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谷氨酰胺合成酶表达的影响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sb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Muller细胞谷氨酰胺合成酶(GS)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模型组、模型对照组、PEDF干预组(干预组)、干预对照组,每组均为8只大鼠.模型组、干预组、干预对照组大鼠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不作任何干预,模型对照组为相同月龄的正常大鼠,干预组大鼠左眼玻璃体腔注射0.1 μg/μl的PEDF10 μl,干预对照组大鼠左眼玻璃体腔注射相同容积的磷酸盐缓冲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视网膜GS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变化.将视网膜Muller细胞置于高糖环境下培养,实验干预组中加入100 ng/ml PEDF,空白对照组加入相同容积的培养液,24 h后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PCR法检测PEDF对Mailer细胞GS和IL-1β表达的改变.流式细胞仪锚定蛋白-异硫氰酸荧光素和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100ng/mlPEDF对高糖状态下Muller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实时荧光PCR法从基因水平和免疫组织化学法从蛋白质水平检测均显示,相对于模型对照组大鼠,模型组大鼠视网膜GS表达降低,而IL-1β的表达升高,实时荧光PCR法:GS;t=4.23,P<0.01;IL-1β:t=16.73,P<0.01;免疫组织化学法:GS:t=5.13,P<0.01;IL-1β:t=9.32,P<0.01;干预组大鼠玻璃体腔注射PEDF 48 h后,IL-1β的表达下降,GS的表达升高,与干预对照组比较,实时荧光PCR法:GS:t=3.87,P<0.01;IL-1β:t=3.61,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GS:t=3.32,P<0.05;IL-1β:t=2.63,P<0.05.在高糖环境下,通过实时荧光PCR法和Western bot法检测均显示PEDF可以下调IL-1β的表达,而上调GS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实时荧光PCR法:GS:t=2.89,P<0.05;IL-1β:t=3.37,P<0.05;Western blot:GS:t=2.66,P<0.05;IL-1β:t=3.23,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PEDF可以抑制高糖环境下Muller细胞的凋亡,实验组凋亡率与空白对照组凋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5).结论 对于糖尿病大鼠,PEDF可能通过下调视网膜Muller细胞中IL-1β的表达来上调GS的表达,从而改善谷氨酸循环,抑制神经节细胞的死亡。

其他文献
自从1985年9月5日《眼底病》杂志创刊号出版,迄今《中华眼底病杂志》已被岁月镌刻了25道深深的年轮。25年来,我们与眼底病同仁朋友一道,推动和见证了中国眼底病事业的进步、学术人材的成长、眼底病相关产品供应商的发展壮大。值此《中华眼底病杂志》创刊25周年之际,我们特举办“典藏记忆传承创新,追求卓越基业常青——《中华跟底病杂志》25周年庆”的图文征集活动,以铭记前辈学人荜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伟绩,
期刊
目的 观察中国Leber先天黑嚎(LCA)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分析15例LC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2~31岁,平均13.6岁.所有患者就诊时详细记录病史、家族史、围产期情况,并进行详细的外眼情况及眼前后节检查.12例患者行验光检查、10例患者行视网膜电流图(ERG)检查、8例患者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眼球震颤及瞳孔反射迟钝.
为了有利于作者提高投稿的命中率,规避论文发表过程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现将本刊稿件处理流程说明如下:1稿件审稿本刊实行以同行审稿为基础的“双盲”、“三审制”(编辑初审、专家外审、编委会终审)稿件评审。在投稿时作者须告知与该研究有关的潜在利益冲突(即:是否有经济利益或其他关系造成的利益冲突)。审稿过程中保护作者稿件的私密权。对不拟刊用的稿件将告知退稿意见,对稿件处理有不同意见者,作者有权申请复议,并
期刊
目的 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的表达,探讨两者在脉络膜黑色素瘤血管生成、肿瘤生长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 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8例脉络膜黑色素瘤石蜡组织标本中VEGF和PEDF蛋白的表达,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其中39例石蜡组织中PEDF mRNA的表达. 结果 58例脉络膜黑色素瘤石蜡组织中PEDF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2.4%,VEGF阳性表达
目的 观察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黄斑区功能和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 30例重度非增生型DR患者40只眼,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前及治疗后2、7、14 d,分别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观察激光光凝治疗前后患者黄斑功能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激光光凝治疗后2 d,mfERG P1波反
目的 探讨褪黑素(MLT)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B)HXO-RB44细胞增生活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利用四氮唑化合物(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的MLT对RB HXO-RB44细胞增生活性的影响;利用10-10、10-9、10-8、10-7 mmol/L的MLT对RB HXO-RB44分别进行干预,采用Hoechst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浓度的MLT干预24
由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部承办的2009年全国眼底病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将于2009年9月24日-28日在天津赛象酒店举办。学习班将邀请我国眼底病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授课,内容涵盖眼底病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主要包括眼底病概论、OCT及其他眼底检查、血管造影(FFA、ICGA)、视网膜血管病、黄斑疾病、葡萄膜感染性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
期刊
海峡两岸神经眼科研讨会暨2009年全国眼底病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2009年9月24日-2009年9月26日在天津举办。会议分别由卫生部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底病学组、台湾神经眼科研究协会、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主办,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中华眼底病杂志》编辑部承办。来自海峡两岸的35位神经眼科专家通过专题演讲、论文发言、病案讨论的形式,围绕神经眼科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交
期刊
目的 观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眼底病变特征.方法 经临床和实验室血清学检查确诊为AIDS并在眼科就诊发现有眼底病变的42例患者的66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检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对其眼底病变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6只眼中,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37只眼,占56.0%.眼底见视网膜上大片融合性黄白色颗粒状视网膜坏死灶,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为眼部新生血管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其有效件和安全性也已经为大量研究工作所证实.但在临床实践中,长期、大剂量的应用抗VEGF药物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和并发症,甚至会影响正常眼组织血管生成过程和视网膜的血液供应.因此,必须重视过度抗VEGF治疗眼部新生血管疾病带来的问题和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