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能忘却的乡愁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had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繁衍的智慧结晶,是一个地方群体的处世哲学和文化氛围的具体表现,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干窑镇历史悠久,史称“千窑之镇”。早在唐朝就已从事砖瓦业生产,明清时期窑业兴盛,是嘉善乃至江南一带砖瓦业的发祥地,经历百余年的“窑墩”依然矗立。伴随窑业发展和变迁的乡土文化洒落民间落地生根,形成了绚丽缤纷的“窑文化” “窑业文化”和“窑民文化”。近年来,嘉善县干窑中学将地方文化资源加以利用,依据地方文化特色和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传统优势(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学校),在德育与“窑文化”有效融合上认真思考,积极探索,逐步形成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德育。
  传承,特色活动育人
  2005年起我校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干窑村的和合窑(沈家窑)确定为学校德育基地,建设和完善了学校窑文化陈列室和窑文化工作室,购置制陶设备,成立兴趣小组,利用体艺“2 1”时间开展实践制作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定期到校外参观窑业生产,开展了以“窑火传承”为主项目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包括:传承与窑业相关的传统技艺(陶艺、彩绘、制砖、砖雕、泥塑、砖上书法等技艺),通过开展学制陶、制砖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和创作能力;传承窑乡文化,让学生参与上网求证、社会调查、走访窑工等系列活动,挖掘一些窑乡历史、故事、传说、民谣,或窑业建筑、窑民风情等窑乡文化;传承窑乡精神,以特色项目为载体,了解窑民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培养师生勤劳、艰毅、求索、创新的品质。围绕这三大主题,我校形成了“窑火传承”项目大型实践活动:三月,开展 “体验窑文化”大型踏青活动;四月,开展 “我为家乡发展献一计”活动;五月,举行“传承窑乡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学生才艺展示;暑期,“我是社区(村)环保小达人”实践体验活动;十月,组织师生参加社区“窑文化”主题宣传活动。我校专门制作了“窑火传承”展板和专题宣传片,同时还在镇、社区文化节活动中进行现场陶艺、泥塑等制作,并展出部分师生优秀作品;十一月,组织学生走进民间,寻找祖先与“窑墩”的故事,开展学生“窑墩故事”征文比赛;十二月,举行校园陶艺创意大赛。
  此外,我校还创立“一三五”平台,即周一的“晨曦德育” 引领起航,周三的“魅力星期三” 中途加油,周五的“爱的故事(家乡故事)每周讲” 反思提升,将一周的德育和实践活动有效整合。
  乡土文化是一个地方人文历史的积淀,其中蕴含了大量文学、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知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重视学生的亲身实践、结合学校的学科知识开展各种乡土德育主题活动,可以引导青少年更加全面深刻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崇尚知识、怀念家乡、传承文明、热爱祖国的情感。
  弘扬,校本课程育人
  自2004年起,我校便开始了“窑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2006年我校将“窑文化”系列综合探究活动列入课程化实施,组织教师重新审议和编写“窑文化”校本课程;2013年,我校进一步完善了校本教材《不熄的窑火》,根据学校发展实际丰富了教材内容,形成“窑之缘、窑之魂、窑之行、窑之情、窑之梦”内容体系,改变了教材形式,增强了可操作性。同时,我们还编写了《埙音悠悠》《爱的教育故事》《砖上书法》等相关校本课程的简本,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校本教材走进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窑文化”的兴趣。
  我校在劳技课及综合实践课中开设瓦当手工制作课,配备专业的辅导老师。2010年,学校将“窑文化建设”作为自主发展性规划之一,开设“窑文化”陈列室,为“窑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添置电窑炉、电动拉坯机等设备,从七年级开始,每一名学生都会接触瓦当、陶艺制作,学生不但学习了陶艺制作的基本手法也培养了学生对陶艺的兴趣,很多学生喜欢上了陶艺制作,非常享受满手泥巴的时光。
  2009年,我校成为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窑文化传承基地,2013年,《不熄的窑火》校本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精品校本课程。学生在校本课程中体会学习、成长、成功的快乐,也使德育更具实践性和体验性,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创新,校园文化育人
  干窑镇传统的窑业生产铸就了勤劳、艰毅、求索的创新精神,形成了“干事为先、窑铸文明”的窑乡精神。干窑中学“窑火传承”项目让地域文化在校园内积淀,创设一种能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氛围。学校通过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在此精神引领下,师生的价值观和团队精神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学校逐渐将特色理念贯彻到工作的各方面,深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以“实践养德,实践增智,实践健体,实践益美,实践创新”为核心理念的“实践体验教育”特色,努力达成学生“言行实践、情感体验、思维激发、素养提升”的培养目标,形成与“实践体验教育”特色相符的稳定文化体系:“实践、体验、探究”式教学改革平台,形成互动合作的课堂文化;“实践、体验、反思”式教师成长平台,形成敬业善教的团队文化;“实践、体验、感悟”式学生德育平台,形成勤奋进取的行为文化;“实践、体验、创新”式综合实践平台,形成参与提升的活动文化。
