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螺距技术在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与价值

来源 :实用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r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320 排CT下肢动脉中使用可变螺距(VHP)技术扫描和常规扫描之间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上的差异.方法 选取 60 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疾病且行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 A、B 2 组.2 组扫描范围均为腹主动脉(L3~L4 水平)至足底.对比剂为碘克沙醇(270 mg I/mL),流速4.0 mL/s,总量 100 mL.A组使用 320 排 VHP技术,腹主动脉到腘窝下端用大螺距扫描,腘窝下端到足底用小螺距扫描.B组使用 320 排标准螺距扫描.对 2 组的腹主动脉层面(L4)、髂动脉层面、腘窝动脉层面、踝关节层面、足背层面的 5 个点测量CT值.由 2 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评价图像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比较 2 组图像的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 2 组图像在腹主动脉层面、髂动脉层面、腘窝动脉层面、踝关节层面、足背层面的CT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2 组图像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患者辐射剂量上,A组(9.18±0.36)mGy较B组(18.1±0.00)mGy有显著降低(P<0.001).结论 VHP技术可以在不影响诊断且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完成下肢检查,并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小儿脊髓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AT/RT)的 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小儿脊髓AT/RT 8 例,结合临床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少见肾细胞癌各亚型 MRI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为肾细胞恶性肿瘤的患者 3 5 例,其中嫌色细胞癌 1 5 例,乳头状肾细胞癌(Ⅰ型 5 例及Ⅱ型 2 例)7 例,集合管癌
目的 对比分析术前、术后子宫病变区DSA灌注成像各参数的变化情况,评价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例子宫疾病患者,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每位患者术前、术后均进行 DSA
目的 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评价肾透明细胞癌(ccRCC)恶性程度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经术后病理确诊的 3 6 例 ccRCC患者的 ASL结果,且均经 Fuhrman分级,其中低级别组(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MW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短期疗效,评估其安全性.方法 对 3 5例椎体转移性肿瘤的患者进行MWA联合PVP治疗,并对所有患者术前、术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与溶骨性转移瘤致椎体压缩骨折在骨密度、X线、CT、MRI影像表现中的鉴别要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经临床确诊或病理证实的 8 6 例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回顾性
目的 探讨介入性输卵管臭氧再通术(FTRO)联合微弹簧圈用于输卵管积水介入栓堵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因输卵管积水进行介入栓堵的病例 80 例,其中,观察组40 例采用 FTRO 联
目的 探讨T2 *校正的双反转角梯度三回波技术对肝脏脂肪含量定量分析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 30 例经 CT 或超声确诊的脂肪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梯度三回波及1 H-
目的 比较不同触发监测点对CT肺动脉成像(CTPA)的影响.方法 行CTPA的60 例患者随机分为A、B 2 组.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方式,A、B组触发监测点分别位于上腔静脉和右心房,其他技术
目的 探讨第三代双源CT双动脉期、双门脉期及其不同组合对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 例 SHCC患者的CT资料,比较动脉早期、动脉晚期、门脉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