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纯粹的方式开辟一条新路线,体验阿尔卑斯式攀登所体现出的创新精神,装备简单、挑战极限的风格,这是孙斌的梦想,也是他回归幺妹峰的原因。图为攀登路线全貌图。
2008年11月20日~12月1日,我和罗彪,古杰一起攀登了幺峰南壁直上转西南山脊新路线,攀登至5750米的南支脊后下撤。攀登过程充满变故。艰难而激动人心,最终未能完攀不无遗憾,这次攀登于我是第二次,2006年10月初。我和山友咖啡勺子曾前往四姑娘山尝试Charlie Fowler南壁直上转东南山脊线路,并到达路线根部。由于当时气温较高,南壁路线落石和流雪严重,只好作罢。
虽然两次攀登都没有登顶。但每多一次攀登,对这座传奇山峰的认识就更进一层。这次能够到达山脊。我们实际已经完成了整条路线的未知部分,包括上升和下降,而且这次攀登带给我的经验,让我拥有更多信心去进行再次的尝试。我无法清晰地解释这座山峰对我具有如此强大吸引力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座山峰于我的特殊象征意义。每一次攀登都成为对自己攀登策略,心理,技术、能力的全新认定。还记得11月30日,下撤至山口,回望被阳光染成金色的巨大山体,回归的愿望强烈。让人无法释怀。
一波三折的攀登
早在2008年10月初,参与在玉珠峰北一坡号冰川举行的中登协第五期高山技能培训,罗彪和我搭档进行教学,配合默契。无意中提起起攀登幺峰的计划,当即决定11月20日结伴前往四姑娘山,采用双人轻装快速方式尝试由已故登山家CharlIe Fowler单人solo首登的南壁直上转东南山脊路线。
培训结束后立刻着手收集资料,制定计划,准备装备。经多方联络,得到The North Face品牌,欧都纳公司的La sportlva品牌,Black Diamond品牌,旗云探险和旅游卫视的大力支持。
临出发前,获悉彭小龙,蔡瑜及一些登山爱好者将组队攀登幺妹峰的东南山脊传统路线,11月15日进山,大本营扎在4800米左右的冰川末端。于是,我们就联络小龙他们,将大本营和他们的营地建在一起。
11月17日,罗彪抵达成都进行前期准备。
11月20日,我从成都经雅安翻越夹金山,历时十小时抵达日隆,入住卢老六家(海拔3200米)。
11月21日,清晨出发,历时八小时抵达海拔4800米的冰川末端大本营。
11月23日,我和罗彪每人负重近20公斤,往返四小时将全部装备运输至5200米路线根部。穿过复杂破裂的冰川部分,多垂直陡坎和裂缝,要求一定的攀冰技术和熟练的裂缝区结组行进技术。根据观察发现南壁正下方岩沟上攀至5500米,向左横切上西南山脊后直接登顶的路线似乎是一条可行的新路线,感觉很有意思,遂决定尝试新路线。返回的路上罗彪感觉肺部不适。
11月24日,罗彪因肺炎引发肺水肿下撤日隆,我在大本营等待罗彪返回。
11月25日,为了更好地观察路线,我单人穿过冰川,抵达放置装备处,措建帐篷住宿。26日,早上十点从营地出发尝试前日观察的路线,沿中部岩沟solo上攀至5500米左右。经观察发现路线基本可行,下午一点返回4800米大本营。
11月27日,等待罗彪上山,后获悉罗彪因身体未恢复无法返回大本营参与攀登极端郁闷。由于自我感觉状态极好,遂与彭小龙沟通,希望请无攀登任务的大本营主管兼厨师古杰和我搭档,尝试攀登新路线,经各位队员商议,获得认可。
11月28日,我和古杰结组穿过冰川,抵达营地,途中古杰在跳过冰裂缝时不慎滑到,左臂肩关节脱臼,后自行接续。晚上古杰肩膀疼痛,估计会影响攀登,服用止痛片控制。计划第二天六点前出发,在天亮前攀登至5500米的已知路段(一般七点半天亮),天亮后对付横切前困难的悬冰川。计划上午十点前要切上西南山脊,这样可以保证下午2点前能够登顶,并有相对充分的时间下撤,即使无法下撤至根部,在路线下部露营也比较安全。
11月29日,凌晨四点起床,古杰肩膀疼痛厉害,服用两颗散利痛,并携带足够止痛片以防不测。携带装备如下:60米下降用6毫米辅绳,十个岩钉,一套岩塞,四个机械塞(1~4号),十个小铁锁,20米用于制作下降绳套的6毫米辅绳。另外每人携带睡袋及急救毯防止意外露营,冰锥两个(16.22厘米)备份衣服和手套,冰镐一对,摄像机,相机,食品,水(1.5升)。
