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华附办学理念,培育先进校园文化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j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 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是华南师大附中继华附番禺学校、华附南海实验高中、华附新世界学校后开设的第四所分校,是汕尾市为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实现汕尾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引进的重大民生工程项目。自2010年秋季开办以来,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全体师生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办学业绩日益彰显,成为“汕尾市的名片”,更被南方日报誉为“汕尾教育新地标”,得到政府、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办学三年多来,我校秉承华南师大附中“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先进办学理念和“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的办学宗旨,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努力构建高品位、有特色的华附汕尾学校校园文化。
  一、深刻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物质文化是指校园环境所显现出来的文化品质,服务于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包含学校的制度文化和学习文化,制度文化服务于学习文化,学习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优秀的校园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学校作为传承文化的圣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形成有着无形而巨大的推动力,格调高雅、阳光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能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
  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并形成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的校园精神。我校的校园文化植根于华南师大附中本部积淀深厚的文化传统,重视“附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打造“崇德尚学,敏思笃行”的校园精神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度重视与华南师大附中先进的办学理念的融合,注重联系汕尾市基础教育的实际,倾力打造具有本土浓郁文化韵味和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并以此作为载体,充分发挥其感染力,为成就“南粤名校”的办学理想而不懈努力。
  二、构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弘扬校园精神,构建核心校园文化体系,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华南师大附中“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师生为本。对教师,要尊重教师个体的情感,维护教师的权益,更多地给予教师人文关怀,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对学生,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发展个性,发掘潜能,鼓励冒尖,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性,让学生获得符合自身实际的最好发展;同时,还要倡导教学相长,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持续发展”就是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造就可持续胜任的教师,创办可持续攀高的学校,实施可持续提升的教育”。
  我校的核心校园文化体系,传承和发展了华南师大附中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以“进德修业,格物致知”为校训,以“尊师爱校、文明守纪、好学进取、立志成才”为校风,以“勤、严、实、巧”为教风,以“认真、刻苦、求实、创新”为学风,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的六项标准: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素质全面、能力多样、人格健全、适应性强,积极倡导校园学习、生活的“六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我校地处汕尾市城区红海湾畔,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空气清新,风景优美。学校坐北向南、依山面海而建,建筑布局和绿化设计注重实用性、艺术性和教育性的融合。学校办公区、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各建筑群功能明晰,气势恢宏;校内树木成行,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校园主体建筑外墙立面、广场大理石中镌刻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内容彰显了核心校园文化;开阔大气的海纳广场、百川广场犹如大海包容、坦荡的胸怀,初中楼、高中楼的六幢建筑中嵌入的蓝色飘带犹如翻滚的海浪,蓝色顶棚的风雨长廊等“蓝色”色调也充分展现了海洋文化的风格;汉白玉大理石构筑的升旗台是培养师生们国家意识和爱国感情的主阵地;弘德楼、尚智堂是学生汲取知识营养的殿堂;矗立在校园中栩栩如生的孔子铜塑像则是“万世师表”在提醒老师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长达200多米的文化长廊,精选了众多古今中外的名人肖像、生平简介和名言警句,激励同学们以榜样为动力,发奋学习,立志成才;校园内众多的宣传栏里主题鲜明的教育内容是同学们开阔知识视野的橱窗;标准田径场、球类活动区、健身路径是同学们强健体魄的舞台……
  徜徉在华附汕尾学校文化气息浓郁的校园,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
  加强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是校园文化建设高效运行的根本保证。作为一所新办的学校,我校在开办伊始就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发展纲要,注重加强校园文化的总体规划设计,有计划、按步骤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坚持把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统筹部署,通过把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细化并纳入各行政处室的分级目标管理体系,狠抓落实。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师生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参与其中,奉献各自的智慧和力量。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我校通过狠抓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增强教师的敬业爱岗意识,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塑造良好的师德风范;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我校通过狠抓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爱乡爱校意识和集体至上、团队合作、文明守纪、好学进取、感恩孝亲、与人为善等优秀品质,为他们将来踏足社会,成为共和国高素质的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保障。为此,我校在年度工作预算中不断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校园文化建设,按照“布局合理,重点突出”的建设原则,做好项目选择和建设推进,使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逐年得以提高。   四、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务实开展校园文化的实践