  德育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鲜花和阳光。我校依托乡土文化,让学生走进生活,在对“窑文化”的研究学习中,学会爱家乡,爱生活,爱祖国,成为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沈建国,浙江省嘉善县干窑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王富丽
其他文献
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网络在线课程可能会扩大学业成就差距。该研究对比了华盛顿社区学院的网络在线课程与传统的面对面课程,发现网络在线课程学生辍学率更高,及格的学生更少。这一发现与高等教育領域宣传的理念—社区学院课程网络化能够降低获得学位的成本,能够使工作的学生更容易完成大学教育有所不同。该研究还发现,表现最差的是那些原本就跟不上大学课程的学生。如果一味增加在线班级,会加剧高等教育领
在新学期和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我提前向各位教师致以节日祝贺,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广大老师们表示崇高敬意。这里,我就农村教育发展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办好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    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农村人口众多,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
摘 要 本文以美国中小学核心民主价值观培养为主题,阐述在美国的中小学校,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将社会研究课程与语文、音乐、美术等多种学科知识相互贯穿,从而达到既获得跨学科知识又得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帮助年轻人成长为有责任心、有判断力的高素质公民。  关 键 词 美国中小学;公民意识;跨学科  作者简介 赵亚莉,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Laura Meyers,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教育学院
王华倬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校体育卫生分会常务理事。著有《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课余体育新视野》《体育教学论》等。  :您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重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这已经成为首都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将美育作为我国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之一写进党的最高会议的《决定》,这让长期在美育实践探索中的首都学校领导、教师拥有了新的力量源泉,激励我们以美的方式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审美视野下的美丽中国更具文明、高雅、和谐的人文魅力。
摘 要:经过百年探索,我国的学生社团已经能够发挥为学生敞开新的自主发展空间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可让它主动承担更高境界的教育使命—在这一空间中着力培育一种自主活动方式或学生社团的“自组织”机制,从而更充分地敞现学生的生命力。  关 键 词:敞现活力;学生社团;教育使命;社团运行策略  作者简介:李伟胜,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我国的学生社团是随着20世纪初新学兴起而出现的。就其起源
我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4年,199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担负着为首都信息产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  所谓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我们看来,不但要求专业知识扎实、技能精准熟练,更要求思想品德优秀。就像一位企业负责人说的:“一个高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如果职业技能不过关,对接岗位时间不会超过三个月;如果职业道德不合格,对接岗位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
教育需要爱以及师爱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无需赘言,固然现实中有缺乏师爱的学生,但鲜有教师承认自己不爱学生。一组调查数据显示:90%的教师认为自己热爱学生,而90%的学生认为老师不爱自己。[1]学生感受不到爱,即使教师自我感到对学生之爱的深刻和博大,恐怕也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由此,有必要对师爱的有效性加以分析和思考。  一、影响师爱效果的因素分析  教师不爱学生,学生自然感受不到爱。笔者所关注的是,在教师
迷人的江汉平原上有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她坐落于蛇山之巅,距今已1700多年,凡领略过她风采的人皆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她就是唐代诗人崔颢笔下的黄鹤楼。你若登上这座楼,凭栏远眺,将看到万里长江与龟蛇二山遥相呼应,感受那奔流不息的长江和汉水不断荡涤着内心,直到它变得开阔和明朗。闭上双眼,脑海中会浮现出水天相接的一抹绿,是代表大自然无穷无尽生命力的一片绿海。  绿色被象征为生命的保护色,而教育的对象是人,
:程局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多年来,德育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教育问题之一,但大多停留在“德育为先”的口号上,真正做的还是“智育为首”。作为教育局长,您是如何看待当前德育实效性这一问题的呢?  程晓晖:我们谈到思想教育工作时,总离不开“加强”和“改进”。显然,青少年思想教育还没有“加强”到应有的程度,还没有“改进”到完善的地步。一句话,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未到位。检讨现行的德育工作,的确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