鉴于古杰因伤无法负重,几乎所有的装备都由我背负,我掂量包重超过12公斤,因此我们也无力再背负帐篷和炉头套锅,凌晨5点45分,我们离开营地用一条8.3毫米的半绳结组攀登。8点左右,我们抵达5500米的岩沟中部开始左切。由于横切比想像的复杂和困难,再加上攀登速度的问题,中午12点我们才翻上西南山脊,到达幺妹峰左肩巨大的悬冰川下方。此处向上可沿山脊攀登,多为冰雪坡地形,估计至少还需要六个小时可登顶。此时,天气变坏乌云密布,大风异常寒冷;且再加上我们的路线有大量横切,无法原路返回,下撤路线未知,如果我们继续登顶,可能下撤时会天黑,甚至需要露营;由于我们未带帐篷,这样的天气露营感觉没底。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下撤。经过10段每段近60米的垂直下降,下午4点撤回5200米营地。撤营后继续下撤,晚上19:00才艰难地返回大本营,天气极其恶劣,异常痛苦狼狈。
11月30日,撤回日隆。次日,经巴郎山,卧龙,映秀返回成都,途经地震灾区,满目疮痍,内心巨震。
对攀登策略的分析
山峰在照片上很好看,从山谷里仰望也很美,但是真正在上面却很危险。登山是不安全的,这一点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就像生存游戏输了就意味着受伤甚或死亡。有限的安全保障多来源于清醒的头脑,而不是正确的技术,因为一切行动和技术都是意识的产物。因此,我始终坚信,策略高于技术、技术高于装备。
快速原则:在危险环境中速度意味着安全。极限的攀登活动可以类比于俄罗斯轮盘赌,枪轮每转上一格,碰上子弹的风险就大了
分。对于极限攀登者来说,“保持移动”是永远不变的真理。速度就是安全。只要在阿尔卑斯山区度过一个攀登季节,对这一点的理解就会深入骨髓。快速攀登意味着更高的安全性,而速度的提高主要在于良好的体能和清醒的头脑,以及对体能和知识的有效应用。
轻装原则:高山安全主要取决于行进速度和移动能力,而轻量化是一切的关键。为了减轻负重造成的影响,应该通过训练让自己变得更强壮,并且仔细选择装备,尽量追求轻量化,这样可以爬更难的路线,移动得更快,从而活得更长。可以说轻装是快速移动的必要条件。当然追求轻量化不要过度精简,留下攀登所需最低限度的装备,不多也不少。
2008年11月20日~12月1日,我和罗彪,古杰一起攀登了幺峰南壁直上转西南山脊新路线,攀登至5750米的南支脊后下撤。攀登过程充满变故。艰难而激动人心,最终未能完攀不无遗憾,这次攀登于我是第二次,2006年10月初。我和山友咖啡勺子曾前往四姑娘山尝试Charlie Fowler南壁直上转东南山脊线路,并到达路线根部。由于当时气温较高,南壁路线落石和流雪严重,只好作罢。
虽然两次攀登都没有登顶。但每多一次攀登,对这座传奇山峰的认识就更进一层。这次能够到达山脊。我们实际已经完成了整条路线的未知部分,包括上升和下降,而且这次攀登带给我的经验,让我拥有更多信心去进行再次的尝试。我无法清晰地解释这座山峰对我具有如此强大吸引力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座山峰于我的特殊象征意义。每一次攀登都成为对自己攀登策略,心理,技术、能力的全新认定。还记得11月30日,下撤至山口,回望被阳光染成金色的巨大山体,回归的愿望强烈。让人无法释怀。
一波三折的攀登
早在2008年10月初,参与在玉珠峰北一坡号冰川举行的中登协第五期高山技能培训,罗彪和我搭档进行教学,配合默契。无意中提起起攀登幺峰的计划,当即决定11月20日结伴前往四姑娘山,采用双人轻装快速方式尝试由已故登山家CharlIe Fowler单人solo首登的南壁直上转东南山脊路线。
培训结束后立刻着手收集资料,制定计划,准备装备。经多方联络,得到The North Face品牌,欧都纳公司的La sportlva品牌,Black Diamond品牌,旗云探险和旅游卫视的大力支持。
临出发前,获悉彭小龙,蔡瑜及一些登山爱好者将组队攀登幺妹峰的东南山脊传统路线,11月15日进山,大本营扎在4800米左右的冰川末端。于是,我们就联络小龙他们,将大本营和他们的营地建在一起。
11月17日,罗彪抵达成都进行前期准备。
11月20日,我从成都经雅安翻越夹金山,历时十小时抵达日隆,入住卢老六家(海拔3200米)。