  学校有校园文化的撑持才会有精气神,师生才会和衷共济,凝心聚力,追求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为此,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走“丰富内涵、讲求实效”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并制定了“以先进的舆论文化武装和引领人,以优雅的环境文化熏陶和感染人,以高雅的精神文化激励和鞭策人,以科学的制度文化管理和规范人,以丰富的活动文化塑造和鼓舞人”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求真务实,锐意创新,全方位实施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液晶显示屏、橱窗、宣传栏、板报等校园媒体设施,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以先进的文化武装师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师生;通过开学典礼、散学典礼、周一国旗下的讲话、每晚组织收看“新闻30分”、开展《弟子规》、《增广贤文》国学经典诵读等平台,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逐步完善和实施 “激励性、自主性、体验式”的特色德育序列,营造“月月有主题”的校园文化氛围(八月份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暨国防教育活动;九月份开展“尊师重教”和“感恩孝亲”教育活动;十月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十一月份举办一年一度的学校田径运动会,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和意志品质;十二月份组织开展“青春旋律艺术节”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一月份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指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立志成才;三月份开展“学雷锋献爱心活动”,引导学生关爱弱势群体,增强社会责任感;四月份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缅怀先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五月份开展“校园十佳暨五四表彰活动”,树立榜样,弘扬“五四”精神,明确历史责任;六月份开展“科技节”系列活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增强学生探究科学的创新实践能力;七月份组织开展“党旗飘扬我成长”系列活动……),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充实校园文化内涵,增强全校师生“今日我以华附为光荣,明日华附以我为骄傲”的“附中人”意识,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是学校教育亟待开发的巨大宝藏,需要我们通过持之以恒的实践去精心培育。华附汕尾学校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深深影响了全校师生的观念与行为,让师生的心灵得以净化,思维得以启迪,引领着学校、师生不断追求办学品位的提升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共同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责任编校 蒋小青
其他文献
一、校本课程开发对核心素养培育的意义  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1]然而
文言文翻译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题型稳定,且分值(全国新课标卷连续多年保持在10分)在主观题中仅次于作文,其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在情理之中。但现实情况是,作为相当成熟的一种题型,很多学生对文言翻译或心存畏惧,或苦心训练却效果不明显,反映在高考考卷中得分率往往不到五成,远低于全卷的平均得分。究其原因,这固然与文言知识的浩瀚无际、文言翻译考查点众多,令考生难于捉摸有关,但笔者以为,出现如此现象根源还在于很
每年高考政治的主观试题不管是何种题型,总体都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是基础题,二是灵活题。这两种题型分别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对两种题型的解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别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以2012年高考广东政治试题第36题第(3)问为例,该题既包括紧扣教材的基础题部分,也包括要求回答“现实意义”的灵活题部分,试题内容如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恩格斯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1]这就是说,任何历史事件是发生在历史时空中的,所以对历史的学习首先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着手。  一、概念解释  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
近30年来,我一直在高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担任校长已逾10年。其中的得失冷暖、酸甜苦辣,自尝自知。通过专业和职务培训,研读古今中外的教学专著,加上自己的决策行政经历,结合社会各界对学校的期许,在观察、学习、思考、探索、吸纳之后,我形成了教育要在“真善美”要素上发力,要培育对家人、对民众、对国家有担当、有责任的人才的教育观。  围绕这一目标,作如下简单阐释,以表明我最美好最理想的教育追求。  第一,
【考纲解读】  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作文部分的发展等级“创新”中要求作文要做到“材料新鲜”。新,即新颖;鲜,即鲜活,也就是说选材应立足于现实、关注生活、与时俱进。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考生的作文所运用的材料也可以感受时代前进的最强音,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生活,发现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只有这样,作文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震撼力。  材料创新也是考纲要求之下需要考
一、提出背景  历史叙述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史学理论研究,是分析派的历史哲学家、后现代史学家进行历史研究的专有名词。任何历史叙述都包含有历史研究的全过程,是历史叙述者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呈现出的历史研究成果。因此,一切历史学活动归根到底都要依赖历史叙述才能实现其意义。  在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的历史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其他四个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而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史料的运用均有意无意地存在着多种逻辑偏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正确理解与实际达成带来不利影响。于此,本文尝试对教学中运用史料实证产生的几种常见逻辑偏差做一归类梳理,期盼对历史教学有所帮助。  一、“孤证”向来“不立”  所谓“孤证不立”,即假如只有一条证据支持某个结论或观点,那么这个结论或观点是不可接受的,
1840年,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诞生,至今已有181载。1878年,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问世,也已经度过了143个春秋。  邮票,这“小小方寸”除了作为邮资凭证这一最基本的使命之外,也是有着“国家名片”崇高美誉的文化载体。然而,到了今天,又有多少人还能记得这曾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张小小纸片?  4月12日,中国集邮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中国邮票设计师之家集邮文化主题邮局在北京和平门开业,“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國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截至2015年底,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47亿,相当于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