病儿活动良好,无任何心肌缺血表现.结论冠状动脉畸形的变异很多,分型比较困难,Leiden方法简单,易掌握.Taussig-Bing的冠状动脉畸形发生率较高,TGA/VSD的冠状动脉畸形达40%左右,进行Switch手术时应注意。

其他文献
血红素加氧酶(血红素氧化酶,heme oxygenase,HO)是血红素降解的起始酶和限速酶,催化血红素降解为胆色素、CO和自由铁,在体内以HO-1、HO-2、HO-3三种形式存在,HO-1为诱导型,另外两种为组成型.血红素是HO-1的主要作用底物,各种非血红素因素包括重金属、细胞因子、激素、内毒素、热休克、化学物质及氧化刺激等均可诱导HO-1大量表达。
期刊
目的 评价吸人性一氧化氮(INO)在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ETCPC)术后早期疗效。方法ETCPC术后早期吸人NO者为试验组,未吸人NO者为对照组,各16例。记录两组吸人及停用INO前后心排出量、肺血管阻力(PVR)、呼吸指数、肺动脉-左房压力阶差(PLG)。记录两组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滞留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NO吸人后呼吸指数从2.61±0.32下降至1.41±
期刊
近年来,我们收治8例单纯性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现结合文献总结报道如下。
期刊
期刊
期刊
病人男,22岁。1年来不明原因心悸、胸闷、乏力,伴晕厥,双下肢水肿、少尿、气促,近2个月症状加重。查体:巩膜黄染,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扩大,心率80次/min,律不齐。肝右肋下4横指,脾可及,腹部有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水肿。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X线胸片示右房、右室增大,心影呈普大型。心电图示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前向性文氏现象,
期刊
目的 对比T2交感神经链夹闭术与夹闭加切断术两种方法治疗头面多汗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8月将3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头面多汗症病人分2组,分别采取T2交感神经链单纯夹闭(单纯夹闭组12例)和T2交感神经夹闭加第2肋骨表面的交感神经链切断(夹闭切断组19例).所有病人术后定期接受电话问卷式随访.结果两组病人随访1~31个月,平均12个月,单纯夹闭与夹闭切断组头汗有效率为92%与
缺血性心脏病是当今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近年来,细胞组织工程实现了细胞的体外培养、分化,移植入受损心肌组织中,替代坏死心肌或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心功能。
期刊
病人男,59岁.二尖瓣脱垂在全麻下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后两次拔管,均因呼吸无力而再次插管.机械通气状态下,氧分压75 mm Hg(1 mm Hg=0.133 kPa),二氧化碳分压48 mm Hg,潮气量明显低下(体重80 kg 潮气量280 ml),除外心肺因素考虑为呼吸肌无力所致,予新斯的明1 mg肌注,15 min后潮气量增加50 ml,呼吸较前轻松.改吡啶斯的明口服,36 h后拔气管插管,氧
期刊
目的 探讨电视激光硬质气管镜治疗大气道内良、恶性肿瘤及外压性恶性狭窄的方法和特点.方法 2002年9月至2004年11月,应用电视激光硬质气管镜为13例大气道肿瘤病人进行了15次手术治疗.窄蒂良性肿瘤完全镜下取出;宽蒂或延伸至管壁外者中转开胸手术切除;大气道恶性狭窄者采用放置支架,或用电刀、氩气刀或激光灼烧瘤体使之再通的姑息治疗;可切除的原发气管恶性肿瘤,硬质气管镜作为根治术前的准备.结果良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