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作文,约定生活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o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真正对作文感兴趣的少,普遍的情况是他们害怕作文,觉得无内容可写。放眼国内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成果,可谓丰富多彩,但这纷繁多样的习作教学研究,大多数都是“规定”好的,就是说,是教师给学生规定了习作的题目、对象、内容等等。而“约定”则不同。约定是指某些事物名称或行为规范是由人们共同认定或由共同习惯形成的。“约定作文”的内容、背景、事件、人物、活动等是双方约定的,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约定”首先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的师生关系,因为“约定”是商量,是征询,是讨论,是交流,所以“约定作文”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所有关于作文的内容、背景、事件、人物等,都是可以商量的,学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主体。
  我们的“约定作文”包含了“师生约定”“生生约定”和“亲子约定”三方面,并且把原来教师的“下水作文”也纳入了“约定作文”之中。“约定作文”当进入到一定程度之后,就约定俗成,成为学生自发自愿的一种表达。
  教师下水,三方互写。教师写下水作文,一方面,能和学生零距离接触,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另一方面,能提高教师的习作水平,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比如2010年秋季,我跟四年级的同学约定作文。开学第一天,做过自我介绍后,我郑重地对学生说:“一个星期后,我们互相写——你们写我,我写你们。你们认真观察我,我认真观察你们。咱们比一比,看谁的眼睛亮,看谁写得像。”学生们满口答应。我们就这样约定了以彼此作为习作的对象。学生们笔下的我,真可谓五花八门,充满了爱意。除了坚持师生互写外,我们把“互写”拓展到同学之间。例如写同桌、写组长等等。同学们立刻兴奋起来!这是蒋路潇同学写的《我的同桌秦晓俊》中的一段:
  新学期到了,我又有了一位新同桌,他叫秦晓俊。瞧他那副模样:一张马脸,鼻梁上架着一副宽边眼镜。小小的眼睛眨巴眨巴的,头发短短的,像个板刷。下课后,他总会从抽屉里拿出一罐铅笔,摇晃几下,晃头晃脑地说:“算命喽!算命喽!”他捧着笔筒,神情颇像江湖上的算命者。……
  我们还约定写自己的父母。老师当然要率先垂范。我写了一篇《金银花茶》,然后读给学生听。下面是《金银花茶》的最后三个自然段:
  母亲说:“你的咽喉炎是你们的职业病,我回老家一趟,去采摘一些高山上的金银花,你每天拿来冲着喝,可以起到滋润咽喉的作用。”难道母亲跟父亲几十年也懂中医?我只有由着母亲特地到久不去的乡下老家,也只好由着久没上山的老母亲上山……
  每次冲好金银花茶,看着淡黄色的花瓣在杯中飘飘落落,我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原来我记得金银花是白色的,而今却是这般的干瘪,没有了往日的娇嫩,只有花的清香依旧。
  再呷一口花茶,丝丝苦味在舌头,缕缕甜味在心头。
  学生写的父母也充满了洞察力和爱意。这样的写作使学生感受到了父母的爱。爱一旦化为文字,就成为了永恒。
  约定活动,访迹书怀。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活动。”我和学生们约定,组织许多有趣的活动。有“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就能帮助学生“写什么样的文章”,我们开展的活动多从实际出发,发挥条件优势,因地制宜。例如,我利用地方的人文优势,跟学生约定走进家乡的人文古迹,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书怀自己的爱乡之情。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活动——走进母亲河——富春江,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家乡,获取习作的素材,抒发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我带领学生收集关于富春江的诗、文,学习并背诵;其次,畅游富春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走进富春江的几个景点;最后,交流汇报成果。学生读了文字中的富春江,亲身游览了富春江,感受到富春江伟大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人文景观,最后用笔写下自己心中的富春江。学生每人至少写了一篇游记,在游记里,有的借鉴名家名句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赞美,有的引用古诗抒发自己的感情。
  作文因生活而生动,生活因作文而精彩。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一个语文老师要有素材意识。”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于别人的生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与学生约定记录各自的生活,将习作融入我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习惯,是一件既有趣又很有挑战的事。
  (作者单位:浙江省富阳市永兴小学)
  推荐理由:约定,一个多么温馨的词语。教师和学生约定作文,一个多么温暖的教学创意。其实在教学中,教师只需动下脑筋,就可以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形式。重要的是爱这份职业,爱这些孩子。
