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麻省理工《科技创业》杂志都会聚集全球科技领袖和专家、教授,一起对来自全球的创新类科技项目进行评审,其基础标准显得非常苛刻:年龄必须35岁以下,项目也必须是体现下一代科技趋势,而且只选35个人。本期封面文章将揭晓2010年度TR35。
新鲜出炉的榜单,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项目本身具有超前性,我们更加感叹,美国领先科技的运作团队来自于新一代年轻的科技精英。
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到新能源、生物医药和商业科技,几乎每一个发明创造都是来自这些具有活力甚至有些稚气的年轻人,他们甚至让我们对未来科技的商业化憧憬不已。科技正在不断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但是,我们也非常遗憾地看到,在麻省理工《科技创业》杂志10年以来,评选的610个项目中(1999年,2002—2004年时为TR100,之后为TR35),仅有9个项目来自于中国,对于一直在说,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我们来说,这个比例太值得我们去思考了。
为何中国的年轻人很难拥有影响世界的技术?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也有一个突出的原因,这也是TR35希望传递给读者的:就是除了项目本身外,这些创新者所处的创业生态系统环境之完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比如,在麻省理工学院校内进行创业,会让你感到一切都那么的活力四射。学校内有几十个正式机构支持创新创业活动,其中,不乏投资人、导师、技术授权、论坛和俱乐部等。可以说,创新就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灵魂。当然,你也可以在很多国际化企业实验室里看到同样的场景,看看大的跨国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资数额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就可以明白这一点,这也是中国的企业应该学习的。
反观中国年轻人的创新和创业,大多数还处于野蛮生长的生态环境:技术没有成行之时,没有人喜欢给你投钱和提供技术帮助。虽然,我们已经看到,已经有一些创新、创业工场来聚合创新者,但是相对中国的科技集群整体发展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有利于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和导师的无私奉献,更加需要创业、创新环境的改善,这样才会让更多的年轻人迷恋上创新。对于我们科技创业的人才储备和基础的夯实都有好处。
科技的商业化和科技的资本化是一对孪生兄弟,这也是整个创业生态系统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在科技的商业化程度高,科技的资本化通畅的前提下,对前端的科技创新才会有更大的促进。
2011年,我们将开始中国的TR35评选活动,我们也会集合在中国上百家国家级实验室以及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大企业、高校,推出“中国版TR35”。我相信,届时,读者可以看到中国年轻人具有的后发优势,看到中国科技创新的美好未来。
新鲜出炉的榜单,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项目本身具有超前性,我们更加感叹,美国领先科技的运作团队来自于新一代年轻的科技精英。
从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到新能源、生物医药和商业科技,几乎每一个发明创造都是来自这些具有活力甚至有些稚气的年轻人,他们甚至让我们对未来科技的商业化憧憬不已。科技正在不断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
但是,我们也非常遗憾地看到,在麻省理工《科技创业》杂志10年以来,评选的610个项目中(1999年,2002—2004年时为TR100,之后为TR35),仅有9个项目来自于中国,对于一直在说,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我们来说,这个比例太值得我们去思考了。
为何中国的年轻人很难拥有影响世界的技术?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也有一个突出的原因,这也是TR35希望传递给读者的:就是除了项目本身外,这些创新者所处的创业生态系统环境之完善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比如,在麻省理工学院校内进行创业,会让你感到一切都那么的活力四射。学校内有几十个正式机构支持创新创业活动,其中,不乏投资人、导师、技术授权、论坛和俱乐部等。可以说,创新就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灵魂。当然,你也可以在很多国际化企业实验室里看到同样的场景,看看大的跨国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资数额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就可以明白这一点,这也是中国的企业应该学习的。
反观中国年轻人的创新和创业,大多数还处于野蛮生长的生态环境:技术没有成行之时,没有人喜欢给你投钱和提供技术帮助。虽然,我们已经看到,已经有一些创新、创业工场来聚合创新者,但是相对中国的科技集群整体发展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有利于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和导师的无私奉献,更加需要创业、创新环境的改善,这样才会让更多的年轻人迷恋上创新。对于我们科技创业的人才储备和基础的夯实都有好处。
科技的商业化和科技的资本化是一对孪生兄弟,这也是整个创业生态系统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在科技的商业化程度高,科技的资本化通畅的前提下,对前端的科技创新才会有更大的促进。
2011年,我们将开始中国的TR35评选活动,我们也会集合在中国上百家国家级实验室以及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大企业、高校,推出“中国版TR35”。我相信,届时,读者可以看到中国年轻人具有的后发优势,看到中国科技创新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