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与出世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soul8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之路就是出仕从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这是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是他们的唯一理想,唯一价值取向。那么当这条路不能走通时怎么办呢?下面浅谈我的看法与见解。
  关键词:古代;知识分子;入世;出世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57-02
  《赤壁赋》是苏轼的名作,千百年来,以其情幽、景美和情怀的旷达被世人广为传诵。然而这些文字真的仅就是即情即景的人生感悟,抑或是隐秘地表达了作者现实中被贬黄州的政治心结呢?文章开始讲了在一个有月亮的美丽夜晚,诗人与朋友泛舟赤壁,情调是很欢悦的,两人“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他们为什么要“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呢?这两句诗都出自《诗经》,其内容都是讲对美丽女子的追求,这个女子“在河之洲”、“劳心悄兮”,让人思念万分,所以下文无怪乎,他们要“纵一苇之所如”,即使对岸如此遥远,他们也不在乎“凌万顷之茫然”,依旧充满信心,充满快乐,并感到“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了。他们“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两人划着船,荡着月光,快乐的向彼岸驶去,然而快乐戛然而止,他们突然觉得情长路更长,彼岸太遥远,无论怎么划,美人总是可望而不可及,爱情总在遥远的对面,他們只能“望洋兴叹”,而“求之不得”,所以他们转喜为悲,“声呜呜然,如诉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悲泣之声,在江面和山间久久徘徊。
  他们为何而乐为何而悲呢?真的是美人吗?略有古文化常识的读者都会知道,在古代士人那里,美人常常用作国君的代名词,据说这是从屈原开始的,所以苏子悲的不是美人,而是国君——是国君的不青睐自己,也即自己从政入仕的不得。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五年(1082年)秋,苏轼游览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这篇《赤壁赋》。想当年兄弟二人共登龙榜,名动京师,甚得君欢,“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壮志凌云。而如今远谪僻乡,父离弟散,这篇文字正是苏轼仕途失意的真实写照。这里诗人运用骚体的形式,仿效《湘君》和《湘夫人》的内容(同样是爱情失败的故事),来模拟屈原;同时又想到喜欢唱“幽壑舞蛟”的李贺(李贺有诗“老鱼跳波瘦蛟舞”)和为“孤舟嫠妇”泣下沾巾的白居易(《琵琶行》),同他一样都是仕途不幸,被国君远弃的人。
  想到这里,“苏子愀然,正襟危坐”,用贾谊的口吻(这里的主客问答的情境设置让我们想到贾谊和他的《鳆鸟赋》)问道:“何为其然也?”这是问客,更是自问。诗人陷入沉思。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之路就是出仕从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这是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是他们的唯一理想,唯一价值取向。那么当这条路不能走通时怎么办呢?苏轼想到曹操,就像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想到周郎,他们都有着让人羡慕的光辉政绩,文治武功,“固一世之雄也”,但怎么样呢,他们依旧不能永恒,“大江东去,浪淘尽”了。既然“平天下”的政治功业不能永恒,也就不值得执着,这样苏轼就走出了那个社会为士人设定的生命程序,也便走出了贾谊李贺的命运——他们都因生命的不得志,入仕从政的不得,郁郁而终。而苏轼明白了仕途不是人生的唯一真理,生命不应是这个社会价值标尺下的牺牲品,生命只是生命,“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样,苏轼就走向了关于生命本身的永恒——他不是来自政治功业,而是来自生命本身,来自于“大道周天”的自然永恒,这当然是道家思想——这让他懂得生命,从而宽容生命,善待生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想到这里,他又很高兴了,不再去追求“美人”,也不再为对“美人”的追求不得而黯然泣下。而是与朋友尽情地快乐,在船上度过这个美丽的夜晚。这样,诗人完成了从历史上的文治武功,到宇宙人生的思考,也从入世走向出世。生命如水月,美丽总在遥远的彼岸;生命如水月,在变幻中坚守永恒的真谛。同样是这江水,同样是这轮月,让他想到“美人”,缧系世俗的烦恼;也让他透悟人生,找到生命的答案。
  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他给我们的文学史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归临皋)、《寒食雨二首》等一系列光辉篇章。
  苏轼在这一时期的词文中强烈表达出对生命的思考和领悟,他知道生命最终会被“大江东去浪淘尽”,即便是“千古风流人物”——风流如周郎,潇洒如孟德,不也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了”吗?“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生命是渺小的,苏轼却常常在词文中塑造出“大”(事物,景界),这是苏轼的豪放;但“大”是“小”的生存背景,“大”的目的是衬托出生命的渺小——当你明白了生命原来在宇宙间是那样微不足道,你的生命就会瞬间澄清;你的浮躁、焦虑、狂热就会瞬间冰释;你就会懂得生命应该坦然。
  比较一下李白,我们就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点。李白也喜欢在诗中塑造出“大”,这是李白的夸张,也是李白的豪放;但不同于苏轼,李白是大事物的征服者,傲视者,他可以“连弩射海鱼”、“跨海斩长鲸”,可以直面“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他从与大事物的对峙中彰显出自己的高大,这是崇高。康德说,崇高就是对可怕的事物采取不害怕的态度,这是李白。李白把自己比喻成大鹏,在他心里,这只大鹏是宇宙间绝对的强大者,“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蹇却沧江水”。