其他文献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更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源泉。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尤其在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德行、气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下学习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但不应该是一成不变地照抄照搬,也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而是需要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与现代的先进理念相结合,从一个良性的角度重新真正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以发展的眼光去学习传统
我和冯渊老师,因文字而结缘。  近年来,由于工作需要,我对中学语文教学有较多关注,也会看看语文类杂志上的文章,这其中,冯老师回忆他学生时代几位语文老师的一篇随笔,给我留下过很深印象。我在大学开设写作基础课,在开始“感觉和记忆”的训练单元时,还把这篇文章作为例文推荐给学生。后来,我发现,他不但写得一手充满形象感的记叙类好文章,而且,在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探讨语文教学的学理性问题时,也能提出一些益人心智
在“夏丐尊研究”著述中,汲安庆这部书较为宏观、系统、深入,颇具学术含量。  夏丐尊、叶圣陶、朱自清、吕叔湘等这代学人的语文教育研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多没有一部宏观性、体系化的语文教育学理论专著。他们写的多是随笔、杂感、短论,极少称得上论文,而且零散杂乱。少数成系统的著作,一般是语文教学法方面的,也罕见严密的论述、论证,理论性偏低。夏丐尊研究,得从诸多散漫的文章、著作中去归纳、提炼出语文教育思想,
《(红楼梦)选读》是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一种,教材选取《红楼梦》的部分章节编为四个单元十二课。每课包括“提示…‘正文”“鉴赏与探究…‘链接资料”四个部分,每个单元后有一个助读。编者在前言中介绍了编写宗旨:帮助学生较深入地了解这部名著,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把握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这一宗旨体现了语文版教材选修与必修的对应衔接。    一、学情分析    为了在教学设
朱德熙(1920-1992),江苏省苏州市人,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1939年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第二年转入中文系学习。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长期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和古文字教学与研究工作,为祖国的语言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关心中小学语文教育,发表过许多重要观点,尤其对作文批改有较深入的研究,出版两部作文指导的普及性读物《作文指导》和《作文批改》。  《作文指导》一书1951年
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选编了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很多老师都将这两篇短文分开来教,这样的处理其实是欠妥当的。编者之所以将这两篇短文编在一处,是要发挥它们的综合作用,如果分开,就会失去这种作用。  那么,如何将这两篇文章融为一个整体来教学呢?这就需要我们寻找文本内在的联系。这是两篇事理说明文,其说明对象不像事物说明文那样明显,而是具有一定的隐晦性,但两篇文章在说明方
日常人际交往,无论是说还是写,都有一个表达与理解的过程。说和写是表达,弄懂人家的意思自然是理解。一般的言语应对,彼此容易达成默契,如果要给人家讲一通道理,还想让人家接受自己的主张,那就不太容易。  首先,需要挑好交谈对象。孔子就明白这一点,谆谆告诫我们:“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可以谈的人不去跟人家谈,错失了一个人物;不可以谈的人却要跟人家谈,就浪费了言语。孔子是这么说的,
在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之际,为了帮助语文版教材实验区的教师深入领会《纲要》精神,把各项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2010年11月25日,语文出版社在沈阳举办了“全国小学语文(语文版)阅读教学研讨会”。研讨会专门请来了全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他用东北人的幽默言语,把从教31年的生动案例提炼成教育的规律和方法,让与会的近七百
投入作文教学探索近二十年,我和研究团队教师对所见的数千篇儿童习作中显露出来的共性越发感到不安。寻找问题根源,我们发现,正是不当教学所致。写作似乎已被逼入“不可教”的尴尬境地,但是,当我读到这样一段话时,好像在混沌中看到希望之光:“我们依然相信文学创作需要天赋。但事实上我们也知道,没有人能够靠天赋或者灵感写一辈子。即便是天才的作家,一旦真正的写作开始,鸿篇巨制的写作也会变成一种劳役。很多作家创作生涯
根据文体特点解读文本和组织教学,是我们通常的做法。小说教学也大多如此,从复述情节开始,到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是分析环境的特点和作用。问为什么这样设计?答曰:小说教学就是要抓住三要素进行,同时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  但这种教学设计的弊端也是明显的:分析情节离不开人物,分析人物亦离不开故事情节,把人物与情节划分为两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必然会出现教学内容重复和教学节奏拖沓的现象,于是教学思路就不够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