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俗话说:“书读百通,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加强朗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从而提高朗读水平。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朗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133-02
回顾语文教学的历史,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可见,在语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但长久以来,实际教学中常常忽视朗读指导,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方面存在着“朗读的目的性不强”、“朗读的实效性低”的问题。课堂因此缺乏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学习兴趣索然,造成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
那么,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诸多问题,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爱上语文呢?
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才能唤起学让朗读的欲望,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来,真正把书读好,通常我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导语激趣法。教师精心设计,用优美、生动及饱含感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之中,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的“场”,使他主动地读,专注地说,兴致勃勃地读。如:教学《为了五美元的礼物》时,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设计了充满感情的语言“同学们,在母亲节的时候,给妈送过礼物吗?一个和你们年龄差不多、生活条件差的男孩,为了给母亲准备礼物,用了整一年的时间,既要上学,又要干家务活还被父母误会贪玩……这样一个男孩让你感动吗?想不想具体了解他怎么做的?带着感动的情感朗读课文。”学生读得真是兴致勃勃。
2.音乐激趣法。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在朗读教学中,配上合适的音乐,能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意境。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引导学生精读第五次擦燃看到的幻想时,配上哀伤的音乐,我先范读,学生闭眼感受,随着如泣如诉的音乐和低沉、缓慢的读书声,学生似乎看到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死亡和当时社会的黑暗残酷。
3.情景激趣法。就是将课文中描绘的情景以表演或利用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逼真的画面或是自身真切感受的表演,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把他们带入情境中,让他们此时产生的情感注入到朗读中,效果很好。如教学《山海关》时,体会山海关的风貌特点,我利用多媒体把山海关—长城的风景展示出来,看完之后,让学生带着“山海关好雄伟啊!地形好险啊!”的赞叹、惊喜的情感朗读课文中的具体句子,读得非常棒。
4.形式多样激趣法。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也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好方法。朗读的形式有很多,如:示范读、领读、共桌互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挑战读、集体读等,形式多样,大大提高学生朗读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要让学生读好课文,教师就得因材而异,因地制宜,利用各种方法,点燃学生朗读的兴趣火花,努力提高朗读水平。
二、教给朗读方法,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让学生掌握读的方法,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1.训练朗读的基本功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朗读正确、流利。正确读,就是把字音读准确,不漏字、添字、不改字、不读错音。流利读就是把句子读通顺,即不回读、不破读、不顿读、不唱读,要一句一顿地按詞连读,把词句读清楚,适当停顿,能让人听明白,能把课文读熟,有一定的速度,读懂课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都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词、句。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能达到朗读的高级阶段——感情读,才能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教给朗读方法,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
朗读的最高层次就是有感情读,即是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感情后再读,而情感要靠多变的朗读技巧来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时,教给方法,加强技巧指导、训练。
(1)指导学生掌握停顿的规律,处理好重音,学生用语音、语调来表现感情。
(2)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速度和节奏,把句子感情读出来。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情感,而感情朗读并不是机械地教给学生这个词应该重音,那句读慢点,就算学生模仿得再好,也不能使学生真正感情语言和体会感情。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给予指导。
首先,抓好题“眼”,体会全文的感情基调,读好课题。其次,抓住重点词,理解重点句,感悟句子要表达的情感,读好重点句。最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读好内容,体会内容要表达的中心感情。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情感,锻炼学生的口才,丰富和提高表达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朗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133-02
回顾语文教学的历史,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可见,在语文教学上都特别强调一个“读”字。但长久以来,实际教学中常常忽视朗读指导,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方面存在着“朗读的目的性不强”、“朗读的实效性低”的问题。课堂因此缺乏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学习兴趣索然,造成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
那么,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诸多问题,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爱上语文呢?
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才能唤起学让朗读的欲望,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来,真正把书读好,通常我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导语激趣法。教师精心设计,用优美、生动及饱含感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之中,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的“场”,使他主动地读,专注地说,兴致勃勃地读。如:教学《为了五美元的礼物》时,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设计了充满感情的语言“同学们,在母亲节的时候,给妈送过礼物吗?一个和你们年龄差不多、生活条件差的男孩,为了给母亲准备礼物,用了整一年的时间,既要上学,又要干家务活还被父母误会贪玩……这样一个男孩让你感动吗?想不想具体了解他怎么做的?带着感动的情感朗读课文。”学生读得真是兴致勃勃。
2.音乐激趣法。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在朗读教学中,配上合适的音乐,能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意境。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引导学生精读第五次擦燃看到的幻想时,配上哀伤的音乐,我先范读,学生闭眼感受,随着如泣如诉的音乐和低沉、缓慢的读书声,学生似乎看到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死亡和当时社会的黑暗残酷。
3.情景激趣法。就是将课文中描绘的情景以表演或利用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逼真的画面或是自身真切感受的表演,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把他们带入情境中,让他们此时产生的情感注入到朗读中,效果很好。如教学《山海关》时,体会山海关的风貌特点,我利用多媒体把山海关—长城的风景展示出来,看完之后,让学生带着“山海关好雄伟啊!地形好险啊!”的赞叹、惊喜的情感朗读课文中的具体句子,读得非常棒。
4.形式多样激趣法。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也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好方法。朗读的形式有很多,如:示范读、领读、共桌互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挑战读、集体读等,形式多样,大大提高学生朗读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要让学生读好课文,教师就得因材而异,因地制宜,利用各种方法,点燃学生朗读的兴趣火花,努力提高朗读水平。
二、教给朗读方法,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提高朗读水平。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让学生掌握读的方法,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1.训练朗读的基本功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朗读正确、流利。正确读,就是把字音读准确,不漏字、添字、不改字、不读错音。流利读就是把句子读通顺,即不回读、不破读、不顿读、不唱读,要一句一顿地按詞连读,把词句读清楚,适当停顿,能让人听明白,能把课文读熟,有一定的速度,读懂课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都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词、句。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能达到朗读的高级阶段——感情读,才能切切实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教给朗读方法,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
朗读的最高层次就是有感情读,即是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体会文章感情后再读,而情感要靠多变的朗读技巧来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时,教给方法,加强技巧指导、训练。
(1)指导学生掌握停顿的规律,处理好重音,学生用语音、语调来表现感情。
(2)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速度和节奏,把句子感情读出来。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情感,而感情朗读并不是机械地教给学生这个词应该重音,那句读慢点,就算学生模仿得再好,也不能使学生真正感情语言和体会感情。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给予指导。
首先,抓好题“眼”,体会全文的感情基调,读好课题。其次,抓住重点词,理解重点句,感悟句子要表达的情感,读好重点句。最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读好内容,体会内容要表达的中心感情。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情感,锻炼学生的口才,丰富和提高表达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