11月21日,清晨出发,历时八小时抵达海拔4800米的冰川末端大本营。
11月23日,我和罗彪每人负重近20公斤,往返四小时将全部装备运输至5200米路线根部。穿过复杂破裂的冰川部分,多垂直陡坎和裂缝,要求一定的攀冰技术和熟练的裂缝区结组行进技术。根据观察发现南壁正下方岩沟上攀至5500米,向左横切上西南山脊后直接登顶的路线似乎是一条可行的新路线,感觉很有意思,遂决定尝试新路线。返回的路上罗彪感觉肺部不适。
11月24日,罗彪因肺炎引发肺水肿下撤日隆,我在大本营等待罗彪返回。
11月25日,为了更好地观察路线,我单人穿过冰川,抵达放置装备处,措建帐篷住宿。26日,早上十点从营地出发尝试前日观察的路线,沿中部岩沟solo上攀至5500米左右。经观察发现路线基本可行,下午一点返回4800米大本营。
11月27日,等待罗彪上山,后获悉罗彪因身体未恢复无法返回大本营参与攀登极端郁闷。由于自我感觉状态极好,遂与彭小龙沟通,希望请无攀登任务的大本营主管兼厨师古杰和我搭档,尝试攀登新路线,经各位队员商议,获得认可。
11月28日,我和古杰结组穿过冰川,抵达营地,途中古杰在跳过冰裂缝时不慎滑到,左臂肩关节脱臼,后自行接续。晚上古杰肩膀疼痛,估计会影响攀登,服用止痛片控制。计划第二天六点前出发,在天亮前攀登至5500米的已知路段(一般七点半天亮),天亮后对付横切前困难的悬冰川。计划上午十点前要切上西南山脊,这样可以保证下午2点前能够登顶,并有相对充分的时间下撤,即使无法下撤至根部,在路线下部露营也比较安全。
11月29日,凌晨四点起床,古杰肩膀疼痛厉害,服用两颗散利痛,并携带足够止痛片以防不测。携带装备如下:60米下降用6毫米辅绳,十个岩钉,一套岩塞,四个机械塞(1~4号),十个小铁锁,20米用于制作下降绳套的6毫米辅绳。另外每人携带睡袋及急救毯防止意外露营,冰锥两个(16.22厘米)备份衣服和手套,冰镐一对,摄像机,相机,食品,水(1.5升)。
鉴于古杰因伤无法负重,几乎所有的装备都由我背负,我掂量包重超过12公斤,因此我们也无力再背负帐篷和炉头套锅,凌晨5点45分,我们离开营地用一条8.3毫米的半绳结组攀登。8点左右,我们抵达5500米的岩沟中部开始左切。由于横切比想像的复杂和困难,再加上攀登速度的问题,中午12点我们才翻上西南山脊,到达幺妹峰左肩巨大的悬冰川下方。此处向上可沿山脊攀登,多为冰雪坡地形,估计至少还需要六个小时可登顶。此时,天气变坏乌云密布,大风异常寒冷;且再加上我们的路线有大量横切,无法原路返回,下撤路线未知,如果我们继续登顶,可能下撤时会天黑,甚至需要露营;由于我们未带帐篷,这样的天气露营感觉没底。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下撤。经过10段每段近60米的垂直下降,下午4点撤回5200米营地。撤营后继续下撤,晚上19:00才艰难地返回大本营,天气极其恶劣,异常痛苦狼狈。
11月30日,撤回日隆。次日,经巴郎山,卧龙,映秀返回成都,途经地震灾区,满目疮痍,内心巨震。
对攀登策略的分析
山峰在照片上很好看,从山谷里仰望也很美,但是真正在上面却很危险。登山是不安全的,这一点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就像生存游戏输了就意味着受伤甚或死亡。有限的安全保障多来源于清醒的头脑,而不是正确的技术,因为一切行动和技术都是意识的产物。因此,我始终坚信,策略高于技术、技术高于装备。
快速原则:在危险环境中速度意味着安全。极限的攀登活动可以类比于俄罗斯轮盘赌,枪轮每转上一格,碰上子弹的风险就大了
分。对于极限攀登者来说,“保持移动”是永远不变的真理。速度就是安全。只要在阿尔卑斯山区度过一个攀登季节,对这一点的理解就会深入骨髓。快速攀登意味着更高的安全性,而速度的提高主要在于良好的体能和清醒的头脑,以及对体能和知识的有效应用。
轻装原则:高山安全主要取决于行进速度和移动能力,而轻量化是一切的关键。为了减轻负重造成的影响,应该通过训练让自己变得更强壮,并且仔细选择装备,尽量追求轻量化,这样可以爬更难的路线,移动得更快,从而活得更长。可以说轻装是快速移动的必要条件。当然追求轻量化不要过度精简,留下攀登所需最低限度的装备,不多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