  然而当我们整体分析苏轼这一时期的作品时,就会发现,他总是反反复复地述说着从入世到出世的内容,其实,这正说明,苏轼此时正受着“入世不得,出世不甘”的矛盾的痛苦,这种矛盾带来的痛苦造成了苏轼这一时期作品的内在张力,也说明苏轼还有待于走向真正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澄明之境。
其他文献
摘要: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对我国当今的家庭教育开展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和实践的总结,从中得到了四个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01-02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上个世纪前苏联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家庭教育思
摘要:目前,昆明市学前教育发展状况整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教办幼儿园缺教师编制;社办幼儿园烦管理体制;民办幼儿园缺政府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无园可入。对此,我们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昆明市;学前教育;状况;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24-02  昆明市五华区作为昆明主城区之一,不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的性质虽然与基础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文化类科目一样具有“普适性”和“基础性”,但必须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已经有确定的专业方向且不同专业对文化课深浅程度及类别有着差别要求,同时中职文化课学时相对专业课学时来说,会有很大比例的缩减,加之目前中职入学新生文化水平较差、学习习惯没有很好地养成、成绩离散度高,因此,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新型的文化课教改方法,我校也不例外,根据前期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发展,中国各地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开设了翻译硕士专业(MTI),以培养合格的职业译员来满足市场的需要。广西与东盟合作日益紧密,急需大量职业翻译人员,广西主要高校也开设了MTI。但由于民族地区情况特殊,MTI专业教学不能照搬国外ESIT模式或者国内发达地区的教学模式。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初探適合中国少数民族地区MTI的口译教学模式。  关键词:翻译硕士专业(M
摘要:《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关键词:明确目的;分工合作;现代化教育技术;评价    《课标》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并将“综合
摘要:“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  关键词:授人以渔;导;新;课堂角色    “三五三”指的是这种新课堂教学模式遵循三个原则:小梯度、快节奏、大容量;五个环节构成:自主学习、重点研讨、巩固训练、延伸迁移和达标检测;三个目标:真理解、培兴趣、面全体。如
摘要:《汉字与人名趣谈》教学中,学习“舒舍予”的人名趣谈后,学生用拆姓成字的方法取有趣的名字。课间,一位姓“冯”的女生听到“二马(妈)”的不雅绰号,立刻以泪洗面。虽然师生对她做了很多工作,却她没能走出“不雅绰号”的沼泽地,只好转学。重蹈历史覆辙,让我明白:教育,不容忽视“不雅绰号”。如何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呢?教学设计,要认真落实德育目标。提高修养,努力做一个文明的人。宽容他人,习惯自己的“不雅绰号
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第一届北京肖邦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于2016年10月17日至30日举行。中波两国政府和机构非常重视此次比赛,将比赛列入中波两国文化合作议定书,并于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对波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在两国元首的见证下正式签署。比赛由中国文化部、教育部,波兰文化与遗产部、波兰驻华大使馆、肖邦研究院、华沙肖邦音乐大学、密茨凯维奇学院等机构共同支持。比赛每三年在北京举办一届,并永久落户中央音
摘要: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过程中,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为例,通过创设趣味的问题情境、展示空间思维过程及呈现问题解决策略三个方面,论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问题情境;思维过程;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59-02  现代教育技术作
摘要:教育是一个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过程,随时有可能发生以上种种意想不到的事件,需要教师对这些意外事件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并妥善解决,以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只要把握住教育契机,处理起班级事情就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关键词:教育契机;教育魅力;教育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27-02  一、事件回放  夏季来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