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江苏省普通高中高考说明明确提出“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应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目的的创设思维情境,调动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关键词:思维情境 更新观念 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142-01
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是被动的思维。 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进程中要摆脱陈旧的一问一答的操作程序,要善于多角度多层次设计问题,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设计问题。这种问题设计,就是创设思维情境。下面,笔者试着结合平时教学心得谈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创设思维情境的前提
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虽然有所改革创新,但占据主流地位的教学形式仍然是简单的讲与听,教和学的关系,依然是“灌输——接受”的关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因此,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新观念是历史教学中创设思维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所谓教育教学新观念, 一是要有全新的教师观:教师不再把自己定位在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站在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地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开发。二是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具有极大的学习潜能,绝大多数学生无明显的智能差异,相信通过正常努力都能达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关心,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切实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舒、愉悦的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民主教学氛围。三是要有合理的教材观:教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教材即作“教本”又作“学本”, 从而为学生拓展一个开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饶有兴趣,思维活跃地学习。
二、抓住有利时机,精心设计问题,是创设思维情境之基本策略
创设思维情境,须基于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之上,使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发生恰当的冲突。
第一,设问置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或知识引申之时,当要引入的新知识与学生已掌握的原有知识发生冲突时,学生就会积极思维,从内心深处产生“要思维”的愿望,进入思维状态,考虑用什么方法致使问题得到解决。通过这些问题“纽带”把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后,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利益的政党,而当时的国民党是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政党。那么,当学习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候,学生在思维上就会产生冲突“它们怎么能合作呢,为什么要合作呢?”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就可以借机分析实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第二,运用比较、对比、类比的方法。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对比、类比,调动学生进行思考。通过“问题解决”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又进行了历史学习方法的训练。
第三,置问于历史规律的认识、探索处。当教师讲完新课,将要全面小结所学内容时,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及对历史事实的熟悉程度与教学目标已相差不远, 使学生品尝到只要通过努力便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习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时候,需要学生掌握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然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新的生产管理组织形式出现,使资本主义的发展步入一个新阶段。是什么阶段呢” 这样,在师生共同思维交流的过程中,看清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不仅突破了重难点,而且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历史。
第四,运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手段巧现“历史情境”。鉴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为了使知识获得解决,可以大量运用文字资料、人物肖像、历史画面、地图、图表和图示,从时空两个维度揭示历史现象,可以收到语言文字不易或不能获得的效果,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当然,如果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精心制作相关历史课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则更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把过去的历史情境直观地再现,面对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学生怎会不跃跃欲试呢? 使学生进入思维状态,并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这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最后,我认为运用较高层次的教学语言也是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手段,为创造“历史情境”,历史教学语言需要形象、趣味的口语化风格;为科学地认识历史,又需要准确、精炼富有哲理的书面语言色彩;为沟通师生情感,思维的碰撞,语言还需要会话、感情色彩。而且深入浅出、有声有色的有关问题设计和评价学生思维过程的语言,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创设思维情境,精心巧妙地设计问题,是优化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创造智慧的重要手段。以学生为中心是创设思维情境策略教学的主要特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乐学、思学,成为会学的主人。
关键词:思维情境 更新观念 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4-142-01
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是被动的思维。 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进程中要摆脱陈旧的一问一答的操作程序,要善于多角度多层次设计问题,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设计问题。这种问题设计,就是创设思维情境。下面,笔者试着结合平时教学心得谈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创设思维情境的前提
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虽然有所改革创新,但占据主流地位的教学形式仍然是简单的讲与听,教和学的关系,依然是“灌输——接受”的关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因此,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新观念是历史教学中创设思维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所谓教育教学新观念, 一是要有全新的教师观:教师不再把自己定位在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站在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地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开发。二是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具有极大的学习潜能,绝大多数学生无明显的智能差异,相信通过正常努力都能达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关心,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切实保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舒、愉悦的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民主教学氛围。三是要有合理的教材观:教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教材即作“教本”又作“学本”, 从而为学生拓展一个开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饶有兴趣,思维活跃地学习。
二、抓住有利时机,精心设计问题,是创设思维情境之基本策略
创设思维情境,须基于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之上,使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发生恰当的冲突。
第一,设问置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或知识引申之时,当要引入的新知识与学生已掌握的原有知识发生冲突时,学生就会积极思维,从内心深处产生“要思维”的愿望,进入思维状态,考虑用什么方法致使问题得到解决。通过这些问题“纽带”把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后,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利益的政党,而当时的国民党是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政党。那么,当学习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候,学生在思维上就会产生冲突“它们怎么能合作呢,为什么要合作呢?”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就可以借机分析实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第二,运用比较、对比、类比的方法。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对比、类比,调动学生进行思考。通过“问题解决”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又进行了历史学习方法的训练。
第三,置问于历史规律的认识、探索处。当教师讲完新课,将要全面小结所学内容时,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及对历史事实的熟悉程度与教学目标已相差不远, 使学生品尝到只要通过努力便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习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时候,需要学生掌握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然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新的生产管理组织形式出现,使资本主义的发展步入一个新阶段。是什么阶段呢” 这样,在师生共同思维交流的过程中,看清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不仅突破了重难点,而且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历史。
第四,运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手段巧现“历史情境”。鉴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为了使知识获得解决,可以大量运用文字资料、人物肖像、历史画面、地图、图表和图示,从时空两个维度揭示历史现象,可以收到语言文字不易或不能获得的效果,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当然,如果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精心制作相关历史课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则更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把过去的历史情境直观地再现,面对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学生怎会不跃跃欲试呢? 使学生进入思维状态,并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这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最后,我认为运用较高层次的教学语言也是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手段,为创造“历史情境”,历史教学语言需要形象、趣味的口语化风格;为科学地认识历史,又需要准确、精炼富有哲理的书面语言色彩;为沟通师生情感,思维的碰撞,语言还需要会话、感情色彩。而且深入浅出、有声有色的有关问题设计和评价学生思维过程的语言,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创设思维情境,精心巧妙地设计问题,是优化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创造智慧的重要手段。以学生为中心是创设思维情境策略教学的主要特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乐学、思学,成为会学的主人。